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礽
允礽(满语:,穆麟德转写:Yūn Ceng;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幼名保成,生母为孝诚仁皇后,康熙帝第二子。[lower-alpha 1]胤礽病逝后,追封为和硕理密亲王。原名胤礽(满语:,穆麟德转写:In Ceng),后避其弟皇帝名讳,改名允礽。
允礽 | |
---|---|
皇太子⇆废太子 → 理亲王(追封) | |
前任:- 继任:弘晳(已革理郡王) | |
![]() | |
国家 | 大清 |
封爵 | 皇太子(后废)、和硕理密亲王(追封) |
族裔 | 满族 |
旗籍 | 满州镶蓝旗 |
籍贯 | 右翼近支镶蓝旗第二族 |
世系 | 清圣祖系;胤礽支系 |
出生 |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1674年6月6日)![]() |
逝世 | 1725年1月27日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戊刻 紫禁城咸安宫 | (50岁)
谥号 | 密 |
墓葬 | 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黄花山陵寝 |
经历 | |
|
生平
胤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三日,母亲是康熙帝嫡孝诚仁皇后。
胤礽出生当天,其母孝诚仁皇后不幸难产崩逝,因康熙帝宠爱孝诚仁皇后,就把爱妻之情移转到儿子胤礽身上,于是便对嫡的惟一遗孤嫡子十分爱护。
康熙帝对于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从小太子胤礽就被康熙帝训谕成优秀的预备储君,自幼就亲自教他四书五经。六岁时,令名儒张英、李光地为胤礽之师,并令熊赐履授以理学诸书,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特召江宁巡抚、著名理学家汤斌以礼部尚书之位为詹事府詹事,直隶大名府兵备道耿介为少詹事,胤礽能熟练使用满语、蒙古语、汉语官话三种语言,马术出众,能左右开弓,儒家基本经典亦能粗通,并且时常听闻圣祖宣讲治国之道。然而因其太子身分,渐渐被其他皇子孤立,这也成为胤礽以后种种行为的出发点并使其引咎被废。
胤礽14岁时,开始了与皇长子胤禔的高压关系,胤禔号称武力强壮,而胤礽在文学方面有些成果;形成习惯后,胤礽在每方面都要与胤禔交手与比较。到了20岁左右,因其太子身分之故,成年皇子里几乎都不与胤礽往来;事实上,其他成年皇子已在背后不断发动挑战胤礽储君地位的行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圣祖亲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前夕,驻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圣祖患疾,召太子及皇三子胤祉至行宫。太子胤礽侍疾无忧色,圣祖伤心,遣太子先返北京,这件事是父子情份产生裂痕的起因。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圣祖再次亲征噶丹,命令时年二十三岁的太子代行郊祀礼,同时坐镇京师监国理政,各部院奏章听从太子胤礽指示处理,如发生重要之事,大臣议定后奏启太子[2]。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十八日,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废皇太子胤礽,幽禁咸安宫。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九日,康熙帝复立皇太子胤礽。
身后
胤礽于雍正二年十二月咸安宫病逝,享年50岁,死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谥曰密,葬于今天津市蓟州区黄花山园寝,历经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后尚存驮龙碑[5],文化大革命及其后又遭破坏,目前仅余赑屃碑座,石碑已无存[6]。
家族
先祖 | ||||||||||||||||||||||||||||||||||||||||||||||||||||||||||||||||||||||||||||||||||||||||||||||||||||||||||||||||||||||||||||||||||||||||||||||||||||||||||||||||||||||||||||||||||||||||||||||||||||||||||||||||||||||||||||||||||||||||||||||||||||||||||||||||||||||||||||||||||||||||||||||||||||||||||||||||||||||||||||||||||||||||||
---|---|---|---|---|---|---|---|---|---|---|---|---|---|---|---|---|---|---|---|---|---|---|---|---|---|---|---|---|---|---|---|---|---|---|---|---|---|---|---|---|---|---|---|---|---|---|---|---|---|---|---|---|---|---|---|---|---|---|---|---|---|---|---|---|---|---|---|---|---|---|---|---|---|---|---|---|---|---|---|---|---|---|---|---|---|---|---|---|---|---|---|---|---|---|---|---|---|---|---|---|---|---|---|---|---|---|---|---|---|---|---|---|---|---|---|---|---|---|---|---|---|---|---|---|---|---|---|---|---|---|---|---|---|---|---|---|---|---|---|---|---|---|---|---|---|---|---|---|---|---|---|---|---|---|---|---|---|---|---|---|---|---|---|---|---|---|---|---|---|---|---|---|---|---|---|---|---|---|---|---|---|---|---|---|---|---|---|---|---|---|---|---|---|---|---|---|---|---|---|---|---|---|---|---|---|---|---|---|---|---|---|---|---|---|---|---|---|---|---|---|---|---|---|---|---|---|---|---|---|---|---|---|---|---|---|---|---|---|---|---|---|---|---|---|---|---|---|---|---|---|---|---|---|---|---|---|---|---|---|---|---|---|---|---|---|---|---|---|---|---|---|---|---|---|---|---|---|---|---|---|---|---|---|---|---|---|---|---|---|---|---|---|---|---|---|---|---|---|---|---|---|---|---|---|---|---|---|---|---|---|---|---|---|---|---|---|---|---|---|---|---|---|---|---|---|---|---|---|---|---|
|
妻妾
- 侧福晋李佳氏,轻车都尉舒尔德库之女。康熙三十六年年底已为毓庆宫皇太子位下之贵人。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记其为庶妃李甲氏,而根据康熙四十六年的文件,李佳氏应为毓庆宫主位下之嫔,惟因太子被废之故而同被剥夺位号。雍正二年十二月,弘皙之母李佳氏因奉侍二阿哥多年且人品淳谨而封为理亲王侧妃,居住在弘皙的府第里。永璥忆述侧妃祖母李佳氏于乾隆十年春旬将胤礽的书法心经册分发给他及胤礽诸子。
- 侧福晋李佳氏,云骑尉雷大人之女。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记其为庶妃李氏,而根据康熙四十六年的文件,李氏应为毓庆宫主位下之大答应。
- 侧福晋林佳氏,出身待考。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记其为庶妃林氏,而根据康熙四十六年的文件,林佳氏应为毓庆宫主位下之贵人。
- 侧福晋唐佳氏,出身待考。康熙四十五年的玉牒记其为庶妃唐氏,而根据康熙四十六年的文件,唐氏应为毓庆宫主位下之大答应。
- 侧福晋程佳氏,程世福之女。
- 侧福晋王佳氏,出身待考。
- 庶福晋刘佳氏,出身待考。
- 妾刘氏,出身待考。
- 妾钱氏,出身待考。
- 妾邱氏,出身待考。
- 媵妾祁氏,出身待考。
- 媵妾朱氏,出身待考。
- 媵妾裴氏,出身待考。
儿女
嫡福晋瓜尔佳氏(都统石文炳之女) | ||||
姓名 | 关系 | 生年 | 卒年 | 注记 |
---|---|---|---|---|
郡主 | 第三女 | 1697年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八月十一日卯时 | 1735年 雍正十三年乙卯四月十三日巳时 | 康熙五十九年五月嫁土默特部多罗达尔汉贝勒阿喇布坦。卒年三十九岁。 |
侧福晋李佳氏(轻车都尉舒尔德库之女) | ||||
(早殇) | 第一子 | 1692年 康熙三十年辛未十二月二十八日丑时 | 1701年 康熙四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亥时 | 卒年十一岁。 |
弘晳 | 第二子 | 1694年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七月初五辰时 | 1742年 乾隆七年壬戌九月二十八日卯时 |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封多罗理郡王,雍正八年晋封和硕理亲王,乾隆四年革爵。七年卒,年四十八岁。嫡妻科尔沁部乌朗罕济尔默氏,噶尔藏之女。 |
侧福晋李佳氏(云骑尉雷大人之女) | ||||
(早殇) | 第一女 | 1694年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四月二十三日辰时 | 1694年 本年五月卒 | |
(早殇) | 第二女 | 1695年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二月十六日寅时 | 1695年 本月卒 | |
侧福晋程佳氏(程世福之女) | ||||
郡主 | 第八女 | 1714年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元月十七日酉时 |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十月十四日巳时 | 雍正八年庚戌十二月,嫁敖汉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彭苏克拉氏。卒年四十七岁。 |
(早殇) | 第十女 | 1717年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九日子时 | 1720年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元月卒 | 卒年四岁。 |
弘㬙 | 第十子 | 1719年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十二月初八亥时 |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八月二十七日巳时 | 乾隆元年二月封奉恩辅国公,四年十月袭封多罗理郡王,官至宗人府宗令、正蓝旗满洲都统。薨年六十三岁,谥恪。嫡福晋瓜尔佳氏,笔帖式塞特之女。 |
弘晥 | 十二子 | 1724年 雍正二年甲辰九月二十一日丑时 | 1775年 乾隆四十年乙未五月初一寅时 | 乾隆三年十一月封奉恩辅国公,官至宗人府右宗正、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卒年五十二岁。嫡妻侯佳氏,侯文玉之女。 |
侧福晋唐佳氏 | ||||
(早殇) | 第四子 | 1704年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十月初四日寅时 | 1706年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十二月二十一日巳时 | 卒年二岁。 |
和硕淑慎公主 | 第六女 | 1708年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元月初二丑时 |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九月初十亥刻 | 雍正初,抚养宫中。雍正四年,年十九,下嫁科尔沁观音保,封今位号。十三年二月,夫亡。薨年七十七岁。 |
弘曣 | 第六子 |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七月初四丑时 | 1750年 乾隆十五年庚午四月十四日子时 | 雍正六年三月封奉恩辅国公,卒年三十九岁,谥恪僖。嫡妻左佳氏,左世恩之女。 |
侧福晋王佳氏 | ||||
弘晀 | 第七子 | 1714年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五月初五卯时 | 1774年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七月二十二日未时 | 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封奉恩辅国公,乾隆三十四年十月革退公爵。卒年六十一岁。嫡妻那木都鲁氏,山西按察使岳岱之女。 |
弘昞 | 十一子 | 1720年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正月初一卯时 | 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三月二十二日卯时 | 卒年四十四岁。嫡妻赵佳氏,步军校泽和之女。 |
侧福晋林佳氏 | ||||
弘晋 | 第三子 | 1696年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十月二十日未时 | 1717年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三月十二日戌时 | 卒年二十二岁,以辅国公品级殡葬。嫡妻兆佳氏,兵部员外郎雅尔泰之女。 |
县主 | 第九女 | 1715年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十二月五日丑时 | 1762年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闰五月二十一日丑时 | 雍正七年十二月,嫁敖汉台吉策旺多尔济;乾隆十六年六月初十,夫亡。卒年四十九岁。 |
庶福晋范佳氏 | ||||
(早殇) | 第四女 | 1706年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二月初二丑时 | 1706年 本日卒 | |
(早殇) | 第五女 | 1708年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二月十二日午时 |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正月 | 卒年五岁。 |
庶福晋刘佳氏 | ||||
(早殇) | 第七女 | 1711年 康熙五十年辛卯十月十六日戌时 | 1716年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十月 | 卒年六岁。 |
(早殇) | 十一女 | 1717年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六月十九日子时 | 1725年 雍正三年乙巳二月十六日酉时 | 卒年九岁。 |
妾刘氏 | ||||
(早殇) | 第五子 | 1708年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一月初五未时 | 1708年 本日卒 | |
妾钱氏 | ||||
(早殇) | 第八子 |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正月二十六日寅时 | 1726年 雍正四年丙午六月初五午时 | 卒年十二岁。 |
妾邱氏 | ||||
弘暚 | 第九子 | 1716年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五月十四日卯时 | 1783年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正月十一日申时 | 乾隆元年授官三等侍卫,十年因病解退。卒年六十八岁。嫡妻尚佳氏,尚玉德之女。 |
媵妾朱氏 | ||||
(早殇) | 十三女 |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正月初五亥时 | 1719年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四月 | 卒年二岁。 |
媵妾祁氏 | ||||
郡主 | 十二女 | 1717年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月十二日巳时 | 1776年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三月十三日巳时 | 雍正十年正月嫁喀喇沁一等塔布囊喀英阿。卒年六十岁。 |
媵妾裴氏 | ||||
(早殇) | 十四女 | 1722年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三月初十未时 | 1722年 本年七月 |
评价
- 康熙帝:1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2皇太子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必然谨慎。上则祖庙社稷之福,下则臣民之造化也。朕不胜喜悦。3尔在宫稳坐泰山理事,故朕在外放心无事,多日悠闲,此可轻易得想乎?朕之恩福盖由行善而致也。朕在此无不告知众人。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尔诸事稔知恭敬,故写信寄之。4皇太子并与诸臣巨细问之,此一大畅快事也。5皇太子乃极孝顺之人,想是见花鸟鱼兽,怜惜朕于沙卤边陲之劳苦耳。
- 雍正帝:昔皇二子(允礽)弱龄创建深为圣(康熙帝) 慈钟爱,寝处时依恩勤倍笃,不幸中年神志昏愦病类风狂,皇考念宗社重任付托为艰,不得已再行废斥,待至十有余年,沈疾如故,痊可无期…。
- 法国传教士白晋:可以说,此刻已23岁的皇太子,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他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皇太子,已至在皇族中,在宫廷中没有一个人不称赞他,都相信有朝一日,他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中华帝国前所未有的伟大皇帝之一。[7]
参考文献
- 《清史稿》世祖本记
- “二月丁亥朔,上谒陵。辛卯,上还京。壬辰,以硕鼐为蒙古都统。癸丑,告祭郊庙社稷。甲寅,命皇太子胤礽留守。丙辰,上亲统六师启行。”
- 《朝鲜王朝李朝实录》记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冬至使赵泰采等自淸国还。 上引见,问胡皇太子事,泰曰:「皇帝当初防禁甚严,而近来少宽之,且以放太甲于桐宫, 出试题,故彼人亦谓终当复位,而但太子不良, 虽十年废囚, 断无改过之望,缔结不逞之徒,专事牟利,财产可埒一国,德琳之狱,亦由于此。然皇长孙(弘皙)颇贤,难于废立允礽」。
- 《朝鲜王朝李朝实录》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上曰:「..太子允礽尙被拘囚耶?」枋曰: 或云: 「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尙尔贬处允礽矣」。
- 冯其利:《重访清代王爷坟》,北京燕山出版社,ISBN 9787540219369
- 小赫旅行日记. . www.bilibili.com. [2024-01-02] (中文(简体)).
- 《中国皇帝康熙传》Portrait historique de l'empereur de la Chine (Paris, 1697)
允礽 理密亲王世系 清圣祖世系的分支 出生于:6月6日1674年逝世于:1月27日1725年 | ||
---|---|---|
王室头衔 | ||
新头衔 追封 |
理亲王 在位期间:1724年 |
继任: 二子已革理亲王弘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