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目

单孔目学名:Monotremata)是哺乳纲的一,仅分布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因排泄管道和生殖管道末端的开口合为一泄殖孔而得名。牠们以独特的卵生加哺乳的方式繁育后代,为现生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演化历史可追溯至白垩纪早期,有“活化石”之称。

单孔目
化石时期:
左上:鸭嘴兽;右上:短吻针鼹
左下:西长吻针鼹;右下:东长吻针鼹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亚纲: 阴兽亚纲 Yinotheria
下纲: 南磨楔齿下纲 Australosphenida
目: 单孔目 Monotremata
Bonaparte, 1837[1][2]
下属类群
  •  ?†寒地掘地兽属 Kryoryctes
  • Patagorhynchus
  •  ?†Sundrius
  • 硬齿鸭嘴兽科 Steropodontidae
  • Teinolophidae
  • 十字齿兽科 Kollikodontidae
  • 鸭嘴兽科 Ornithorhynchidae
  • 针鼹科 Tachyglossidae

现存两,即针鼹科鸭嘴兽科。针鼹科包含两针鼹,鸭嘴兽科仅鸭嘴兽一属一种[2]

主要特征

单孔目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都是恒温动物。早期的研究指出单孔目动物在控制体温上并未完全发展,但最近的研究却指牠们在不同的环境下仍能维持体温。这是由於单孔目动物会维持一个较其他哺乳动物低的体温(约32℃),而一般作为研究对象的短吻针鼹只会在活跃时才维持正常的体温。因此,动物学家根据这一特征而推断出单孔动物的演化史。牠们应是从其他三叠纪哺乳动物中分化而出,为现存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

单孔目动物的最大特征,正如其名所指,是牠们没有分开的尿道肛门产道,而是由统一的泄殖腔代替。与此相似的结构可在爬行动物中找到。

单孔目动物与爬行动物及鸟类一样,是单靠产来繁殖下一代的动物。牠们会把蛋保存在母兽的育儿袋内,由母兽给予养分并孵化,但孵出的幼崽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由母乳养育而大。由于没有明显的乳头,幼崽会自行寻找母兽的乳腺吸吮乳汁。一般单孔目动物都较长寿,所以生殖率相应较低,而喂养幼崽的时间则较长。

单孔目体表被毛,成体没有牙齿,从化石类群到现存的鸭嘴兽都是有着「磨楔式」的喙。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的是,牠们的下颌由单块齿骨构成,而将声音传至内耳的细小骨头则在下颌之上。中耳骨由三组骨头组成,耳孔在下颌底部,无外耳。在牠们的肩胛骨中,有着其他哺乳动物所没有的间锁骨。四肢的运动方式像爬行动物一般在身体两侧,而非在身体下方。后足跟部有刺,称为毒距,雄性鸭嘴兽会从刺的根部分泌毒素用以自卫,而在针鼹中这根刺已失去效用。

下级分类

现存单孔动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区。在新南威尔斯,曾发现约1.1亿年前的单孔类下颌骨化石碎片,为已知最古老的单孔类化石,属于一种名为硬齿鸭嘴兽Steropodon galmani)的史前单孔动物。1991年,在阿根廷南部发现了一块约6000万年的鸭嘴兽牙齿化石。

现生类群

化石类群

  • 寒地掘地兽属 Kryoryctes
    • 寒地掘地兽 K. cadburyi
  • 十字齿兽科 Kollikodontidae
    • 十字齿兽属 Kollikodon
      • 十字齿兽 K. ritchiei:约9600万至1.8亿年前
  • 硬齿鸭嘴兽科 Steropodontidae
  • 鸭嘴兽科 Ornithorhynchidae
    • 顽齿鸭嘴兽属 Obdurodon
      • O. dicksoni
      • O. insignis
      • O. sudamericanum:约6100万年前;原归类为单孔兽属Monotrematum),现划入顽齿鸭嘴兽属
  • 针鼹科 Tachyglossidae
    • 长吻针鼹属 Zaglossus
      • Z. hacketti
      • Z. robustus
    • 巨针鼹属 Megalibgwilia
      • M. robusta
      • M. ramsayi

参考数据

  1. Bonaparte, C.L. .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1837, 18 (3): 247–304 (1840). OCLC 8256731. OL 24598787M. S2CID 200872997可免费查阅. doi:10.5962/bhl.title.49547可免费查阅. hdl:10111/UIUCOCA:newsystematicarr00bona可免费查阅 (拉丁语).
  2. Groves, C.P. . Wilson, D.E. & Reeder, D.M. (编). (3rd ed.).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1–2. ISBN 978-0-8018-8221-0. LCCN 2005001870. OCLC 62265494. OL 3392515M. NLC 001238428.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