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体
历史
国体,作为法政概念,经近代德国移植至明治日本,再自明治日本移植至近代中国。[2]
明治日本
语源学上,「国体」一词可以散见在中国古籍。[3]日本加以继受「国体」一词,注为「クニカタ」。在日本的中古时期,出云国造神贺词中,首见「国体」一词。[4] 江户时代,国学学者发展一套创建日本文化自信的思想,即神国思想,掀起了与儒学家间的和汉国体争论。[5] 国体争论中,会泽正志斋在1825年的《新论》中将「国体」一词阐述为日本「祭政一致」的国家形式。[2]
明治维新之际,日本法学界将德语的「国家型态」(),根据日本是天皇与神道教结合的「祭政一致」国体,结合日本自身的精神赋予新义,译为国体。[6] 其后,日本法学界更进一步区分「国体」与「政体」。[2]加藤弘之在1874年的《国体新论》,区分了「国体」与「政体」,前者是国家的本质,后者是政府的形式。[7] 对日本法学影响甚钜的穂积八束扩充了此种国体政体二元论。穗积认为,国体依主权归属,分成君主与共和;而政体依统治权行使方式,分专制与立宪。政体应时势常变,而国体亘久不动。[8] 负责修订明治宪法的伊藤博文等人深受此「国体宪法学」[6]影响,故在帝国宪法中使用此元素,希冀通过此部仿效德国的宪法维护日本国体。[9] 宪法通过之后,围绕日本国体的争论未因此停歇。美浓部达吉等法学家仍就国体等问题批判帝国宪法。[6]
国体在中国与清末民初的国体争论
清末,随着清廷企图仿效日本创建现代君主立宪,「国体」概念也进入中国。
清末民初有数次国体争论,包含预备立宪的国体争论(1906-1911)、共和创建的国体争论(1912-1914)、洪宪帝制的国体争论(1915-1916)、张勋复辟的国体争论(1917)与满州国「日满一体」的国体争论(1932-1945)。[6] 伴随一次又一次的国体争论,「国体」概念在中国持续发展。在预备立宪时的国体争论中,清廷试图移植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但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不像日本具有单一民族的特性,难以移植日本万世一系概念来强化清廷的统治正当性。而此同时进入中国的「国体」概念,在此脉络中剥去了日本国体论中「祭政一致」的神圣氛围[6],但与政体的区分仍不明显。 共和肇建的国体争论中,对于如何创建共和,时人展开争论,如章士钊的《共和平议》。
对「国体」概念发展影响最巨的是1915年的国体之争。1915年,袁世凯企图称帝。袁的美籍宪法顾问古德诺(F.J.Goodnow)发表《共和与君主论》,建议中国改用君主制;而筹安会的杨度则发表《君宪救国论》附和。为反击古德诺及杨度等人的主张,以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为开端,梁启超等人展开国体之争,反对袁的君主制。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国体是「天下重器也,可静而不可动也」[10],呼吁「只问政体,不问国体」[10],区分了国体政体,更将国体区分为君主与共和。[10] 梁等国体论者在引入日本的国体概念的同时,仍旧保留国体较政体重要而不可轻变的特性。[2]
民国初年的国体问题围绕着中国的宪政体制展开,直到1928年后国民党在中国实行「一党专政」。 在其革命史论述中,国民党不断地试图将三民主义加入「国体」之中,如1936年的《五五宪草》及1947年的《中华民国宪法》皆强调中华民国是三民主义共和国,显示国民党试图在国体上对国家本质做出解释。[6]
参考数据
- .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6).
- 林来梵. (PDF).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3): 65-71 [2021-09-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9-08).
- 《管子》:"四肢六道,身之体也;四正五官,国之体也" 《汉书》卷10《成帝纪》:"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 帝国学士院 (1938) 1-2页。"出云臣等が远祖、天穂比命を国体见に遣はしし时に",かぎ括弧内、万叶仮名を平仮名にかえてある
- . 内务省神社局. 1921: 41.
- 全俊豪. (PDF). 2018: 10 [2021-09-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9-08).
- 长尾龙一:「穗积宪法学雑记」『法哲学年报(1969)』(1970年)
- 穗积八束. . 东京: 八尾书店. 1897.
- 伊藤博文. . 国家学会. 1889.
-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