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月球探测器,其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UTC+8,下同)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嫦娥一号的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长度18米,寿命大于1年。该探测器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月球表面的3D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嫦娥一号是中国嫦娥工程的第一阶段任务,自2004年1月立项,第一阶段耗资14亿人民币。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硬着陆于月球预定地点[1]。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展示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模型 | |
任务类型 | 月球环绕器/撞击器 |
---|---|
运营方 | ![]() |
国际卫星标识符 | 2007-051A |
卫星目录序号 | 32273![]() |
任务时长 | 1年4个月又5天 |
航天器属性 | |
平台 | 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 |
制造方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发射质量 | 2,350 kg |
任务开始 | |
发射日期 | 2007年10月24日 18时05分04秒602毫秒 (北京时间) |
运载火箭 |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
发射场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 |
任务终止 | |
丢弃形式 | 主动撞击 |
离轨日期 | 2009年3月1日 |
轨道参数 | |
参照系 | 绕月轨道 |
近拱点 | 200千米 |
远拱点 | 200千米 |
倾角 | 90º |
周期 | 127分钟 |
月球轨道器 | |
入轨 | 2007年11月5日 |
月球撞击器 | |
撞击日期 | 2009年3月1日 |
撞击点 | 1.50°S 52.36°E |
嫦娥一号作为中国的首次深空探测任务以圆满成功的方式结束,被视作中国航天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进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为中国后续的深空探测任务奠定了基础。[2]
过程
- 2007年10月24日(发射日)
- 18:05:04.602: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 18:07: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跟踪正常。
- 18:09:嫦娥一号发射火箭二三级分离,分离物体其后落在贵州山区。
- 18:11:嫦娥一号发射整流罩分离,分离物体其后在广东始兴县司前镇细坝村的山林里寻获。
- 18:16:三级一次发动机关机,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段。
- 18:26:远望二号测量船发现目标,雷达跟踪正常。
- 18:27:三级火箭发动机二次点火成功 。
- 18:29:三级火箭发动机二次关机。
- 18:30:星箭成功分离,嫦娥一号进入围绕地球轨道。
- 18:38:卫星正常进入预定的近地点高度205千米,远地点高度50930千米的超地球同步轨道。[3]
- 2007年10月25日
- 17:55:嫦娥一号变轨成功,顺利将近地点高度提升至600千米。
- 2007年10月26日
- 15:45:嫦娥一号停止自旋。
- 17:44:嫦娥一号第二次变轨成功。
- 2007年10月29日
- 17:56:嫦娥一号实施第三次变轨。
- 18:01:嫦娥一号第三次变轨成功。[4]
- 2007年10月31日
- 17:15:嫦娥一号进行第四次变轨,即第三次近地点变轨。
- 17:28:嫦娥一号第四次变轨成功,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5]
- 2007年11月2日
- 2007年11月5日
- 09:00:「嫦娥一号」卫星停止自旋,准备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
- 09:45: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注入姿态初值。[7]
- 11:37:嫦娥一号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环月轨道。[8]
- 2007年11月6日
- 11:35: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近月制动,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小椭圆轨道。[9]
- 2007年11月7日
- 08:34:嫦娥一号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月面高度212千米的工作轨道。[8]
- 2007年11月19日
- 卫星调整为三体定向状态,开启有效载荷。[10]
- 2007年11月26日
- 2007年11月28日
- 激光高度计开机工作。
- 2008年1月27日
- 23时50分48秒,卫星点火60秒,轨道提高2公里,以应对第一次月食。
- 2008月6月5日
- 当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监视和控制下,已环月飞行210天。[12]
- 2008年12月6日
- 嫦娥一号卫星经过两次点火制动,顺利从距月面200公里的圆轨道进入距月面100公里的圆轨道。[13]
- 2008年12月19日
- 当日2时开始,嫦娥一号卫星再次实施轨道机动,成功将轨道近月点降至距月面17公里。由于月球重力场的影响,至19日12时,嫦娥一号卫星环月轨道近月点已漂移至距月面15公里。[14]
- 2008年12月20日
- 随着19日相关试验工作完成,20日上午8时,嫦娥一号卫星再次实施轨道机动,重新回到距月面100公里的极轨圆轨道。
- 2009年3月1日
研制
嫦娥一号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分别为卫星、运载火箭、测控、地面应用、发射场。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卫星总设计师是叶培建。卫星以东方红三号通讯卫星平台为基础,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具有自身变轨能力。
卫星研制过程
- 2004年,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 2004年12月20日,卫星开始初样电性星电测
- 2006年7月,完成正样产品的生产和验收,进入系统级总装、集成和测试阶段
- 2006年7月28日,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研制合同
- 2007年1月5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通过专项评审
仪器

科学仪器
嫦娥一号一共带有130公斤有效载荷,其中包括9件主要仪器:[16]:
- CCD立体相机:采用了三线阵CCD推扫成像原理[17] 拍摄全月面三维影像,相机分辨率120米,月表成像宽度60km,光谱范围500nm~750 nm,光谱信道数1,量化等级8bit,S/N≥100,MTF≥0.2,光照条件太阳高度角≥15°,基高比≥0.6。
- 激光高度计:用以月面三维图像辅助成像,在月面不反光地区(如两极),则是绘制地形图的主要设备。重15.7 Kg,激光波长1064 nm,激光能量140 mJ,精确度1 m。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
- 干涉成像光谱仪:用于获取月面光波图谱
- 伽马射线谱仪:用于探测月球表面14种元素,包括:钛、铀、钍、钾、氧、铁、硅、锰、铬、锗、镁、铝、钙、钠。
- X射线谱仪:探测硅、铝和镁的分布。
- 微波探测仪:用于获取月壤厚度,以及月球背面亮度温度图和月球两极地面信息
- 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检测卫星周围高能带电粒子的种类的能量。
- 太阳风粒子探测器:探测从地球到月球,以及月球附近的空间环境。是嫦娥一号上最早开始工作的设备之一。
- 大容量存储器:卫星配备一个48GB的存储器,暂时存放各种仪器输出的数据。
卫星平台仪器
- 490牛顿发动机:用于轨道维持和变轨。
- 星敏感器,紫外敏感器:用于卫星定姿。
主要任务
相关事件
传回数据

2007年11月20日下午4:48分,由CCD相机拍摄的第一轨月球图像开始传回。
2007年11月23日嫦娥一号卫星获取的第一批原始图像数据(共19轨)传回地面,并开展整理图像的工作。[27]
2007年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经处理后的第一幅由嫦娥一号卫星传回月面图像。该图像是由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以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得的,轨道高度约200公里,每一轨的月面幅宽60公里,像素分辨率120米。此共由19轨图像制作而成,位于月球表面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在图中右侧60公里宽的条带是CCD相机开机后获得的第一轨图像。[28]
2007年12月1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嫦娥一号的CCD立体相机所拍取的月球背面部份区域的照片,该图是由5轨图像合并制作而成。[29]
2008年1月31日,国防科工委公布了首副月球极区图像。
2008年11月12日,依据嫦娥一号卫星拍摄数据制作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正式公布。[30]
评价
官方评价
媒体评价
- 韩国《朝鲜日报》:“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人登月的千年梦想。[35][36][37]
- 美国《洛杉矶时报》:“嫦娥一号”发射展示中国综合实力,中国将进入太空研究的前沿阵地,以符合其发展中大国的地位。
- 日本《每日新闻》:中国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意在扬振国威。在世界各国对于月球的探测活动逐渐增多时,中国欲(借此次发射)获取主导权。[38]
- 法新社报道,“嫦娥一号”的发射体现了中国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国凝聚力。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在太空研究领域的力度,以与其不断提升的经济地位相匹配。
- 美联社报道,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探月卫星,迈出了雄心勃勃为期十年的将登陆车送上月球并且返回地球计划的第一步。
- 路透社发表评论,“嫦娥一号”的发射目的是和平的,中国不会以任何形式参与与任何国家的月球竞赛,但中国也想向世界证实,中国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有能力发展自己的创新科技。
参考文献
- . Sina. 2009年3月1日 [200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1-12-29 [2022-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8).
-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2016-10-09 [202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 . [2007-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31).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人民日报. 2007-11-01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3).
- . [2007-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5).
- 「嫦娥一号」将进行首次近月制动
-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中国航天报. 2007-11-28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 . [2007-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6).
- . [2007-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 . [2007-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8).
- . 明报. 2008-06-05 [200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7) (中文(繁体)).
- . [200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3).
- 嫦娥一号成功降轨至距月面17公里
- . [200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 郑永春; 欧阳自远. . 科技导报. 2007, 25 (5): 47–52.
- (PDF).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09, 18 (1): 30–36.
- . [2007-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7).
- 欧阳自远. . 自然杂志. 2005, 27 (5): 253–257.
- . [2007-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7).
- “嫦娥一号”有望主动撞月 获取更多月球信息
- . [201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2).
- . [2007-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0).
- . [2007-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2007-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 . [2007-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 . [2007-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9).
- . [2007-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3).
- .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 . [200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 . [2007-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 . [200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6).
-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贺“嫦娥”发射成功
- . [200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30).
- . [200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8).
- . [200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 李明振,(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实现千年奔月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朝鲜日报》2007年10月25日号。
- . [2007-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1).
- 《中国探月》ISBN:978-7-03-020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