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邨
北角邨(英语:)是香港一个已拆卸的公共屋邨,位于香港岛东区北角海旁,邻近北角码头及巴士总站,由甘洺()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占地达6公顷。
北角邨 | |
---|---|
![]() 1989年的北角邨 | |
概要 | |
类型 | 租住屋邨 |
地点 | 香港东区 |
地址 | 北角 |
22°17′N 114°12′E | |
![]() | |
入年份 | 1957年 |
拆卸年份 | 2003年 |
技术细节 | |
座数 | 7 |
地图 | |

历史
兴建之际
北角邨是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后并入香港房屋委员会)于1950年代发展的廉租屋邨之一,由于位处于渣华道,最初称为渣华道廉租屋邨。1957年11月25日,当时的香港总督葛量洪爵士主持北角邨的开幕典礼。1958年1月全邨完成,当时获誉为「亚洲最壮丽的工程」,亦是当时香港最大型的住宅项目,主要为小康家庭提供优质居所,其特色是每户均有独立厨房及厕所,更有露台和固定间隔房间,并设有升降机,有社区礼堂、商店、巴士总站、邮政局及码头。这种种设施都是香港公共房屋首次出现的。而且北角邨是香港罕有于海边兴建之公营房屋,加上地处市中心,北角邨一度成为低收入家庭中的「豪宅」。
清拆重建
自从在2000年3月房署公布清拆北角邨重建,已安排该邨近2000户居民拣楼调迁,至2002年7月底只剩下四个住户:一户要延长一个月的搬迁期限;一户以「农历鬼节不宜搬迁」为理由;另一户等候社署特许恩恤加入户籍数目;但尚有一户以「单位须拥有永远无敌大海景」为理由,未能拣选合适单位为由阻止房署职员收楼,女户主在搬迁限期最后一日持刀与警方对峙两小时后被制服送院。房屋政策评议会总干事叶肖萍认为,女户主不应用过激的手法去争取编配单位权益,但批评房署在事件中处理不当,因为重建收楼应该尽量去满足原住客的基本要求[1]。
与此同时,香港政府提出清拆北角邨重建,以兴建居屋屋苑。虽然遭到邨内居民反对,而且楼宇没有结构上的问题,但北角邨最终于2002年9月底关闭,并于2003年清拆。由于地皮面对维多利亚港,估值超过100亿港元,因此原本拟交由政府于2004年3月进行拍卖,并且作综合式住宅的发展计划。然而,由于这遭到社会人士甚至地产商的反对,前者要求保留作公屋发展,后者则要求发展为豪宅,故当时地皮发展方案未有定案。
当北角邨地皮已被拆除所有建筑物,东座及中座的地皮就作为露天停车场,剩下邨内的十多棵树木。然而,由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不善,导致树木都被过度修剪至不似树形,惹来公众的批评。
在北角邨被永久封闭2个月后,由于孙九招中取消居屋计划的缘故,此邨重建为居屋的计划亦旋即被取消。
屋邨数据
楼宇
楼宇名称 | 楼宇类型 | 落成年份 | 拆卸年份 | 楼宇层数 | 建筑师 | 承建商 | 主要接收安置屋邨 |
---|---|---|---|---|---|---|---|
西大楼 | 旧长型 | 1957年 | 2003年 | 11 | 甘洺()建筑师事务所 | 昌利建筑 | 爱东邨爱平楼、爱泽楼、爱旭楼及爱善楼及 兴华(一)邨兴翠楼及美华楼 |
中大楼 | |||||||
东大楼 | 1958年 | ||||||
西风车楼 | 风车型(旧式) | 1957年 | |||||
东风车楼A座 | 1958年 | ||||||
东风车楼B座 | |||||||
东风车楼C座 | |||||||
粗体表示该楼宇牵涉26座问题公屋丑闻,其混凝土强度未达高层单位20.7MPa或低层单位31MPa的标准。
幼稚园
- 丽光幼稚园(中座)
- 雅文幼稚园(东座)
曾在北角邨长大的名人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北角邨 |
- North Point & North Esta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北角邨重建收益百亿 (2002年8月31日 苹果日报)
- 拆北角邨 妇拒迁持刀挥锤扬言跳楼 (2002年8月31日 东方日报)
- 规划署提交前北角邨地皮建议发展蓝图 (2008年1月4日 亚视新闻)
- 政府下年度勾地表首次呼出十幅土地建酒店 (2008年2月29日 亚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