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
内卷化(英语:),又译过密化、包裹化,简称内卷,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一定水准后,无法突破自身,只能在内部继续发展、复杂化的过程。
内卷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和生物学中的“退化”和“进化”都截然不同。内卷不会帮助人类从一个低效的阶段进步到高效的阶段,但也不会让人们退化掉某种能力。
大约从2018年开始,「内卷」一词在中国大陆变得广为人知,并引申表示付出大量努力却因递减定律而得不到等价的回报,必须在竞争中超过他人的社会文化,包含了恶性竞争、逐底竞争等更为负面的含义。简单的说,即如为了获得订单,常见有削价竞争、给予更多商品或赠品、服务等,以使自己胜过同领域竞争者。
词源
内卷化出自拉丁语的“”一词,原意是“包起来”“卷起来”等。英语的有“纠缠”、“螺旋向内”、“错综复杂”等意思,也可以指数学上的“对合”。
该词因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古登威泽尔、美国社会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等人的使用而闻名[1]。
概念的发展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区分了“内卷化”(英语:)与“演化”(德语:)的不同意涵[1]。德国数学家、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在1714年使用“演化”(英语:)一词来形容如蛆之于苍蝇、毛虫之于蝴蝶等的个体生物的发育过程,指出这些过程只是上帝将生命以无数单子的形式放入世界后的展开[2]。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莱布尼兹所提出的进化论()进行批判时,指出按照莱布尼茨的理论,所有的进化已经存在于生命的起源之中,因而进化论就是“退化论”()[2]。在康德的使用中,“Involution”的主要含义则是内卷、内缠、退化复原等[1]。
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古登威泽尔发展了内卷化的概念[3]:在1936年的研究原始文化的一篇论文中[4],他使用“内卷化”来形容某文化模式达到某最终形态后,无法自我稳定,也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使自己在内部更加复杂化[5][6]。戈登威泽认为,文化模式达到了极致之后,模式的规定导致了文化的外在的统一性,从而渐进发展起统一性内部的不同要素的多样性:如毛利人的装饰艺术要素很少,却有着复杂而精细的设计,戈登威泽将这种现象称为内卷化[6]。
30年后,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 《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一文中借用戈登威泽的内卷化概念,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3]。格尔茨认为,印度尼西亚许多世纪以来稻作的强化产生了更多是社会的复杂性,而不是技术或者政治的变革,这一过程也被格尔茨称为“内卷化”(英语:)[6]。格尔茨使这一概念在人类学界与社会学界广为知晓,成为一种描述社会文化发展迟缓现象的专用概念[6]。
农业内卷化
格尔茨在《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一书中提出了“农业的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以解答为什么爪哇没有产生农业变革以促进工业革命的发生[7]。格尔茨在书中认为,1830年代以后的爪哇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一个是增长的人口压力,另一个则是阻碍本地经济作物种植和商业部门发展的帝国主义模式[8]。而爪哇面对土地短缺却采取了共同分担贫困(英语:)的模式,引起了爪哇工业化的失败[7]。格尔茨援引戈登威泽的内卷化概念,指出文化模式发展到极致后,带来内部的修饰性和装饰性,强化技术细节,无休止地增加鉴赏性,并且用以对应到爪哇的水稻农业在土地使用、租佃关系、劳动力安排等方面的复杂化,将爪哇的梯田形容为“过分欣赏性的发展、一种技术哥特式的雕琢、一种组织上的细化”[6][8]。
格尔茨还将印度尼西亚的农业内卷化引申到城市范畴[9]。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民族独立未有带来印度尼西亚的快速发展,人口涌入城市却没有带来工业化,引起的只不过是以原来在农业中出现的共同分担贫困(英语:)的模式拓展到城市中[9]。跨国公司通过开采国家资源控制贫困人口,同时提升了精英的权势,使得贫苦民众生活更难以受到制度保障,经济的增长也无益于大众[9]。
格尔茨的内卷化概念借由印度裔汉学家杜赞奇、历史学家黄宗智等人的使用引入中国农村研究,在中国学界引起争论。黄宗智在2000年所着《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用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来解释内卷化,与格尔茨原本的理论有所不同。[1][6]
政权内卷化
杜赞奇在《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中引用该概念到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分析[10][11],并提出“国家政权内卷化”()[12]。
李怀印、张佩国等学者反驳“国家政权内卷化”这一概念的定义,并强调华北村落存在自律性[13]。
概念的拓展
此外,相关分析已拓展到国有企业分析[6]、城市研究[6]、学术研究[14]、教育发展[15]、法律诉讼[16]、民主发展[17]、制度创新[18]等不同领域,成为了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影响较广、提及频率较高的概念之一[6]。
网络使用

大约从2018年开始,内卷化一词逐步进入中国公众视野,其含义也发生了偏移。格尔茨、黄宗智等学者的“内卷化”是用来解释农耕社会为何未能工业化、转化成资本主义经济的概念。而在中国网络文化中,“内卷”一词用来指代内部恶性竞争、过度竞争,或逐底竞争(race to the bottom)的现象。如一家公司,原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但有些人自愿加班,并得到管理层的赏识。此时,原先按时上下班的人开始担心自己成为劣势者,也自愿加班,久而久之,加班便成为常态,最后变成如果不自愿加班,就会影响自己在职场的生存,降低谈判力[19]。
2020年4月,CC98论坛的微博账户以“超级内卷”评价清华大学大一的C++课程作业难度过大后,内卷迅速成为了知乎上的讨论热点[20],并被引申到当代学生的学业压力和竞争强度等范畴,迎来了学界以外的第一波讨论热点[21]。2020年9月,清华大学几张照片引发「内卷」讨论,有张骑在自行车上抱着笔电写论文,有人边骑车边看书,有人骑车吃面。「清华王」的说法开始传出,内卷引发网上许多人的共鸣。[22]
虽然这两种定义在「局限于内部」、「低水平重复」、「边际效益递减」等意义上有一定相似性,但其具体机制有所不同。人类学家项飙将网络上流行的内卷描述为「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及「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23]。也有网友将其描述为「在一个集团内部通过压榨自己,极度竞争,以获取微小的优势」。受到网络热度影响,2018年以来,含有内卷化关键词的论文数量不断增长,但该词的用法已经脱离原本的社会学内涵。[24]
参考文献
- 计亚萍. .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2 (3). doi:10.3969/j.issn.1674-1374.2010.03.017.
- Gerhardt, Volker. . Fasolo, Aldo (编). . Milano: Springer Milan. 2012: 201–210. ISBN 9788847019744. doi:10.1007/978-88-470-1974-4_13#fn4_13 (英语).
- McGee, R. Jon; Warms, Richard L. . . SAGE Publications. 2013-08-28. ISBN 9781506314617 (英语).
- Goldenweiser, A. A. . Lowie, Robert Harry (编). .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36 [2021-01-20]. OCLC 453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 刘亚伟主编. .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0-05: 101–102. ISBN 978-7-5604-2758-4.
- 刘世定; 邱泽奇. . 社会学研究. 2004, (5) [2019-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
- Cohen, Jeffrey H.; Dannhaeuser, Norbert. . . Rowman Altamira. 2002-04-23. ISBN 9780759116696 (英语).
- Alexander, Jennifer; Alexander, Paul. . Man. 1982, 17 (4): 597–619 [2021-01-20]. ISSN 0025-1496. doi:10.2307/28020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 McCullough, Coli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2019-03-29, 3 (1): 5. ISSN 2366-1003. doi:10.1186/s41257-019-0021-y (英语).
- 孙和声,唐南发编;王国璋,张景云,黄进发等着. . 燧人氏事业. 2007-10: 116–117.
- 叶鹏飞着. .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12: 67–69. ISBN 978-7-5112-5071-1.
-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编委会编. .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12: 260. ISBN 7-5520-1919-0.
- 吴滔; 佐藤仁史. .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09: 201. ISBN 978-7-218-09565-3.
- 吴廷俊; 阳海洪. . 新闻大学. 2007, (3). doi:10.3969/j.issn.1006-1460.2007.03.003.
- 贾德民. .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3). doi:10.3969/j.issn.1007-421X.2017.03.005.
- 吴英姿. . 中国法学. 2011, (2)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3).
- 郑曙村; 禚明亮. .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5 (2): 48-53. doi:10.3969/j.issn.1671-3842.2015.02.08.
- 范志海. . 社会. 2004, (4) [2019-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 . 澎湃新闻. [202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 . www.zhihu.com. [2023-12-17].
- 王斌.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 (1): 33-46.
- . 天下杂志. [202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 . 澎湃新闻. [202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 章舜粤. . 人民论坛. 2020, (33): 61–63 [202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