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文學
孔乙己文學(或稱當代孔乙己)是2023年流行於中國大陸互聯網社群平臺的網絡迷因及諧仿,源自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文豪魯迅的短篇小説《孔乙己》。該作品描寫讀書人“孔乙己”秉持著“文人品性”不願放下自己的身段,因而受到周圍人的調侃與輕視。中國大陸青年族群因經濟同社會問題對自身處境感到迷茫,從而藉鑒作品元素,比喻自身的發展困境,控訴社會不公。諧仿引起央視、共青团媒體的注意與批判;亦有針對此類批判及孔乙己文學的社會討論與創作。
背景
孔乙己
《孔乙己》出版于1919年3月份新青年第六卷,為魯迅創作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部現代白話文小説。該篇小説主人公“孔乙己”被描寫為封建時代迂腐讀書人的典型;他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識,卻缺乏實際技能,生活落魄。[1]他放不下自己的身段,以讀書人的清高態度自居,因而受到周圍人的輕視。[1]孔乙己最終因盜竊丁舉人的書籍而被打斷雙腿,后不知所蹤。[1]作家岳继宏認爲魯迅對該人物的描寫,為控訴封建禮教所導致的悲劇,而非個人。[1]
社會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迎來二十年的經濟發展高峰,但諸多社會問題亦未解決。[2]中國大陸在21世紀10年代迎來经济下滑,除此之外的社会阶层固定、階層流動困難及中国高校扩招致使的严重就业问题,使年輕人對自身的社會處境感到迷茫與感慨。[2][3]内卷論、躺平論等流行詞語體現青年族群應對發展困境的兩種選擇。
在孔乙己文學出現的2023年,中國國家統計局于3月15日公佈的數據顯示青年族群失業率近兩成[註 1],大學畢業生不滿就業困難、薪資下降。[4]除此之外,高學歷低就的實例層出不窮[4];中央政府通過雙減政策打擊教育培訓行業及因中国大陆的人工成本上涨、中美贸易战等的原因,导致部分外商投資企業(以欧美企业为主)意向将产业链转移至成本相对更低的东南亚地区,造成就業負面影響[5][6][7]在此背景下,孔乙己文學體現年輕人的不安全感與焦慮。[2][3][8]
諧訪元素
評論
中国中央电视台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分別于2023年3月16日官方社群賬號發佈社論《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脱不掉的长衫?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12]两篇文章均認可經濟下滑對青年族群的迷茫影響,但是主張“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12]“釀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如原作所言是‘好喝懶做’‘總是偷’”[12]勸誡年輕人不要被學歷包袱限制自己的發展,堅信“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12]共青團中央文章作者蕭劍舉新農人返鄉就業例,認爲“鄉村仍然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13]
在官媒社論發表后,遂有舆论批評官媒將孔乙己悲劇限於「個人所致」,卻忽略魯迅批判「吃人的社會」的原意,亦有評論要求官方先解決“當代孔乙己出現的制度性問題”。[12][13]前《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也認爲政府在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卻未能創造推進社會進步的崗位;讓大學畢業生去做擁有中學學歷即可的勞動工作,則意味著社會統籌出現問題。[14]針對青年族群不接受官方評論,朦朧派詩人楊煉在接受自由亞洲電臺訪問時指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央政府使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窘迫、内憂外患;在此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醒,從而拒絕相信官方的“洗腦宣傳”。[13]
中國先锋派作家余華在2023年3月份澳门城市大学荣誉博士座談會談論到該項議題[15]:1:16:23-1:20:52:他舉出同友人交談時的例子,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青年招募六個編輯,卻有六千名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畢業生應徵該崗位。[15]:1:16:23-1:20:52教育付出和所得的不成正比,造成青年族群巨大的心理落差是完全可預期的,而這也是當今中國“很普遍的社會現象”。[15]:1:16:23-1:20:52若想讓孔乙己不用脫下長衫,唯一的辦法只有讓現行的經濟走勢重新回到軌道上。[15]:1:16:23-1:20:52
影響
網絡歌曲創作者“鬼山哥”因失業、母親住院耗完積蓄,生活窘迫。[16]他在官媒批判孔乙己文學后,愤而創作網絡流行音樂《阳光开朗孔乙己》[註 2]諷刺官媒避重就輕。[16]此歌曲受到官方審查,其微博、知乎在内的社交媒體或影音媒體賬號均被封禁[註 3],唯有Youtube等非中國大陸平臺得見影音版本[17];但该作品仍以文字或其他形式流傳在中國大陸的社交媒體平臺。[16]央視同共青團的官方社群賬戶分別在兩篇初始文章隱藏負面評論或關閉留言功能。[4]
文獻
注釋
- 為該年1至2月份的數據: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6%,16至24歲的年輕人的失業率為18.1%。
- 填詞自卦者灵风、神兔小P、奇卡卡、bigbad2021年11月15日創作發佈的《陽光開朗大男孩》。
- 作者事後于3月30日嗶哩嗶哩的分身賬號聲明“沒事”,同時上傳另一作品〈陽光開朗孫悟空〉。
參考資料
- 岳继宏. . 中国期刊网. 2020-10-19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中文(中国大陆)).
- 孙哲 梒青 洪伟. . 自由亞洲電臺. 2023-03-24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中国大陆)).
- 黄小芳 李政辉. . 早报. 2023-03-18 [202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中文(简体)).
- 楊昇儒. . 中央社. 2023-03-16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中文(繁體)).
- 翟思嘉. . 中央社. 2021-10-26 [202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1) (中文(繁體)).
- . BBC News 中文. 2021-08-26 [202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9) (中文(繁體)).
- 方冰. . 美国之音. 2022-04-16 [202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中文(中国大陆)).
- 平章 慕容雪村 曾建元. . 美国之音.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中文(中国大陆)).
- 付山林. . 甘肅: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8: 326–239 (中文(中国大陆)).
- 夏志清. . 劉紹銘等譯. 香港: 友聯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9 [2017-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2) (中文(繁體)).
- 周歸航 胡龍. . 新唐人電視臺. 2023-03-28 [202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中文(繁體)).
- 察客. . 联合早报. 2023-03-17 [202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中文(中国大陆)).
- 吳亦桐/程文 畢子默. . Radio Free Asia. [202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中文(香港)).
- . 香港新聞連線. 2023-03-22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中文(繁體)).
- 余華; 澳門城市大學; mark john. . Youtube. 澳門城市大學. 2023-03-28 [202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30) (中文(中国大陆)).
- 曹宇帆 陳沛冰. . 中央社. 2023-03-28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中文(繁體)).
- 王允 梒青 瑞哲. . 自由亞洲電臺. 2023-03-30 [2023-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