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庙
吴凤庙,旧称阿里山忠王祠、成仁庙,是位于台湾嘉义县中埔乡社口村、主祀吴凤的庙宇,曾获台湾总督府、中华民国政府重视并举办祭典,后来因吴凤事迹的争议而没落,亦曾遭到破坏。
吴凤庙 | |
---|---|
![]() 吴凤庙前殿 | |
基本 | |
位置 | ![]() |
主神 | 吴凤公 |
创建时间 | ![]() |
地图 | |
吴凤庙 | |
---|---|
位置 | 嘉义县中埔乡社口村23邻社口1之3号 |
类型 | 登录等级:县(市)定古迹 |
评定时间 | 1985年11月27日 |
详细登录数据 |
历史沿革

清治时期
台湾民间传说中,吴凤舍生取义故事、促进族群和谐的传说与天水夫人并列[1]。
位于今社口村的吴凤庙相传创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2][3]。为通事杨秘受当地人民请求所建[4][5]。庙宇维持经费部分来自阿里山蕃租[4]。道光年间地震严重毁损[2]。
日治时期
该时期,蕃租补助断绝,一直到1913年都由附近的信徒捐助勉强维持。1906年梅山地震,整座吴凤庙也完全倒塌,神位与神像只好暂时搬回管理人家中安置。[4]
明治年间,嘉义厅长津田毅一将吴凤的传记刊行给社会大众,又支助管理人罗才、黄永美、张好、陈为政等人。接着,总管原住民事务的民政部蕃务本署蕃务总长大津麟平提议改建吴凤庙。1911年10月改建的申请得到嘉义厅许可,又在嘉义地区募集日币四千圆,立刻于同年11月5日开工,隔年5月8日竣工。1913年3月由总督佐久间左马太亲自莅临主持落成典礼,并且赠送总督题字的「杀身成仁」匾额。1914年之后,中埔支厅以下各保正每年初捐献日币二圆,合聘庄冠世为庙公。至于例祭日之费用及演戏酬神费用,由参拜者自由捐献。后因经费不足,庙宇也日渐荒废,有时庙公都没来上班,庙宇空荡。[4]
1925年,嘉义郡守荒木藤吉欲再次改建,计划募集日币八万圆,但未成已被调离他处,继任的佐藤房吉接续募集资金,1931年完工。庙头增加「阿里山忠王庙」匾额、庙内有手持长剑、腰跨白马的吴凤雕像;还有写着「皇清阿里山通事安抚有功吴讳凤公神位」的灵牌等。落成仪式在同年12月23日举行,总督太田政弘亲自参列,并奉上「流芳后世」匾额。当时有「吴凤祠」、「成仁庙」及「吴凤公庙」等称呼。1937年3月23日,南瀛佛教会的曾景来前往该庙参拜,听闻庙守杉景记氏说计划募集日币二十万圆重新改建成神社。[4]
战后时期
1951年7月,嘉义县议员来此参观,见此庙极需整修,遂成立管理委员会,由嘉义县县长林金生任会长,黄文陶、张李德和为顾问,县内各乡镇长为委员,展开整修[6]。次年6月14日,县府展开修建事宜检讨会,决定以新台币两万元购买一甲九分余的吴凤庙所在地[7]。
1953年冬完工,获蒋中正总统亲题「舍身取义」横匾。建筑正殿中央奉祀吴凤公神位,左侧殿则为史迹陈列室,后花园种有椰子树、花卉。[3]
1966年,立法院、监察院两院委员黄玉明、丁俊生等九十四人,建议政府扩修吴凤庙与五百完人祠;省议会也通过提案,请省府扩修吴凤庙及五百完人祠[8]。1978年4月,立法委员萧天赞认为该庙正殿及东、西两厢,均甚狭小,促请政府整建吴凤庙[9]。1985年吴凤庙列为三级古迹[2]。



1989年1月1日深夜,继吴凤铜像破坏事件、竹崎乡吴凤故居附近树木被损坏后,此庙史迹陈列室遭受三、四对不明人士纵火,造成匾额被烧焦黑、门面半毁[10][11]。同月12日,台湾省议员杨仁福、陈建年、翁文德、李文来向省府主席邱创焕建议吴凤庙改名为「和平纪念馆」,以作族群和谐;邱创焕则答复说获知真相再谈[12],后无下文。
1994年3月26日,社口村民向县政府陈情,望能收回庙前广场[13]。
1999年间,庙身再遭921大地震、1022嘉义地震重创[2]。缺乏经费下,保全系统也在1999年11月中断,又遭窃贼偷走殿内的九龙木雕、窗櫺等珍贵文物[16]。2000年报导,已近两年未发薪资(每月薪资新台币二万七千元)给管理员罗世忠,他依然负责打理此庙事务[17]。2000年,以社口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陈清波为主,连署九十五人向中埔乡民代表会陈情,要求庙的管理权归还地方[18]。
吴凤庙于2001年2月动工维修,当年10月11日停工,变更设计导致工程延误,于2003年10月中旬修复完成[2]。整修为与庆洋营造公司、设计监造为符宏仁建筑师事务所[19][20]。
重修后,兼任吴凤庙管委会总干事的中埔乡公所民政课长陈仕仁透露,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的香油钱仅约有新台币五千元。尽管遭遇台湾原住民抗议,导致官方减少维护、旅客减少、香火衰落,让维持庙务运作的经费不足。但庙方表示文物及建筑、雕刻等依然有可看性。[21]
祭祀活动


陪祀吴凤妈(吴凤配偶良德夫人)、玄天上帝、中坛元帅、及福德正神等[4][19][20]。1999年《联合报》报导民间习惯以农历十月十五祭祀吴凤,有当成去世日[22]、当成诞辰日[23][24]。其他主祭吴凤的民间庙宇如阿里山乡丰山村的古山宫[24]、竹崎乡石桌的石棹吴凤庙[25]。
曾景来在《南瀛佛教》的〈吴凤庙物语〉记载为例祭日是三月初十与八月初十作为诞辰、成道日;《总督府备付寺庙台帐》则记作三月初三及八月初三。曾景来亦提及过去当地居民都在八月初十于该庙举行吴凤成道日纪念,1942年便改为国历11月11日。曾景来报导该时例祭,包括地方官绅、小、公学校师生前往祭拜,参加祭典的人,达到两千人之多。[4]
1951年,中埔乡出身的嘉义县议员陈文章年曾向县议会大会提案恢复以日本政府定下的10月1日来祭祀[26][27]。次年台湾省政府回复嘉义县议会,表示应要有史迹依据评核办理[28]。嘉义县县长林金生曾在1953年开始定国历11月12日为吴凤诞辰的年祭日[14]。当年吴凤第七代子孙吴炎、第八代吴录水、第九代吴料满等十一人代表家族参与[29]。
中华民国政府则以国历9月9日作「成仁日」,在吴凤庙举行祭祀[5][22][30][31][32][33]。1985年9月9日,吴凤庙举行二百十六周年祭典、暨吴凤纪念园开幕典礼会场,遭到台湾原住民族权利促进会的桃园县复兴乡人林文正、台东县金峰乡人胡德夫、新竹县五峰乡人黄修荣、嘉义县邹族汪启圣等人抗议[30]。因吴凤争议而规模逐渐缩小,1996年祭祀是以中埔乡长郑炳琨作主祭,县政府派民政局礼俗文献课长参加而已,连吴凤的后裔都无人参加[33]。2014年报导时,祭典日也无固定在9月9日[34]。
参考
- 董智森. . 《联合报》. 1993-06-26 (中文(台湾)).
- 殷延泉. . 《联合报》. 2003-11-26 (中文(台湾)).
- 林钦河. . 《联合报》. 1985-09-15 (中文(台湾)).
- 曾景来. . 《南瀛佛教》 (南瀛佛教会). 1938-11, 第十六卷 (第十一号) (日语).
- 殷延泉. . 《民生报》. 2001-09-08 (中文(台湾)).
- . 《台湾民声日报》. 1952-12-29 [2018-01-23] (中文(台湾)).
- . 《台湾民声日报》. 1952-06-15 [2018-01-23]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66-08-30 (中文(台湾)).
- . 《民生报》. 1978-04-07 (中文(台湾)).
- 陈信利. . 《联合报》. 1989-01-04 (中文(台湾)).
- 郭胜恩、陈信利. . 《联合报》. 1989-01-06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89-01-13 (中文(台湾)).
- . 《中国时报》. 1994-03-27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53-11-14 (中文(台湾)).
- 夏元瑜. . 《联合报》. 1989-03-27 (中文(台湾)).
- 洪肇君. . 《联合报》. 2000-02-17 (中文(台湾)).
- 唐秀丽. . 《联合报》. 2000-03-29 (中文(台湾)).
- 唐秀丽. . 《联合报》. 2000-05-23 (中文(台湾)).
- 张文彬. . 《联合报》. 2001-02-13 (中文(台湾)).
- 张文彬. . 《联合报》. 2001-03-10 (中文(台湾)).
- 熊迺祺. . 《联合报》. 2003-10-04 (中文(台湾)).
- 洪肇君. . 《联合报》. 1999-09-10 (中文(台湾)).
- 张文彬. . 《联合报》. 2000-11-11 (中文(台湾)).
- 施再满. . 《民生报》. 1984-12-08 (中文(台湾)).
- 张文彬. . 《联合报》. 2001-07-03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51-11-27 (中文(台湾)).
- 简慧珍. . 《联合报》. 1951-11-28 (中文(台湾)).
- . 《台湾民声日报》. 1952-02-12 [2018-01-23]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53-11-14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85-09-10 (中文(台湾)).
- . 《经济日报》. 1985-09-10 (中文(台湾)).
- 宝智华. . 《联合报》. 2002-09-10 (中文(台湾)).
- 黄启璋. . 《中国时报》. 1996-09-10 (中文(台湾)).
- 林伯骅. . 《联合报》. 2014-10-0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