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
萧伯纳[注 1](,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直译为乔治·伯纳德·萧,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联合创始人。早年靠写作音乐和文学评论谋生,后来因为写作戏剧而出名。萧伯纳一生写过超过60部戏剧,擅长以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揭露社会问题。1926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192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Alan Lerner曾改编其喜剧作品《卖花女》()成音乐剧《窈窕淑女》(),该音乐剧又改编为好莱坞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
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 | |
---|---|
![]() | |
出生 | ![]() | 1856年7月26日
逝世 | 1950年11月2日![]() | (94岁)
职业 | 剧作家、评论家、政治活动家 |
国籍 | ![]() ![]() |
体裁 | 讽刺、黑色幽默 |
奖项 | 诺贝尔文学奖(1925年) 第11届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1939年) |
受影响于 | 叔本华、理乍得·瓦格纳、易卜生、尼采、亨利·乔治、威廉·莫里斯 |
施影响于 | 英国的社会主义和费边社、库尔特·冯内古特 |
签名 | ![]() |
生平
萧伯纳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出生。父亲是法院小官吏,后经商破产,酗酒成癖,母亲带他离家出走到伦敦教授音乐。受到母亲的薰陶,萧伯纳从小就爱好音乐和绘画。中学毕业后,15岁便当了抄写员,后又任会计,并在报章写剧评和乐评、从事新闻工作。刻苦自学期间,他会浏览伦敦美术馆及国家画廊,又去大英博物馆图书室读书,在那儿读到马克思的《资本论》。1884年他加入费边社,为该社编小册子及演说,以社会改革为己任。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中国。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一共创作了52部剧本。
萧伯纳出身贫寒,家境破落,既没有赞助人,也没有人指点迷津。但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半个世纪中文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世界名人。既有伏尔泰的文笔与影响,也有卢梭的思想与道德观念。
但是晚年的萧伯纳变成了幻灭的社会主义者,推崇苏联的共产主义,甚至赞成政府的各种暴力行为,与他一生的思想截然相反。1928年,英国费边社代表人物之一、剧作家萧伯纳曾经写道:「我已经清楚地阐明:没有收入的平均就没有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贫穷是被禁止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会被强制地喂饱、穿暖、居住、接受教育、安排工作。如果发现你的操行和勤奋够不上这样的待遇,你可能会被温柔地杀死。」[参 2]
作品
其他

萧伯纳曾在1933年到中国访问,在2月11日乘不列颠皇后号抵达第一站香港,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游览了太平山文武庙和铜锣湾天后庙。十三日到香港大学演讲,十四日参加了何启东爵士的宴会,十五日离港前往上海。在中国曾会见鲁迅、蔡元培、梅兰芳、宋庆龄等人。[参 3]
他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先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再访问香港的英国/爱尔兰剧作家。
在台湾出版的作品
- 《卖花女》(选评),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
- 《萧翁谈乐:萧伯纳音乐散文评论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 《萧伯纳戏剧选》,作家出版社,2006年。
- 《华伦夫人的职业:萧伯纳剧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 《圣女贞德》(中英对照),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该书附有光盘。
- 《以子为父》,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 蓝文海/译,《人与超人》,台北市:启明书局,1951年。
- 顾帆/译,《萧伯纳情书》,台北市:文友,1956年。
- 译者不详,《萧伯纳情书》,台北市:启明书局,1956年。
- 元鑫/译,《魔鬼的门徒》,台北市:新兴,1957年。
- 启明书编译所/编译,《人与超人》,台北市:启明书局,1957年。
- 译者不详,《圣女贞德》,台北市:三一剧艺社,1964年。
- 胡仁源/译,《千岁人》,台北市:台湾商务,1965年。
- 林语堂/译,《卖花女(英汉对照)》,台南市:开山书店,1967年。
- 倜然/译,《黑女寻神记》,台南市:开山,1968年。
- 蔡进松/译,《萧伯纳戏剧选集》,台北市:惊声文物供应社,1970年。
- 俞树清/译,《萧伯纳书信》,台北市:正文出版,1970年。
- 林语堂/译,《卖花女》,台北市:华贸出版,1976年。
- 中国文化学院戏剧学系影剧组/编,《人与超人》,台北市:中国文化学院戏剧学系影剧组,1976年。 (非卖品)
- 中国文化学院戏剧学系影剧组/编,《卖花女》,台北市:中国文化学院戏剧学系影剧组,1976年。 (非卖品)
- 陈苍多/译,《萧伯纳趣谈婚姻》,台南市:德华,1977年。
-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编译委员会/ 编译,《萧伯纳/戴丽达》,台北市:九五文化出版,1981年。
- 黄嘉德/译,《萧伯纳情书》,台南市:大孚书局,1982年。
- 颜元叔/主编,《萧伯纳戏剧选集》,台北市:惊声文物,1984年。
- 陈惠华、吴潜诚/译,《人与超人、圣女贞德》,台北市:远景出版,1987年第6版。
- 英若诚/译,《芭芭拉少校》,台北市:书林,2003年。
- 林筱青、曾文英/译,《尼贝龙根的指环:完美的华格纳》,台北市:高谈文化,2003年。
- 林筱青、曹文英/译,《华格纳寓言:揭开《尼贝龙根指环》的面纱》,台北县新店市:高谈文化,2000年。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 倪平/编,《萧伯纳与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 沈谦/着,《林语堂与萧伯纳─看文人妙语生花(增订版)》,九歌出版社,2005年。
- 佛兰克‧赫里斯(爱尔兰人)/着,《萧伯纳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
- 邢建榕,《外国文化名人在上海(1919-1937)》,文导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