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士
烤吐司(英语:),,指经烘烤过的吐司片,是最常见的一种西点。在欧式早餐中常见,配以牛奶、豆浆适合早餐食用。经由摄氏约190度的焗炉,烤约30分钟,出炉后冷却切片。面包经过加热后,表面逐渐变成褐色。这种变化过程称为美拉德反应。温度高时较为松软好吃,低温的状态下会变硬,风味口感会差很多。因此市售的常温软吐司,必须加入食品添加剂以维持其口感,而且吐司属于高GI的食物,所以会越吃越饿,对减肥的人来说应尽量避免。
![]() 吐司片,左为原貌,右为烤吐司。 | |
别称 | 、俗麭 |
---|---|
类型 | 面包 |
上菜温度 | 经烘烤 |
主要成分 | 吐司 |

涂有卡士达的法式吐司

菲律宾早餐上的烤吐司及其它配料

夹式烤吐司

煎蛋和火腿吐司
「多士」的各地常用译名 | |
---|---|
中国大陆 | |
台湾 | |
港澳 | |
中国广州 | 方包 |
名称
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普通话中,「吐司」泛指任何长条形面包的切片,如果用了其他材料如全麦面粉、杂粮、葡萄干,也同样称为吐司。普通话里的「吐司」源自英语 toast[1],在英语的 toast 指任何烤过的面包片[2]。
在香港粤语,由于切片时呈方形,未经烘烤的长条面包片被称为「」,而烤过的则被称为「多士」。
台语的吐司称为「俗麭」(台湾话:,台罗:sio̍k-pháng,国际音标:/ɕi̯ŏk̚˧ pʰaŋ˥˩/)[3],虽「俗」一字意指便宜,但并非指便宜的面包,而是以日语的「」(shokupan,指长条面包)读音于日本时代传入台湾演变而成的辞汇。其中,日语中所的“”(pan)源自于葡萄牙语的“”。大约是在17世纪,到日本的葡萄牙人把面包及其名称带入日本。台湾自日治时代传入面包,但在1930年之前一般人少有吃过面包,而名称则是经由日语的“”(pan)再流传成为台湾话“麭”(pháng)并沿用至今。
各地吐司
参考数据
- .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2: 1715 [2021-09-06]. ISBN 978-7-80000-41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6) (中文).
- . 乐享生活.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95 [2021-09-06]. ISBN 978-7-5578-505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6) (中文).
- .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23-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7) (中文(繁体)).
- . 明报. 2019-09-03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4).
- Buyer, G. . 香港百道经典美食. 团购家有限公司. 2014: 50 [2021-09-06]. ISBN 978-988-1286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6) (中文).
- . 非凡出版. 2021: 116 [2021-09-06]. ISBN 978-988-8675-9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6) (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