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公天后宮
廟史
佛公天后宮的媽祖神像相傳是明朝天啟年間,來自福建福州馬尾溝的一對夫妻(黃奎及何氏更娘)有一日出海捕魚,當捕完魚準備回航時,忽然濛霧四罩,無法回航,等了九天,夫妻因連日來之焦急與勞累而睡著,一覺醒來後發現漁船漂流到打狗港內,因此在沙灘上蓋一間草寮暫為棲身,繼續討海生涯。在隔年媽祖壽誕之日,黃氏夫妻設置簡陋香案祭拜媽祖後,便出海捕魚。當日最後一網魚撈起時發現一尊天上聖母神像,迎回草寮朝夕虔誠供拜。
荷蘭人佔領臺灣後,黃氏夫妻帶著媽祖神像回到福建福州馬尾溝老家。鄭氏收復臺灣後,黃氏夫妻再渡臺灣打狗找到當年築草寮的舊址建屋居住,繼續捕魚生活。當時旁邊已經有十多戶鄰居,將黃氏夫妻所網獲之天上聖母神像建造一座廟宇,共同朝拜,以表至誠。
清康熙36年(1697年)賜該廟宇名為「天后宮」,附近居民皆以討海捕魚維生,將捕魚之漁網放在草屋內,漁網稱為「苓仔」,故曰內「內苓仔寮」。同治8年,天后宮因故焚毀,然而媽祖聖像並未燒毀。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在日治時期及民國42年天后宮都有重建過,佛公天后宮現今廟宇建築是民國76年重建,民國81年完工。
參考
- 高雄市民政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佛公天后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