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思晦

孔思晦1267年7月26日—1333年4月26日),明道山東曲阜人,孔子五十四代孫。生於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七月初四日[1]:8。少年天姿穎秀,從孔顏孟三氏學教授張篆,講求義理,尊尚德行,不拘泥於詞章之學。至元二十年(1283年),其父孔浣去世,家貧,下田親耕而不廢學業,深受張篆器重。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遊學於京師,得國子監祭酒耶律有尚賞識,欲舉為官,以老母年高為由,謝絕耶律氏好意。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居母喪期滿,薦為孝廉,授范縣(今屬河南)儒學教諭。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轉任宁阳县(今屬山東)教諭,儉約自律,盡職盡責,深受生員愛戴。

孔思晦
孔子第五十四世孫
个人资料
性别
别名(表字)明道
出生元世祖至元四年七月初四日
1267年7月26日
逝世元文宗至順四年閏三月十二日
1333年4月26日(1333歲—04—26)(65歲)
籍贯山東省兖州府曲阜縣
(今名:山東省曲阜市)
配偶張氏
亲属孔子 (遠祖)

孔宗願(九世祖)
孔若愚(八世祖)
孔端立(七世祖)
孔琥(六世祖)
孔拂 (高祖父)
孔元孝 (曾祖父)
孔之厚 (祖父)
孔浣 (父)

孔克堅 (子)
经历

當時,孔氏族人以衍聖公孔思誠孔元用之後,不屬嫡系,上書朝廷請求罷免。元仁宗詳覈孔氏族譜,以為孔思晦係孔子家族北宗长支之后,當襲封。遂罷免孔思誠。於延祐三年(1316年)授孔思晦以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給四品印。襲爵後,孔思晦請求朝廷新置典籍、管勾、司樂3人,分掌書籍音樂,錢穀出納。廟宇、碑刻、祭器、禮器等皆整飭一新。編修孔氏譜牒,刻譜于石,以垂永久。得朝廷之命,恢復尼山祭田150畝,歲收入粟48石,又獲命增置尼山書院,重開鄒縣子思書院。元英宗至順元年(1330年),他上書請追封孔子之父叔梁紇啟聖王,母顏徵在啟聖王夫人。泰定四年(1327年)升嘉議大夫,改給三品銀印。卒於元文宗至順四年閏三月十二日[註 1](1333年4月26日),享壽六十七歲。夫人張氏;有一子孔克堅[1]:8

附註

  1. 族譜寫作「順帝元統元年閏三月十二日」,但是元統元年是由陰曆十月開始,因此應為同一年的前一個年號,即文宗至順四年。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元史·卷180》,出自宋濂元史

參考來源

  1. . FamilySearch. [2020-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0).

参看

參考資料

前任:
堂兄孔思誠
衍聖公
1316年—1333年
繼任:
孔克堅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