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院

国际法院法语:缩写英语:,缩写为),是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机关,是主权国家政府间的民事司法裁判机构。此法院根据《联合国宪章》,1945年6月成立,并于1946年4月开始运作,位于荷兰海牙

国际法院

法院徽标
设立1945年6月
所在地 荷兰海牙
经纬度52°05′11.76″N 4°17′43.80″E
法官选任方式常设仲裁院的仲裁员组成的国内团体或各国政府专为国际法院选举而委派的团体提名,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选举产生。
设立法源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
法官任期9年
法官人数15
网址http://www.icj-cij.org/
国际法院院长
现任黎巴嫩 纳瓦夫·萨拉姆
首长上任时间2024年2月6日
国际法院目前坐落于海牙和平宫

国际法院的主要功能是对各国所提交的案件做出有法律约束力的仲裁,并就正式认可的联合国机关和专门机构提交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国际法院是具有明确权限的民事法院,没有附属机构,对其他国际法庭没有管辖权。国际法院没有刑事管辖权,因此无法审判个人,这种刑事审判只能经由国内管辖、联合国特设刑事法庭或国际刑事法院管辖。

国际法院由15名法官组成,任期9年,可连选连任;设书记官处。工作语言法语英语。法院成员不得从事任何其他职业性工作。

历史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zh;zh-hans;zh-hant|

  1. 联合国宪章
  2. 国际法院规约}-
-{zh;zh-hans;zh-hant|
  1. 联合国宪章
  2. 国际法院规约}-

1945年,与《国际法院规约》一起签订并生效的《联合国宪章》规定设立国际法院。《国际法院规约》被约定为《联合国宪章》组成部分,是国际法院的宪章及管理依据[1]。1946年2月5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选出第一批国际法院法官,取代了1920年国际联盟主持下设立的常设国际法院。国际法院和常设国际法院的规约几乎相同,二者的规则也几乎相同,直至1978年国际法院为简化和加速进程而订正了规则。

1946年4月18日,国际法院首次公开开庭。第一个案件是1947年5月英国起诉阿尔巴尼亚科孚海峡事件。国际法院的工作包括了广泛的司法工作。

职能权限

1995年9月13日,国际法院在审议马其顿希腊之间的争议案件。

所有决议都必须在出席法官多数同意后才能做出。其职能有两方面:

  • 对当事国一致同意提交国际法院的法律争端,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以及有关条约及公约做出判决;
  • 对联合国其他机构或各种专门机构就其工作范围内提出的任何法律问题发表咨询意见。

著名案件

只有主权国家间的争端才可以提交国际法院裁决。迄今为止国际法院已经做出74项裁决。虽然这些裁决都是强制性的,但是并不是每一项裁决都得到切实履行。当一方认为另一方没有履行法院裁决时,可以要求联合国安理会采取行动,以在必要时迫使另一方履行裁决中所规定的义务。

尼加拉瓜诉美国案

1984年1月初,美国政府开始在尼加拉瓜科林托桑提诺等海港布放水雷。到1984年3月底,水雷已破坏或摧毁9艘船只。美国政府官员以国际法的自卫权为布雷辩解,称:如果某个国家被认为有某种侵略倾向,那么对其港口进行布雷就是某种自卫,就像使用其他武力方式一样;就尼加拉瓜而言,任何进入尼加拉瓜水域的船只都放弃了它们的安全航行权利。1984年4月9日,尼加拉瓜政府向国际法院起诉美国政府在其港口布雷、出动飞机袭击尼加拉瓜石油设施和港口以及进行其他军事和准军事活动,请求法院宣布美国的行为构成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干涉其内政和侵犯其主权的行为,请求法院责令美国立即停止上述行为及对其本身和其国民所受损害予以赔偿,并指示临时保全措施。此即尼加拉瓜诉美国案。但美国政府已抢先两天于1984年4月6日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对于1946年美国发表的接受国际法院强制管辖的声明,在两年内不适用于“与任何中美洲国家的争端或由中美洲发生的事件引起或同中美洲事件有关的争端”,该通知立即生效,排除国际法院对美国的管辖权。1984年5月10日,国际法院通过保护尼加拉瓜的临时措施,以15∶0的投票结果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向尼加拉瓜港口布雷;还以14∶1(反对者为美国法官)的投票结果判定,尼加拉瓜的政治独立和主权“应该被完全尊重,不应被任何军事或者准军事行为危害”。1984年11月26日,国际法院拒绝美国的辩解,坚持称国际法院对此案具有审判权。1985年1月18日,美国退出国际法院,并中止1956年《美国和尼加拉瓜友好通商航海条约》[2]和美国对国际法院强制管辖的接受。美国指责该案件是“出于政治和宣传目的错误利用国际法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称,我们希望国际法院没有走上其他一些被政治化、反对西方民主国家利益的国际组织的老路。美国之后依个别案件决定是否接受国际法院的管辖权[3]

1986年6月,国际法院对案件作出判决:美国在尼加拉瓜境内的行动违反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构成对尼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美支持尼反政府武装是对尼内政的干涉,明显违反不干涉原则;美国对尼加拉瓜的行动违反尊重国家领土主权原则;美国鼓励尼反政府武装从事违反人道法原则的行为,美国在尼港口布雷造成第三国船舶及其人员的人身、财产损害的行为也构成对人道法原则的违反;美国有义务立即停止并不再采取任何上述违背其国际义务的行为,并对造成的损害予以赔偿。美国政府其后宣布拒绝履行此判决,并退出国际法院[4]

此后尼加拉瓜政府连续五年向联合国安理会申请强制执行国际法院判决,美国政府向尼加拉瓜政府赔偿,均遭到美国在安理会否决。联合国宪章第14条授权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运行国际法院的裁决,不过这种裁决的效力会受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否决权的影响。1992年尼加拉瓜新上台的比奥莱塔·查莫罗亲美政府撤诉。

其他案件

法官

国际法院共有常任法官15人。法官人选由常设仲裁院成员国派遣的至多4名法学家组成的“国家团体”提名,若非常设仲裁院成员国,则由各国为国际法院法官提名而委派的至多4名法学家团体提名;每一团体提名人选不得超过4人,其中属于本国国籍者不得超过2人;由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选举并均获得绝对多数票者当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在这种选举中不适用。联合国会员国可以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国际法院法官选举。法官任期9年,并且可以连任,每三年改选三分之一的法官。

15名法官必须全部来自不同的国家,必须代表世界各大文化与各主要法系。自1970年代起,国际法院法官的名额分配办法习惯上与安理会席位分配一致,为非洲3名,拉美2名,亚洲3名,东欧2名,西欧及其它国家(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5名[15],但这一惯例在2018年被打破,当时新当选的黎巴嫩籍法官纳瓦夫·萨拉姆拥有了本应由西欧及其他国家占有的席位,截至2023年,亚洲法官增加为4名,而西欧及其他国家法官则减少为4名。

法官应不论国籍,而且应尽量能够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及主要法系,其中不得有两名属于同一国籍。除1967年至1984年期间无中国籍法官[注 1]以及2018年以来无英国籍法官外,5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中国法国苏联/俄罗斯事实上一直各有一个名额[16]

国际法院法官一旦当选,就不代表该国政府,也不代表任何其他当局。其第一项任务就是在公开庭上宣誓本人必当秉公行使职权。法官在该国政府是当事方的案件中投票反对该国政府立场的情况并非罕见。

姓名国籍身分任期开始任期结束
阿布杜勒卡维·优素福 会员20092027
薛捍勤 中国会员20102030
彼得·汤卡 斯洛伐克会员20032030
罗尼·亚伯拉罕 法国会员20052027
穆罕默德·本努纳 摩洛哥会员20062024
莱昂纳多·内梅尔·卡尔代拉·布兰特    巴西会员20222027
琼·多诺霍 美国主席 a20102024
朱莉娅·塞布廷德 乌干达会员20122030
达尔维尔·班达里 印度会员20122027
帕特里克·利珀顿·罗宾逊 牙买加会员20152024
希拉里·查尔斯沃斯 会员20212024
基里尔·格沃吉安 俄罗斯副主席 a20152024
纳瓦夫·萨拉姆 黎巴嫩会员20182027
岩泽雄司 日本会员20182030
格奥格·诺尔特 德国会员20212030
菲利普·高铁 比利时书记官长[17]20192026年
a 2021至2024任期期间。

历届院长

#院长开始结束国家
1何塞·古斯塔沃·格雷罗19461949 萨尔瓦多
2朱尔斯·巴斯德万19491952 法国
3阿诺·麦克奈尔19521955 英国
4格林·哈克沃斯19551958 美国
5海里格·克拉斯塔德19581961 挪威
6波丹·温尼亚尔斯基19611964 波兰
7珀西·斯潘德19641967 
8何塞·布斯塔曼特·里维罗19671970 秘鲁
9沙洁福19701973 巴基斯坦
10曼弗雷德·拉克斯19731976 波兰
11爱德华多·吉梅内斯德·阿雷查加19761979 乌拉圭
12汉佛雷·瓦多克19791981 英国
13塔斯利·埃里亚斯19821985 尼日利亚
14纳根德拉·辛格19851988 印度
15何塞·玛丽亚·鲁达19881991 阿根廷
16罗伯特·叶德尔·詹宁斯爵士19911994 英国
17穆罕默德·贝德贾维19941997 阿尔及利亚
18斯蒂芬·施韦贝尔19972000 美国
19吉尔伯特·纪尧姆20002003 法国
20史久镛20032006 中国
21罗莎琳·希金斯20062009 英国
22小和田恒20092012 日本
23彼得·汤卡20122015 斯洛伐克
24罗尼·亚伯拉罕20152018  法国
25阿卜杜勒卡维·优素福20182021  
26琼·多诺霍20212024  美国
27 纳瓦夫·萨拉姆 2024 现任  黎巴嫩

专案法官

根据法院组织法的第31条,在有争议的案件中可以任命临时法官参与审判。根据此规则,如果争议性的案件中的当事国没有本国国民担任常任法官中,即可以提名一人出任临时法官,仅可参与此一案件的审判。因此,在任何一个案件中,可能至多有17位法官参加审判。

这一办法的宗旨是鼓励成员国将争议提交国际法院裁决。没有常任法官的成员国可以保证有自己国家的法官参加讨论,并为其他法官提供当地情况知识并帮助其他法官了解本国的见解,因此可能更愿意接受国际法院的司法管辖。虽然此做法与一般的司法原则不完全相符,但实际上很少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临时法官通常会按照本国的主张表决(但也有例外),因此当事国的法官所投的票一般会互相抵消。[18]

注释

  1. 1967年顾维钧九年任期届满,时任联合国安理会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马里、印度、丹麦、保加利亚、苏联、法国、英国;立场不明的有:尼日尔利亚、埃塞俄比亚;支持中华民国的有:日本、阿根廷、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华民国(自身)。所以,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有7票,支持中华民国的顶多8票,不够绝对多数票无法当选。

参考文献

  1.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etrieved 31 August 2007.
  2. . [2017年4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4月16日).
  3. Churchill, Ward. A Little Matter of Genocide. San Francisco: City Lights Books, 1997. Print.
  4. . Un.org. [2016-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8).
  5. . [2016-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8).
  6. . People.com.cn. [2016-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3).
  7. . News.ifeng.com. 2015-08-18 [2016-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9).
  8. . Reuters. 2007-06-07 [2017-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9. . Big5.chinanews.com. [2016-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3).
  10. sina_mobile. . news.sina.cn. 2022-02-27 [202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7).
  11.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 DW.COM. [2022-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中文(中国大陆)).
  12. . 联合国新闻. 2022-03-16 [2022-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1) (中文(简体)).
  13. Maupas, Stéphanie. . Le Monde.fr. January 1, 2024 [January 6, 2024]. 'Long years of apartheid'... The South African lawyers have relied on UN reports, reports by Palestinian journalists and research by NGOs, because Israel prevents the international press from entering the Gaza Strip, as well as investigator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and the U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They added that this genocide is committed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apartheid, expulsion, ethnic cleansing, annexation, occupation, discrimination and ongoing denial of the right of the Palestinian people to self-determination."
  14. Powell, Anita. . Voice of America. January 5, 2024 [January 6, 2024]. In the court application, South Africa argues that the treatment of Palestinians also bears strong resemblance to South Africa's own racially motivated apartheid regime, which ended in 1994 with Mandela's election. "It is important," the submission reads, "to place the acts of genocide 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Israel's conduct towards Palestinians during its 75-year-long apartheid, its 56-year-long belligerent occupation of Palestinian territory and its 16-year-long blockade of Gaza, including the serious and ongoing vio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ed therewith, including grave breaches of the Fourth Geneva Convention, and other war crimes and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15. Harris, D. 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Law, 7th ed. (2012, London) p. 839.
  16. 《国际法院常识问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13页,国际法院官方网站,于2010年3月28日查阅
  17. . [2020-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2).
  18. Posner, E. A., and De Figueiredo, M. F. P. Is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Biase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34 (June 2005), University of Chicag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延伸阅读

  • Dunne, Michael. "Isolationism of a Kind: Two Generations of World Court Historiography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1987) 21#3 pp 327–351.
  • Rosenne S., "Rosenne's the world court: what it is and how it works 6th ed (Leiden: Martinus Nijhoff, 2003).
  • Decisions of the World Court Relevant to the UNCLOS (2010) and Contents & Indexes dedicated to Former ICJ President Stephen M. Schwebel
  • Van Der Wolf W. & De Ruiter D.,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Facts and Documents About the History and Work of the Court" (International Courts Association, 2011)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国际法院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