寒朗
生平
寒朗出生才三天,就碰上天下大乱[2],寒朗被丢弃在带刺小灌木之中;几天后战争结束,寒朗的母亲寻找他,发现寒朗还活着,于是决心扶养他。长大后的寒朗喜欢经学,博通书传,教学生《尚书》。后来被举荐为孝廉。[3]
寒朗廷争
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身份任守侍御史,与司徒、司空、太尉三府掾属共同审理楚王刘英谋反案的嫌犯颜忠、王平等人,供辞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提审耿建等人时,他们的证辞都说不认识颜忠、王平。汉明帝大怒,使负责审案的官吏们都很畏惧。他们出于对皇帝的畏惧,把与此案有牵连的人一概逮捕入狱,不敢宽赦无辜的人。寒朗同情这些受冤的人,于是单独审问颜忠和王平有关耿建四人的长相等数据。颜、王两人表现惊慌,没有回答寒朗的问题。
寒朗认为颜、王二人有诈,于是上书表示耿建等人无辜,而是被颜忠、王平二人所诬陷,并怀疑当时很多冤案都有类似实情。汉明帝召寒朗进宫,并质疑:「假如耿建等人无辜,颜忠、王平没必要提及他们」。寒朗表示这是因为颜忠、王平知道自己所犯的罪十恶不赦,所以将其他人拖下水,企图减轻罪责。汉明帝又质疑为何寒朗不早早奏明耿建等人无罪,寒朗则认为虽然自己认为耿建等四人无罪,但有关案件关系重大,或许还有其他人会告发,所以没有立刻呈报。汉明帝听到寒朗的回答后发怒,咒骂寒朗并打算将他定罪。左右的人正准备抓捕寒朗时,寒朗要求汉明帝再听他一言,并宣称自己只是想帮助国家、不敢欺骗明帝。
之后,汉明帝问寒朗是否有跟其他大臣合写有关奏章。寒朗称奏章是他一人所写,因为他自知上奏有被灭族的可能、不愿连累他人,然而他希望汉明帝能醒悟。寒朗接着指出:审理罪犯的人都认为嫌犯罪大恶极、大臣们都该嫉恶如仇,因此把嫌犯尽数逮捕比把他们赦免出去好、对嫌犯处严刑比轻判好,因为这以后他们不会被追究责任。这种想法的结果是,官吏每审问一人通常会牵累十人、每审问十人则连累百人。另外,寒朗又指公卿虽然在朝会回答汉明帝询问时,称赞汉明帝没有按旧法律株连罪犯的家属;但事实上他们知道还有很多无辜的人受审问之害,因不敢忤逆明帝而只敢在回家后仰头叹息。
汉明帝明白了他的意思,怒气渐消,下诏让寒朗离开。两天后,汉明帝亲自到洛阳审理囚犯,清理出千多名无辜的人。后来颜忠、王平死在狱中,寒朗便逮捕自己入狱。恰巧遇上大赦,寒朗仅被免去官职。其后他又被举荐为孝廉。[4]
评价
- 范晔:左丘明有言:「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齐侯省刑。若钟离意之就格请过,寒朗之廷争冤狱,笃矣乎,仁者之情也!夫正直本于忠诚则不诡,本于谏争则绞切。彼二子之所本得乎天,故言信而志行也。《后汉书·寒朗传》
- 杜佑:后汉永平中,侍御史寒朗共三府案楚狱,亦今三司之例。《通典·卷第二十四》
- 郑克:传言朗廷争冤狱,范晔以比「晏子一言,齐侯省刑」,云:「笃矣乎,仁者之情也!」彼其惶恐,一切陷入,无敢以情恕者,唯务一己逃责,岂恤众人负冤,斯不仁哉!「仁者必有勇」,于朗见之矣,是故能辩诬也。《折狱龟鉴·卷三》
- 黄震:以死争楚狱理出千余人。《古今纪要·卷三》
- 蔡东藩:英死而案已可了矣,乃辗转牵引,连累无穷,至寒朗拚生力辩,方得少回君意。《后汉演义·第二十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