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

奔腾英语:)是英特尔公司的一个注册商标,作为其x86处理器品牌之一,于1993年推出。以往,「奔腾」是英特尔的唯一的x86处理器产品线,后来随着其产品线的扩展衍生出低端的「赛扬」(Celeron)系列、供服务器以及工作站使用的「至强」(Xeon)系列。2006年英特尔推出「酷睿」(Core)系列处理器产品线,取代原奔腾处理器系列的市场定位。时至今日,「奔腾」这个品牌仍然继续使用,但市场定位被定位为比低端入门型的赛扬系列高一级、比主流型的酷睿系列低一级的中间级别。2022年,英特尔决定2023年起在笔记本端放弃奔腾和赛扬品牌,取而代之的为统一的“Intel Processor”品牌。[1]

Pentium(奔腾)
2020年Pentium的Logo
产品化1993年3月22日至2023年(笔记本端),至今(桌面端)[1]
生产商
  • Intel
微架构P5
P6
NetBurst
Core
Nehalem
Sandy Bridge
Ivy Bridge
Haswell
Broadwell
Skylake
Kaby Lake
Coffee Lake
Comet Lake
Tiger Lake
制作工艺/制程0.8 µm10 nm
内核数量1–4个
封装
上代产品Intel 80486
相关产品赛扬酷睿至强

概览

英特尔通常会为处理器以内核代号作为处理器系列中各型号的区分,像是「Prescott」、「Willamette」、「Coppermine」、「Katmai」、「Klamath」、「Deschutes」等等。这些代号当年在电脑业界以及电脑爱好者群体里有很高的知名度,[2]即使是处理器以正式命名正式上市以后。

Intel将Pentium商标名称,在后面世代的处理器架构都一路沿用至今,但是它们在内部的微架构上其实与Pentium初代相当的不同。下面是从旧到新顺序中各代英特尔微架构的奔腾处理器系列:

商标微架构桌面型平台行动型平台服务器及工作站平台
Pentium
Pentium OverDrive
P5P5 (0.8 µm)
P54C (0.6 µm)
P54CS (0.35 µm)
Pentium MMX
Pentium OverDrive MMX
P55C (0.35 µm)
Tillamook (0.25 µm)
Pentium Pro P6P6 (0.5 µm)
P6 (0.35 µm)
Pentium II
Pentium II Xeon
Pentium II OverDrive
Mobile Pentium II
Klamath (0.35 µm)
Deschutes (0.25 µm)
Tonga (0.25 µm)
Dixon (0.25 µm)
Drake (0.25 µm)
Pentium III
Pentium III Xeon
Mobile Pentium III
Pentium III M
Katmai (0.25 µm)
Coppermine (180 nm)
Tualatin (130 nm)
Coppermine (180 nm)
Tualatin (130 nm)
Tanner (0.25 µm)
Cascades (180 nm)
Pentium 4
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
NetBurstWillamette (180 nm)
Northwood (130 nm)
Gallatin (130 nm)
Prescott-2M (90 nm)
Prescott (90 nm)
Cedar Mill (65 nm)
Northwood (130 nm)
Prescott (90 nm)
独立为至强系列
Pentium D
Pentium Extreme Edition
Smithfield (90 nm)
Presler (65 nm)
Pentium M 基于P6改造Banias (90 nm)
Dothan (65 nm)
Pentium Dual-Core Yonah (65 nm)
CoreConroe/Allendale (65 nm)
Wolfdale-3M (45 nm)
Merom-2M (65 nm)
Pentium Core Wolfdale-3M (45 nm)Penryn-3M (45 nm)
NehalemClarkdale (32 nm)Arrandale (32 nm)
Sandy BridgeSandy Bridge (32 nm)
Ivy BridgeIvy Bridge (22 nm)
HaswellHaswell (22 nm)
BroadwellBroadwell (14 nm)
SkylakeSkylake (14 nm) Braswell; Goldmont
Kaby Lake Kaby Lake (14 nm) Goldmont Plus (Gemini Lake)
Coffee Lake Coffee Lake (14 nm)
Comet Lake Comet Lake (14 nm)
Tiger Lake Tiger Lake (10 nm)

在这些商标名称上可以看到与这些CPU微架构的天性只有很松散的关联。Pentium品牌现今在桌面型部分使用,Celeron品牌则使用在"经济型"部分(通常是低性能跟低价格),以及Xeon品牌使用在适合服务器工作站之高性能的部分。同样的微架构可能会在所有的品牌中使用,但是他们在实作上有不同的时脉速度,缓存大小,以及封装和插槽。而且,在不相关的微架构的芯片上使用相同的名称。

历史

最初,Pentium品牌的CPU是将会被命名为(80)586或i586,与前几个世代的x86架构处理器的命名方式相对应:(80)286、(80)386/i386以及(80)486/i486。然而,英特尔为防止竞争对手的x86兼容处理器产品用相近的命名方式来搅局(AMD经常这样做,Am386、Am486等即如此)并与它们作出区分,英特尔尝试将将它们的处理器命名在美国注册成商标,但是由于美国的商标法案中规定注册商标是不允许仅由阿拉伯数字组成而作罢。[3][4][5]

接续着之前世代的8086、80186、80286、80386以及80486微处理器,英特尔第五代微处理器被命名为「Pentium」,于1993年3月22日推出市场。这个处理器的微架构,被命名为「P5」。「Pentium」这个商标是英特尔聘请了Lexicon Branding商标事务所为英特尔设计的。词缀「-ium」来源于拉丁文中代表元素的接尾语,用来表示奔腾CPU是电脑的一个基本组成要素,地位模拟化学元素;[6]而词缀「pent-」来源于希腊语“(πέντε)”,意为「第五」,表示x86的第五代架构。[3]为进入大中华地区的市场,在英特尔华人员工的建议下,英特尔为Pentium译为「奔腾」,作为正式中文名称,并推出「给电脑一颗奔驰的芯」中文广告语,台湾则直接使用「Pentium」名称。[7][8]

由于初代Pentium系列在性能上以及商业上都大获成功,往后英特尔的几代高端处理器上都沿用Pentium品牌。而到了2006年,曾一度消失于英特尔的发展路线图上,[9][10]但于2007年重回。[11]

1997年,Intel推出支持MMX指令集的Pentium II处理器。1998年,英特尔推出了「Celeron」(赛扬)品牌,并将其注册为商标,用于低价但性能也较低的微处理器产品。[12]1999年,推出频率更高,且支持SSE指令集的Pentium III处理器。2000年末推出Pentium 4,但是初代Pentium 4处理器,不仅主板和RAMBUS内存昂贵,甚至性能也不如前一代的Pentium III。2004年推出LGA 775接口及使用LGA775接口的Pentium 4处理器。

2001年开始,用于服务器以及工作站的Pentium 4 Xeon独立成全新的品牌「Xeon」(至强),不再使用「Pentium III Xeon」等称呼。[13]

2005年,Intel推出Pentium D双核处理器,该处理器基于Pentium 4,但是性能和功耗都比同期的Athlon 64 X2差。Pentium 4及Pentium D处理器「高频低能」的表现,也成就了AMD Athlon 64处理器一时的辉煌。

2006年,英特尔发布「Core」(酷睿)品牌,用作英特尔的旗舰级处理器系列的新品牌,奔腾系列此时并不再有新品推出。然而由于中阶主流市场对双内核处理器有强烈需求,奔腾品牌重出江湖,作为英特尔中阶处理器系列的品牌,定位于高端的Core系列以及低级的Celeron系列之间,不过,品牌命名上稍有改动,是为「Pentium Dual-Core」即奔腾双内核处理器产品线,Pentium Dual-Core亦采用Core微架构。[14][15][16]

2009年,Pentium Dual-Core中的「Dual-Core」词尾被去除,回归旧有的「Pentium」命名。往后基于新式微架构的奔腾处理器系列,也继续沿用「Pentium」的商标。

2010年,Intel发布Core i系列处理器,Pentium的品牌定位较Core i3低一级。

2022年9月,英特尔宣布在2023年起笔记本端放弃使用奔腾品牌。[17][18][19]

基于P5微架构的初代奔腾

奔腾(Pentium)
Pentium MMX商标
产品化1993年至1999年
生产商
  • 英特尔
微架构P5
指令集架构x86
制作工艺/制程0.8µm 至 0.25µm
CPU主频范围60 MHz 至 380 MHz
前端总线速率50  至 66 
CPU插座
  • Socket 4
  • Socket 5
  • Socket 7
内核代号
  • P5
  • P54
  • P54CS
  • P55C
  • Tillamook
Pentium MMX正面
Pentium MMX -背面

初代奔腾,是第五代宏内核架构之微处理器,于1993年3月22日开始出货。他是486产品线的后代。本应命名为80586或i586,后来命名为“”(通常认为被使用在英特尔竞争对手所制造的类80586的微处理器)。

从486后的主要改变

  • 超标量(Superscalar)架构 - Pentium拥有两个数据路径(管线,pipelines),可以达到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一个以上的指令。一个管线(称为"U")可以处理任何的指令,而另外一个(称为"V")可以处理简单的整数及FXCH浮点数指令。使用一个以上的管线是传统RISC处理器设计的特色,这也是在许多x86平台上第一个实作出来的,显示有将两种技术合并的可能性,创造出几乎“混合在一起”的处理器。
  • 64比特数据路径 - 这使得每一次从内存提取指令的信息数量变成两倍。这并不表示Pentium可以运行所谓的64比特应用程序;他的主寄存器仍然是32比特宽度。
  • MMX指令(只存在于后期的Pentium MMX中)- 一种基本的SIMD指令集扩充,设计给多媒体应用程序使用。

Pentium架构的芯片最多每个时钟周期提供约为486处理器的两倍性能。最快的Intel i486部分几乎与第一代的Pentium有相等的速度,少部分后期的AMD 486型号只大约等于Pentium 75 MHz.

最早期推出的Pentium时脉速度为60 MHz (60*1)和66 MHz (66*1)。后来75 MHz (50*1.5), 90 MHz (60*1.5), 100 MHz (66*1.5或50*2), 120 MHz (60*2), 133 MHz (66*2), 150 MHz(60*2.5或50*3), 166 MHz (66*2.5), 200 MHz (50*4或66*3),和233 MHz(66*3.5)的版本才逐渐地出现。Pentium OverDrive处理器以63和83 MHz的频率推出,当作老旧486等级电脑的升级选项。

版本

原本的Pentium微处理器有内部的代码称为P5,是管线化(pipelined)的循序(in-order)超纯量(superscalar)微处理器,以0.8微米制程技术制造。接着推出的是P54,是把P5缩小到0.6微米制程,已经是可以作为双处理器以及拥有与前端总线不同的内部时脉速度(要增加总线的速度要比增加内部时脉来得更困难)。P54之后接着是P54C,使用0.35微米制程 - 纯粹CMOS制程,相对于在早期的Pentium是使用Bipolar CMOS制程。

接着,P55C也以Pentium with MMX Technology推出(通常只称为Pentium MMX);它是以P5内核为基础,0.35 µm制程也在这个系列中使用,但是拥有新的57个"MMX"指令集来增进多媒体工作的效率,像是媒体的编码跟解压缩。然而,软件必须明确地对于使用MMX做优化,以及P55C显示出速度增加的幻象主要是来自于内部一级缓存 (L1 Cache)的容量变成两倍为32 KB。

Pentium P54C内核后来还被用于发展「Larrabee显示内核[20]

评价

早期的60-100MHz P5版本Pentium在浮点运算单元有一个问题,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导致除法运算的精确度降低。这个缺陷于1994年由数学家Thomas Nicely发现,他在研究做为孪生质数倒数之和的布朗常数时,发现了这错误,而这错误最终变成如今广为人知的奔腾浮点调试误,同时这一事件导致Intel陷入巨大的窘态,成为一场公关灾难,Intel因而创建召回计划来回收有问题的处理器。60和66 MHz 0.8µm版本的Pentium处理器也由于其功能上的脆弱以及产生高热量而被指责。

基于P6微架构的奔腾

奔腾Pro

奔腾II

奔腾III

基于NetBurst微架构的奔腾

奔腾4

奔腾D

基于P6微架构改造版的奔腾

奔腾M

奔腾双内核

奔腾双内核

奔腾(2009年)

2009年,英特尔更新了奔腾系列的处理器型号命名系统,从内核代号「Wolfdale-3M」的处理器开始,回归旧名「Pentium」。前段总线的数据传输率从667MT/s增加至800MT/s,并且运行电压更低。2008年9月英特尔发布首个基于Penryn微架构(Core微架构的45纳米制程版本)的奔腾处理器——Pentium T4200。2009年6月,英特尔发布了基于Penryn架构单个内核版本的奔腾处理器——Pentium SU2700,属于Penryn微架构的消费级超低电压版本(CULV)。

2009年9月英特尔推出Pentium SU4000系列、Celeron SU2000系列和Core 2 DUO SU奔腾6000系列,它们都是基于「Penryn-3M」内核,使用800MT/s的前段总线。奔腾SU4000系列与另外两个超低电压处理器系列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拥有2 MB的二级缓存。以下是这一代奔腾处理器的简要规格表:

内核代号制程时脉一级缓存二级缓存前段总线速率插座发售日期
Wolfdale-3M45nm2.8–3.2GHz64 KB2 MB1066MT/sSocket 7752009年5月
Penryn-3M45nm2.0–2.3GHz64 KB1 MB800MT/sSocket P2009年1月
Penryn-3M ULV45nm1.3–1.5GHz64 KB2 MB800MT/sBGA 9562009年9月
Penryn-L ULV 145nm1.3–1.4GHz64 KB2 MB800MT/sBGA 9562009年5月

简要型号表:

内核代号商标名型号系列内核数量二级缓存插座热设计功耗
Allendale Pentium Dual-Core E2xxx21 MBLGA 77565 W
Merom-2M 行动型Pentium Dual-Core T2xxx
T3xxx
21 MBSocket P35 W
Wolfdale-3M Pentium Dual-Core E2xxx21 MBLGA 77565 W
E5xxx2 MB
Pentium6xxx
Penryn-3M 行动型Pentium T4xxx(标准电压版本)21 MBSocket P35 W
SU4xxx(超低电压版本)2 MBµFC-BGA 95610 W
Penryn-L SU2xxx(超低电压版本)15.5 W

基于Westmere微架构的奔腾

英特尔在2008年末发布新一代的Nehalem微架构,作为Core微架构以及Penryn微架构的下一代x86处理器微架构。2010年早期,基于Nehalem微架构作制程、指令集等改进的Westmere微架构发布。

2010年1月7日,英特尔推出使用Westmere微架构的供桌面型平台及行动型平台使用的奔腾处理器,内核代号分别是「Clarkdale」和「Arrandale」。首个发布的型号是台式机使用的Pentium G9650,内核代号「Clarkdale」。随后数月,行动平台版本的奔腾处理器系列,内核代号均为「Arrandale」。这些新型号均采用DMI(直接媒体界面)总线,取代过往使用的前段总线,集成了北桥芯片的大部分功能特性(包括内存控制器)以及英特尔的HD Graphics显示内核(仍基于GMA X4500改造),这些新集成的部分使用QPI互联架构与CPU内核连接。此代奔腾开始直接支持DDR3内存。

值得一提的是,「Clarkdale」内核实际上也用于首代Core i3(5xx系列)以及Core i5-6xx系列上,同样使用32纳米制程、内置HD Graphics显示内核(使用45纳米制程,并没有与CPU共处于同一晶粒上)、内置内存控制器以及三级缓存。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时脉、硬件虚拟化技术支持、、三级缓存容量以及超线程的支持。相较于Core i3,奔腾缺少超线程的支持、内置显示内核的时脉仅为533MHz(Core i3-5xx系列的均为733MHz)。奔腾的内存控制器最高支持DDR3 1066MT/s的规格,与Core i3-5xx系列相当。[21]奔腾的三级缓存容量也比Core i3-5xx系列少了1MB。

简要规格表:

内核代号制程时脉二级缓存三级缓存I/O总线插座发布日期
Clarkdale32nm2.8GHz512 KB3 MBDMILGA 11562010年1月
Arrandale32nm1.2–1.86GHz512 KB3 MBDMIBGA 9882010年Q2

型号简表:

内核代号商标名三级缓存插座热设计功耗
Clarkdale Pentium G69503 MBLGA 115673 W
Arrandale Pentium P6xxx3 MBrPGA 98835 W
Pentium U5xxx(超低电压版本)BGA18 W

基于Sandy Bridge微架构的奔腾

基于Sandy Bridge微架构的奔腾处理器,于2011年5月22日推出。以下是简要规格表:

  • 全部型号的规格均为:双内核、双逻辑处理器/双线程(4 on Pentium 3xx带有超线程技术,可拥有4个逻辑处理器/四线程),CPUID为206A7,代表:家族(family) 6 (06h),型号(model) 42 (02Ah),步进(stepping) 7 (07h)
  • TLB/缓存均为64字节预取;
  • 全部型号均配备:片上浮点数运算单元、英特尔增强型SpeedStep技术(EIST)、Intel 64、XD bit(与NX bit功能相同)、Intel VT-x、智能型缓存。
  • 支持的指令集:MMX, SSE, SSE2, SSE3, SSSE3, SSE4.1, SSE4.2
  • Sandy Bridge版HD Graphics内有6个 执行单元,与HD Graphics 2000一致,但不支持Intel Quick Sync Video、InTru 3D、Clear Video HD、无线显示技术(Wireless Display)等技术以及不支持3D视频或3D图形加速。
代号垂直区段 处理器编号内核线程L3 缓存 基础频率 显示芯片 制程 TDP 插座
Sandy Bridge Pentium 3xx23 MB 15 W LGA 1155
Pentium 9x72 MB 17 W BGA1023
Pentium B9x0 35 W rPGA988B
Pentium G6xxT[22]3 MB 8-way set associative Line size 64 bytes 35 W LGA 1155
Pentium G6xx[23] 65 W
Pentium G8xx[24][25] 3 MB 12-way set associative Line size 64 bytes
Sandy Bridge-EN Pentium 140x5 MB 40-80 W LGA 1356
Pentium A10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vy Bridge-EN 嵌入式 Pentium 1405v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 MB 1.40 GHz 不适用 40 W LGA 1356

Pentium G系列

奔腾2000系列

2013年,英特尔陆续推出基于Ivy Bridge微架构的奔腾处理器。相对相同内核的Core i3而言主要是缺少超线程及部分指令集,内显Intel HD Graphics的性能也比Core i3的要差,但相对超值。

代号垂直区段 处理器编号内核线程L3 缓存 基础频率 显示芯片 制程 TDP 插座
Ivy Bridge 桌面型Pentium G214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3 MB 3.30 GHz 第3代 HD Graphics 22 nm 55 W LGA 1155
Pentium G21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20 GHz
Pentium G21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10 GHz
Pentium G212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70 GHz 35 W
Pentium G210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60 GHz
Pentium G20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00 GHz 55 W
Pentium G203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60 GHz 35 W
Pentium G20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90 GHz 55 W
Pentium G202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50 GHz 35 W
Pentium G20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80 GHz 55 W
笔记型 Pentium 2030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MB 2.50 GHz 35 W rPGA 988
Pentium 2020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40 GHz
Pentium 2127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90 GHz 17 W BGA 1023
Pentium 2117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80 GHz
Pentium 2129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10 GHz 10 W

奔腾3000系列

2014年,Intel英特尔)发布了基于Haswell架构的奔腾处理器,在2014年发布了20周年纪念版—奔腾G3258,G3258的特点是支持超频

代号 垂直区段 处理器编号 内核 线程 L3 缓存 基础频率 显示芯片 制程 TDP 插座
Haswell-DT 桌面型 Pentium G347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3 MB 3.60 GHz 第4代 HD Graphics 22 nm 53 W LGA 1150
Pentium G346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50 GHz
Pentium G346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00 GHz 35 W
Pentium G345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40 GHz 53 W
Pentium G345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90 GHz 35 W
Pentium G344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30 GHz 53 W
Pentium G344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80 GHz 35 W
Pentium G34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30 GHz 53 W
Pentium G34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20 GHz
Pentium G342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70 GHz 35 W
Pentium G326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30 GHz 53 W
Pentium G326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90 GHz 35 W
Pentium G325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20 GHz 53 W
Pentium G325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entium G325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80 GHz 35 W
Pentium G324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10 GHz 53 W
Pentium G324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70 GHz 35 W
Pentium G32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00 GHz 53 W
Pentium G322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60 GHz 35 W
嵌入式 Pentium G3320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30 GHz
Haswell-MB 笔记型 Pentium 3560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MB 2.40 GHz 37 W rPGA 946
Pentium 3550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30 GHz
Pentium 3558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70 GHz 15 W BGA 1168
Pentium 3556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entium 3561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20 GHz 11.5 W
Pentium 3560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奔腾4000系列

于2015 Q3发布

代号 垂直区段 处理器编号 内核 线程 L3 缓存 基础频率 显示芯片 制程 TDP 插座
Kaby Lake S 桌面型 Pentium G46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4 3 MB 3.70 GHz HD 630 14 nm 51 W LGA 1151
Pentium G46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60 GHz
Pentium G460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00 GHz 35 W
Pentium G456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50 GHz HD 610 54 W
Pentium G4560T 2.90 GHz 35 W
Skylake S Pentium G45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3.60 GHz HD 530 51 W
Pentium G45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50 GHz
Pentium G450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00 GHz 35 W
Pentium G44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30 GHz HD 510 54 W
Pentium G440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90 GHz 35 W
嵌入式 Pentium G4400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40 GHz
Skylake U 笔记型 Pentium 4405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2 MB 2.10 GHz HD 510 15 W BGA 1356
Skylake Y Pentium 4405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50 GHz HD 515 6 W BGA 1515

Pentium D系列 (2015)

代号 垂直区段 处理器编号 内核 线程 L3 缓存 基础频率 最大超频 显示芯片 制程 TDP 插座
Broadwell-D 服务器 Pentium D15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8 6 MB 1.50 GHz 2.10 GHz 不适用 14 nm 25 W BGA 1667
Pentium D15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60 GHz 2.20 GHz
Pentium D15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2 3 MB 2.30 GHz 不适用 19 W
Pentium D15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 2.20 GHz 2.60 GHz 25 W
Pentium D15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1.20 GHz 不适用 20 W

Pentium GOLD (黄金级)

2017年10月,英特尔将Pentium G系列处理器(Kaby Lake Pentium)更名为Pentium GOLD(奔腾黄金级)[26]

奔腾4000系列

代号 垂直区段 处理器编号 内核 线程 L3 缓存 基础频率 显示芯片 制程 TDP 插座
Amber Lake 笔记型 Pentium GOLD 4425Y 2 4 2 MB 1.70 GHz UHD 615 14 nm 6 W BGA 1515
Kaby Lake R Pentium GOLD 4417U 2.30 GHz HD 610 12.5 W BGA 1356
Kaby Lake U Pentium GOLD 4415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30 GHz UHD 610 15 W
Kaby Lake Y Pentium GOLD 4415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60 GHz HD 615 6 W BGA 1515
Pentium GOLD 4410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50 GHz

奔腾5000系列

于2018 Q2发布。

代号 垂直区段 处理器编号 内核 线程 L3 缓存 基础频率 显示芯片 制程 TDP 插座
Coffee Lake S 桌面型 Pentium GOLD G5620 2 4 4 MB 4.00 GHz UHD 630 14 nm 54 W LGA 1151
Pentium GOLD G56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90 GHz
Pentium GOLD G5600T 3.30 GHz 25 W
Pentium GOLD G55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80 GHz 54 W
Pentium GOLD G550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20 GHz 25 W
Pentium GOLD G5420 3.80 GHz UHD 610 54 W
Pentium GOLD G5420T 3.20 GHz 25 W
Pentium GOLD G54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70 GHz 58 W
Pentium GOLD G5400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10 GHz 35 W
Whiskey Lake U 笔记型 Pentium GOLD 5405U 2 MB 2.30 GHz 12.5 W BGA 1528

奔腾6000系列

于2020 Q2发布。

代号 垂直区段 处理器编号 内核 线程 L3 缓存 基础频率 显示芯片 制程 TDP 插座
Comet Lake S 桌面型 Pentium GOLD G6600 2 4 4 MB 4.20 GHz UHD 630 14 nm 58 W LGA 1200
Pentium GOLD G6500 4.10 GHz
Pentium GOLD G6500T 3.50 GHz 25 W
Pentium GOLD G6400 4.00 GHz UHD 610 58 W
Pentium GOLD G6400T 3.40 GHz 35 W
Comet Lake S 嵌入式 Pentium GOLD G6400E 3.80 GHz 58 W
Pentium GOLD G6400TE 3.20 GHz 35 W
Comet Lake U 笔记型 Pentium GOLD 6405U 2 MB 2.40 GHz UHD 610 12.5 W BGA 1528

奔腾7000系列

于2020 Q4发布。

代号 垂直区段 处理器编号 内核 线程 L3 缓存 基础频率 显示芯片 制程 TDP 插座
Tiger Lake U 笔记型 Pentium GOLD 7505 2 4 4 MB 3.50 GHz UHD Xe G4 48EUs 10 nm SuperFin 15 W BGA 1449

Pentium SILVER(白银级)

奔腾5000系列

代号 垂直区段 处理器编号 内核 线程 L3 缓存 基础频率 最大超频 显示芯片 制程 TDP 插座
Gemini Lake R 桌面型 Pentium SILVER J5040 4 4 MB 2.00 GHz 3.20 GHz UHD 605 14 nm 10 W LGA 1151
Gemini Lake S Pentium SILVER J5005 1.50 GHz 2.80 GHz 10 W
Gemini Lake U 笔记型 Pentium SILVER J5030 1.10 GHz 2.80 GHz 6 W BGA 1090
Pentium SILVER N5000 2.70 GHz 6 W

参考资料

  1. .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2).
  2. , IA State, [2014-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3. Colapinto, John. . The New Yorker. 2011-10-03: 38–43 [2011-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参数|magazine=与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帮助)
  4. 吴俊杰. . 大砲村. [2014-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 [2014-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6. Burgess, John. . Washington Post. 1992-10-20.
  7. 洪涛. . 51CTO转自it168. [2014-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4).
  8. 黑眼bobo. . techbang.com. [2014-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9. . DailyTech. [200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1).
  10. . [2014-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7).
  11. . TG Daily. [200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6).
  12. . Intel. [2007-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6).
  13. . [2014-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14. Brown, Rich; Michelle Thatcher. . CNET Asia. 2008-04-23 [2009-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5).
  15. Shilov, Anton. . X-bit labs. [200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4).
  16. . TG Daily. [200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6).
  17. . [2022-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6).
  18. . TechNews 科技新报. [2022-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30) (中文(台湾)).
  19. published, Anton Shilov. . Tom's Hardware. 2022-09-16 [2022-09-28] (英语).
  20. . solidot.org. 2008-07-08 [2013-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21. . [2014-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4).
  22. . cpu-world.com. [201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23. . cpu-world.com. [201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24. . cpu-world.com. [201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25. . cpu-world.com. [201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26. 太平洋电脑网. . 凤凰网·科技. [2017-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