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越南)
山西省(越南语:/),是越南1831年至1965年之間的一個省份,前後管辖范围變化較大。阮朝自主時期涵蓋今天的河內市西部、和平省東北部、富壽省東部、永福省大部和宣光省南部,法屬以後,僅包括今天河內市西部的山西市社和國威縣、巴位縣、石室縣和福壽縣。
.jpg.webp)
建置沿革
山西省的前身是后黎朝的山西承宣和山西处(山西镇)。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阮朝分設省轄,改山西鎮為山西省,下轄國威府、廣威府、永祥府、臨洮府和端雄府5府,共22縣。國威府下轄安山縣、石室縣、美良縣、丹鳳縣4縣,廣威府下轄先豐縣、明義縣、不拔縣、福壽縣4縣,永祥府下轄安樂縣、安朗縣、白鶴縣、立石縣、三陽縣5縣,臨洮府下轄山圍縣、華溪縣、青波縣、夏華縣4縣,端雄府下轄西關縣、登道縣、山陽縣、雄關縣、扶寧縣5縣。
明命十三年(1832年),以明義縣、不拔縣增設廣威分府,丹鳳縣、石室縣增設國威分府,安朗縣、安樂縣增設永祥分府。
明命十四年(1933年),撤銷登道縣,併入山陽縣。
紹治元年(1941年)三月,避佐天仁皇后胡氏華諱,華溪縣改名為錦溪縣,夏華縣改名為夏和縣。
嗣德五年(1852年),廢除廣威分府和國威分府。
嗣德七年(1854年)正月,明義縣改名為從善縣。
嗣德九年(1856年),扶寧縣劃歸臨洮府並攝。
嗣德後期,端雄府增設玉關縣。
嗣德三十年(1877年),北圻增設美德道,國威府美良縣劃歸美德道管轄。
同慶元年(1886年),臨洮府錦溪縣劃歸興化省嘉興府管轄。
同慶二年(1887年),北圻增設芳林省山西省南部山區地區劃歸芳林省管轄。
同慶三年(1888年)四月,端雄府玉關縣、雄關縣、山陽縣劃歸宣光省管轄。
成泰二年(1890年10月20日),統使府以永祥府白鶴縣、三陽縣、立石縣、安朗縣、安樂縣和太原省平川县析設永安道[1]。
成泰三年(1891年4月12日),永安道併入山西省。
成泰四年(1892年)二月,臨洮府夏和縣劃歸安沛道管轄。後青波縣、山圍縣、扶寧縣劃歸興化省。
成泰十年(1898年),統使府復設永安省,永祥府白鶴縣、三陽縣、立石縣、安朗縣和安樂縣劃歸永安省管轄。至此,山西省僅剩2府6縣:國威府(兼理安山縣)、廣威府(兼理先豐縣)、石室縣、從善縣、不拔縣、福壽縣,統使府將省蒞設為山西市社。
1948年1月25日,越南政府将各战区合并为联区,战区抗战委员会改组为联区抗战兼行政委员会。第二战区、第三战区和第十一战区合并为第三联区,设立第三联区抗战兼行政委员会[2],山西省划归第三联区管辖。
1948年3月25日,越南民主共和國廢府為縣,山西省下轄山西市社、國威縣、廣威縣、石室縣、從善縣、不拔縣和福壽縣1市社6縣。
注释
参考文献
- 《大南一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