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大总统
中华民国大总统,简称大总统,是中华民国建国时期的国家元首,也是行宪后中华民国总统的前身。
中华民国大总统 | |
---|---|
![]() 国徽 | |
![]() 国旗 | |
![]() | |
官邸 | 大总统府(办公室) |
机关所在地 | ![]() |
设立法源 | 宣统帝退位诏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宪法 |
先前职位 |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设立 | 1913年10月10日 |
首任 | 袁世凯 |
末任 | 曹锟 |
废止 | 1927年6月18日 |
后继职位 |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
中华民国大总统任期五年,联同国会管治国家,而且可在特殊情况下行使紧急权力。北洋政府时期政治不稳定,北洋军阀之争瘫痪国会,让大总统掌握相当大权力,能够通过紧急命令来替代法律,甚至自行任命政府阁员。1924年11月24日由临时执政取代大总统一职,后在1926年恢复,但以国务院摄行的方式,并无重新选举,在1927年再次被陆海军大元帅取代,1928年东北易帜后被国民政府主席取代。
大总统列表
任次 | 姓名 | 图片 | 政党或派系 | 就职时间 | 卸任时间 | 选举 |
---|---|---|---|---|---|---|
1 | 袁世凯[注 1] | ![]() | 无党籍 | 1913年10月10日 | 1916年6月6日 | 1913 |
继任 | 黎元洪[注 2] | ![]() | 进步党 | 1916年6月7日 | 1917年7月14日 | |
代理 | 冯国璋[注 3] | ![]() | 直系军阀 | 1917年7月6日 | 1918年10月10日 | |
2 | 徐世昌[注 4] | ![]() | 无党籍 | 1918年10月10日 | 1922年6月2日 | 1918 |
中断,1922年6月2日至1922年6月11日由国务院周自齐[注 5]摄行国家元首职权。 | ||||||
复任 | 黎元洪 | ![]() | 研究系 | 1922年6月11日[1] | 1923年6月13日 | |
中断,1923年6月14日至1923年10月10日由国务院高凌霨[注 6]摄行国家元首职权。 | ||||||
3 | 曹锟[注 7] | ![]() |
直系军阀 | 1923年10月10日 | 1924年11月2日 (1926年5月1日辞职) | 1923 |
中断,1924年11月2日至1924年11月24日由国务院黄郛[注 8]摄行国家元首职权。 | ||||||
中断,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5月13日由段祺瑞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 ||||||
中断,1926年5月13日至1927年6月18日由国务院(颜惠庆[注 9][2]、杜锡珪[注 10]、顾维钧[注 11][3]、胡惟德 [注 12])摄行大总统职务。 | ||||||
1927年6月18日至1928年6月3日由张作霖担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
选举制度
宪法规定大总统直接由5年一次的国会选出,并可以连任一次。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在1913年由国会间接选出。第二次选举是1918年由徐世昌当选,第三次则为1923年由曹锟当选,也是最后一任。
大总统不能同时成为国会成员。宪法要求总统以以下誓言宣誓:
「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运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
免职与继承
历史定位
台海两岸主流意见、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科书均强调,1912年孙文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担任临时大总统,视其为首位大总统[4]。 部分外国历史学家则认为首位大总统是袁世凯,由于他先前作为清朝最后一任总理大臣,通过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发表《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与《乞共和第二电》扬言发动兵变,使监国载沣与隆裕太后同意宣统退位,《宣统帝退位诏书》中授权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随后袁世凯在孙文任职数月之后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隔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1916年,袁世凯称帝,取消大总统职位。1916年6月6日,袁世凯逝世后,恢复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但被北洋军阀控制,成为虚比特首;期间孙文在广州创建广州军政府,曾自任「非常大总统」,试图取代北洋政府。中国国民党进行国民革命军北伐且胜利,在南京创建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由国民政府主席取代。
袁世凯成为首位正任的大总统,是1913年由国民党主导的国会选出。袁世凯于1916年猝逝后,北洋军阀成为北京政府的实际领导者,大总统及国务总理均没有多大实权,重要决策由各大军阀协商。1924年曹锟辞职后,大总统一职交由国务院首长国务总理摄行,之后由段祺瑞任临时执政行大总统职权,段下野后,从颜惠庆复职后的几任内阁再度摄行大总统职权,直到张作霖成立军政府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总统这一名称正式走入历史。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22年6月11日,黎元洪由津入京(王家襄、吴景濂同行)暂行大总统职权,即任颜惠庆署国务总理。
-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26年6月22日,颜惠庆内阁开第一次会议(因以前阁员多未就职),奉系阁员未到,决定以田应璜署内务总长,任可澄署教育总长,颜惠庆即辞职,以海军总长杜钖珪兼代国务总理。
1926年6月23日,颜惠庆内阁通电辞职。 -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26年10月1日,北京内阁改组,顾维钧继杜锡珪代理国务总理并兼外交总长。
- 数据源:国史馆. . 中华民国行政院. 2021-04-09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中文(台湾)).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12月在南京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翌年(1912)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同时发布《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主张「扫尽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
来源
- 书籍
- 武月星 等(2000):《中国现代史地图集 1919-1949》,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六页《北洋政府历届总统国务总理简表》. ISBN 7-5031-1877-6.
- 刘寿林 等:《民国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