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复生壮飞斋名莽苍苍斋湖南长沙浏阳人,出身世家,与陈三立谭延闿并称「湖湘三公子」。百日维新人物,维新四公子戊戌六君子之一。[1]

谭嗣同
维新四公子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
谭嗣同1896年时任候补知府摄于南京。
复生
壮飞、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
出生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十三日
 大清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
逝世1898年9月28日(1898岁—09—28)(33岁)(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
 大清直隶省顺天府菜市口法场
墓葬谭嗣同墓
湖南省浏阳市的谭嗣同故居

谭嗣同还被称为清末维新四公子,另外三人是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礼部侍郎徐致靖之子徐仁铸两广总督陶方之之子陶葆廉。后二人有异说。

生平

清朝同治四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公元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家邸中。[1]他的父亲谭继洵时为朝廷官员,曾出任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1]

谭嗣同五岁读书,十五岁学诗,二十岁学文。早年得力于母教[2],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国学深有造诣。同时又致力探讨自然科学,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又往来于等地,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少年与继母不甚相得,遂养成内敛的性格。

十三岁时,他随父亲第一次回到家乡浏阳,给母亲扫墓,便留在家乡,师从当地著名学者欧阳中鹄涂启先刘人熙[1]同时,他还拜师王正谊(大刀王五)和胡致廷(通臂猿胡七),学习武术。[3]

1883年,他于湖北与妻子李闰完婚,婚后他耗时10年,行程8万里,走遍了全国各地。[3]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他异常不满,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和欧阳中鹄、唐才常等组织「算学社」,聚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3]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之后,他父亲为他捐官江苏候补知府,供职江宁[3]

1896年底重回金陵,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4](梁启超言,谭嗣同曾两渡台,其所着仁学,初题:台湾人所著书)1897年,他接受了湖南巡抚陈宝箴邀请,和唐才常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4]1898年,创建南学会、事务学堂、武备学堂、4月和唐才常、熊希龄等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4]维新运动时期,《湘报》和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三足鼎立,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大维新报刊。[4]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5]

当宫中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他前往法华寺争取袁世凯支持,杀荣禄、囚慈禧,不料袁世凯向荣禄告密。[5]有说其实日间已有守旧派杨崇伊上书请太后训政,袁世凯了解到太后已知,畏罪才告发。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避祸日本使馆,劝说一同出逃但遭拒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大刀王五一再劝说出逃,均被拒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5]1898年9月28日,荣禄亲信贻谷请奏:请求速行斩决维新人士,同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当刽子手要临刑之际,谭嗣同突然大喊一声:「吾有一言!」当时刽子手询问在当时对维新派恨之入骨的监斩官刚毅,是否等谭嗣同说完,无奈刚毅不予理会,谭嗣同英勇就义,这句话也因此成了千古之谜。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年少时曾随大刀王五学习武术,而王五为人乐仗义行侠,喜结交维新人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八月,谭嗣同曾和大刀王五合谋拯救光绪帝未成。被害后,王五冒风险为其收尸,并运回湖南浏阳家乡安葬,一时成为京师美谈。

著作

谭曾着《仁学》一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

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并且认为儒学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理、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专制网罗。对秦汉以来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仁学》一书还有惊人之议:“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注 1]此诗在当时刑部司员唐烜《留庵日钞》中记为:「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注 2]黄彰健考《康梁演义》小说有另一版本:“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注 3]

家世

先祖谭逢琪、谭世昌,曾祖谭文明,祖父谭学琴,父亲谭继洵

大哥谭嗣贻,二哥谭嗣襄;大姐谭嗣怀,二姐谭嗣淑。

夫人李闰(1865-1925)为中国女学会的倡办者之一,两人有一子早夭。

纪念建筑

北京谭嗣同故居
  • 湖南省浏阳市谭嗣同故居,谭嗣同的成长之地。谭嗣同墓坐落在湖南省长沙浏阳市荷花街道嗣同村石山组一山坡上。谭嗣同祠坐落在湖南省浏阳市才常路89号。
  • 北京谭嗣同故居原在北半截胡同41号,现位于菜市口大街西侧。

艺术作品改编

谭嗣同事迹曾被改编为不少影视戏剧,亦有文学作品的描述:

年份 片名/书名 演员 导演/作者 类型
1973大刀王五岳华张彻鲍学礼邵氏电影
1976瀛台泣血李翰祥
1976近代豪侠传之大刀王五刘松仁李鼎伦香港无线电视制作
1984谭嗣同达式常陈家林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
1993一刀倾城狄龙洪金宝武打电影
1999英雄之广东十虎林祖辉曾谨昌香港亚洲电视制作
2003英雄·刀·少年黄宗泽陈新侠香港无线电视制作
2000北京法源寺李敖李敖出版社出版小说
2015贾一平田沁鑫舞台剧

注释

  1. “两昆仑”指何物?一直是历史学家好奇之处。梁启超认为“两昆仑”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王正谊),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称:“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其—乃侠客大刀王五……浏阳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许。戊戌之变,浏阳与谋夺门迎辟,事未就而浏阳被逮,王五怀此志不衰。”;又有一说是指唐才常和大刀王五,唐才质《戊戌闻见录》云:“复生七丈虽役其身于清廷,从事维新,而其心实未尝须臾忘革命。其北上也,伯兄(指唐才常)为饯行。酒酣,复生七丈口占一绝,有云:‘三户亡秦缘敌忾,勋成犁扫两昆仑’。盖勉伯兄结纳哥老会,而已复于京师倚重王五,助其谋大举也。”也有人认为“两昆仑”指大刀王五和拳士胡七(胡致廷),肖一山称:“盖指大刀王五及通臂猿胡七,二人系武林之昆仑派也。任公曰‘盖念南海也’,恐非是。”亦有人认为“两昆仑”指谭嗣同的两个仆人 ,古人谓仆人为昆仑奴,《唐人传奇》中指仆人为「昆仑奴」,蒲松龄《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昆仑捉马挑灯,迎导以去。”。
  2. 孔祥吉:〈论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刑部传钞本之发现及其意义〉(《汉学研究》第 12 卷,第1期(23期),1994年6月。孔祥吉:〈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刑部传钞本之发现及其意义〉,《晚清佚闻丛考——以戊戌维新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 1998年),页200。
  3. 黄彰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认为:“《康梁演义》虽系小说,但其所记林旭第二首诗:‘望门投趾怜张俭’,则显与今传谭《狱中题壁》诗词句有雷同处。《康梁演义》所记此诗实值得注意。”“由于梁、谭关系密切,而梁又声名赫赫,交游广阔,人们遂认为梁所记谭此诗应得自可靠来源,真实可信,《康梁演义》讥讪康梁,已不能引起人同情,而其书系演义体裁,记事多误,故读者虽见‘望门投趾怜张俭’一诗与谭狱中诗辞句有相同处,亦不起疑惑。现在由于我发现康梁为了伪称保皇,造的假历史太多,对康梁所记,心存戒惕,因此,我对《康梁演义》所引‘望门投趾怜张俭’一诗,反另眼看待。”[6]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64》,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参考文献

  1. 王习加 (2014),第162页.
  2. 谭嗣同《先妣徐夫人逸事状》说:「先夫人性惠而肃,训不肖等谆谆然,自一步一趋至置身接物,无不委曲详尽。又喜道往时贫苦事,使知衣食之不易。居平正襟危坐,略不倾倚,或终日不一言笑;不肖等过失,折囊操笞不少假贷;故嗣同诵书,窃疑师说,以为父慈而母严也。御下整齐有法度,虽当时偶烦苦,积严惮之致,实阴纳之无过之地,以全所事,一旦失庇荫,未尝不成流涕思之。」
  3. 王习加 (2014),第163页.
  4. 王习加 (2014),第164页.
  5. 王习加 (2014),第165页.
  6.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第532–535页。

来源书目

  • 王习加 (编). . . 北京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97-6662-0.
书籍
  • 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分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杨廷福:《谭嗣同年谱》

外部链接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zh:Author:谭嗣同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清史稿/卷464 谭嗣同
维基语录上的谭嗣同语录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谭嗣同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