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英文书名:)是一本歷史題材小說,此書是著名作家李敖在臺灣所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作品。2000年2月此作品獲他人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項目,同时修订出版。
《北京法源寺》 | |
---|---|
作者 | 李敖 |
类型 | 历史小说 |
语言 | 中文 |
主题 | 857.7 小說-長篇(現代新體) |
發行 | |
出版机构 | 李敖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00-02-01(修订一版) |
出版地點 | 台北 |
媒介 | 纸本印刷(精裝書) |
页数 | 366 |
规范控制 | |
ISBN | 9575100778 |
OCLC | 43621949 |
杜威分类法 | 895(東亞及東南亞文學) 891(中文) |
Martyrs' shrine : the stor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 China | |
---|---|
原名 | Beijing Fa yuan si. 《北京法源寺》 |
作者 | (李敖) |
译者 | Leo Ding, Tony Wen, and Wu-wu Young. |
类型 | Historical fiction |
语言 | English |
發行 | |
出版机构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出版時間 | 2000 |
出版地點 | New York |
规范控制 | |
ISBN | 019592438X 9780195924381 |
OCLC | 43751618 |
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書於1991年。小说以北京城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康有为、梁启超、譚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動。2015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将此小说改编成话剧[1]。
创作原由
1960年代,李敖由法源寺的原名“悯忠寺”而产生灵感,书名《北京法源寺》是1970年代在狱中决定的。李敖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创作了一部记述百日维新後谭嗣同就义过程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後,康有为、梁启超、譚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動。
文學風格
1991年, 李敖於《北京法源寺》後记中提到,该书“不愿成为新潮派的技巧小说”或“‘清宫秘史’式的无聊小说”,因此“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有些地方“也就不多费笔墨”;有些地方“该大力发挥的,也不避萧伯纳剧本《一人演说》之讥”[4]。
关于《北京法源寺》的主题和内涵,李敖聲称內容很丰富,他表示全书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並且以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写了四百多个小主题、小单元,如生死、鬼神、家国、君臣、朝野、夷夏、忠奸等,都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他说他写的就是一部哲理小说,是用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几乎全写男性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以及男性的思想与行动,因此他聲稱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在内容丰富程度方面上是十分罕见的。李敖在本书后记中提到:「《北京法源寺》中的史事人物,都以歷史考證做為底子。它的精確度, 遠在歷史教授們之上[5]。」
李敖的法源寺之行

《北京法源寺》作品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为李敖和法源寺都带来了巨大的声望。2005年李敖赴中国大陆展开“神州文化之旅”,特意到法源寺参观。
評價
参考文献
- . 北京娱乐信报. 2015-11-10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9).
- 茉莉.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8).
“在諾貝爾遺囑中提到文學獎應該贈給產生「富有理想主義的最傑出作品」的作家……”
- . 国际--人民网.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1).
- 我写“北京法源寺”,P.365页,1991年6月12日
- 我写“北京法源寺”,P.364页,1991年6月12日,“例如張灝写《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作者俨然谭嗣同专家,但书中一开头就说谭嗣同活了三十六年。事实上,谭嗣同生在1865年、死在1898年,何来三十六年?”
- 讀者投書.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8-08-01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1) (中文(臺灣)).
- 楊照. . 台北: 中國時報. 2000-02-18.
李敖也的確具有吸引國際文學建制青睞的特殊條件。……愈是用西方所不熟悉的語言文字寫作的,會被看中會被挑選的,常常就是在形式、行動上,最明顯挑戰挑釁強權,挑戰挑釁固定舊結構的作家。……這也是為什麼諾貝爾文學獎多年來不只獎勵文學上的成就貢獻,還三不五時就頒獎去凸顯那些具有普遍人權意義的作家與作品,最重要的理由。……他幾十年來用文字與監視、迫害、恐嚇他的威權奮鬥周旋,這種精神也符合於諾貝爾文學獎的一種價值,卻是事實,不容因為他的作品在一般文學技術上的簡略,便予一筆抹殺。……李敖為數眾多的作品,最主要的形式是一種雜揉了雜文與歷史專論的體裁。……李敖最特別的成就,就是把這種「考據雜文體」琢磨到爐火純青。雜文的大膽論斷,使他的作品火辣引人注意,而考據的一步一證,又使他的作品具備高度說服力。不論雜文或考據,都屬高難度的寫作文類,加上兩者所需的性情傾向、努力準備南轅北轍,於是便造成「效者眾而肖者無」的現象……李敖讀傳統舊詩的能力不差,文章裡引用的舊詩也往往能達到畫龍點睛的預期效果。《北京法源寺》裡有一段,他借康有為之口解讀杜甫的〈江頭五詠丁香〉,尤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