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洪
何東洪,臺灣嘉義縣人,社會學者、音樂評論者,現任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野百合學運第二屆七人決策小組。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學系(學士),在蘭卡斯特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
何東洪 | |
---|---|
出生 | 臺灣嘉義縣 |
国籍 | 中華民國 |
簡介
何東洪年輕時曾參與樂團,多元音樂創作,酷愛live演出,有意改造大眾媒體單調乏味的表達。曾自創辦刊物、電子報、Flyer、網路廣播,以獨立音樂人身分創造自我媒體空間。
1989年,何東洪發動「工農子弟教育補助行動」,幫助弱勢家庭子弟繳學費。1990年,何東洪擔任「反對軍人政」運動總指揮,反對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1990年3月,何東洪成為野百合學運決策小組成員。野百合學運後,何東洪進入水晶唱片,趁著新台語歌運動的風潮,在無數的民主進步黨晚會裡見識了音樂作為「政黨啦啦隊」的消耗[1]。1993年,為了拯救水晶唱片,何東洪負債新台幣數百萬元。2007年7月15日,第三社會黨正式創黨並提出「公民推薦人」第一波名單,何東洪名列其中。2007年11月30日,何東洪發表〈給第三社會黨的信〉,退出第三社會黨公民推薦人名單,批評第三社會黨「只有第三,沒有社會」,反對第三社會黨的精英政治路線[2]。
2008年1月6日,何東洪擔任野百合同學會聯絡人,批評:陳水扁政府把中正紀念堂「改造」為臺灣民主紀念館,只是為了民主進步黨的政治目的;當年參加野百合學運的人,「那些藉學生運動爬到統治階級接班位置的前學運份子,他們高居廟堂,早已把野百合搞成爛百合;而我們依舊是保有野性、自主、生命力強的野百合!」他批評,在民主進步黨的政治動員下,野百合被該黨偷掛在蔣介石銅像前的大斜坡上並襯上綠底,這是對野百合學運歷史剩餘價值的終極消費,「學生自發反威權的精神也被染綠,收歸為民進黨黨產」;在臺灣民主紀念館內,只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台灣民主化運動書寫成「民進黨版」的黨外運動,見不到孕育野百合學運基底的1980年代台灣社運軌跡,過去各類型的台灣社運歷史更慘遭全盤抹殺;在臺灣民主紀念館內,民進黨膽敢以台灣原住民達悟族的獨木舟作風箏,作為追求「自由之風」的象徵,但「試問:他們執政後,是怎麼對待原住民呢」;民進黨與國民黨都是兩個並存的統治階級,他們的本質並沒有不同,「國民黨偷人民的錢,民進黨偷人民的歷史,兩者都是不當黨產,人民都要討回來!」[3][4]
2008年3月13日,何東洪在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網站發文,同時批評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
一個曾經在台灣實施40多年法西斯統治的黨,過去八年的在野,為了奪回政權,無所不用其極地以攻擊民進黨作為標的,絲毫沒有反思其右派統治慾望的本質。尤有甚者,從其台北縣市的治理裡,我們見到:國民黨對於勞工、弱勢族群(樂生療養院的院民、三鶯及溪洲原住民部落)的打壓,比起80年代更為直接、更暴力。 |
2010年10月23日,三鶯部落自救會前往新北市市長候選人朱立倫及蔡英文的競選總部,要求兩人正式回應基層原住民的訴求;何東洪到場聲援三鶯部落自救會,在蔡英文競選總部看到龐大警備,直批民主進步黨「比國民黨還國民黨」[6];蔡英文競選總部社團部專員曾琮愷(台灣青年公共事務協會創會理事長)回應,現場的警備陣仗是臺北縣政府警察局海山分局主動要來的,民進黨衝撞陳雲林時所面對的警力更龐大,三鶯部落毋需害怕;同樣到場聲援三鶯部落自救會的侯孝賢聽到曾琮愷此番比擬,忍不住出聲批評,曾琮愷搞不清楚三鶯部落問題就胡亂應付[7]。
爭議
2016年6月24日,輔仁大學心理系網站公告,副教授何東洪免兼系主任。輔仁大學副校長袁正泰表示,輔大心理系性侵事件發生後,心理系在沒有法源依據情況下自行組成「教育輔導工作小組」調查本案,有違《性別平等教育法》,因此對擔任工作小組召集人的何東洪提出懲處[8][9][10]。
經歷
參考文獻
- 人民火大行動聯盟、台北市勞工教育資訊發展協會. . 苦勞網. 2007-11-07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 何東洪. . 苦勞網. 2007-11-30 [2015-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4).
- 林庭瑤. . 中國時報. 2008-01-07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 何東洪. . 中國時報. 2008-01-05 [2016-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7).
- . 人民火大行動聯盟. 2008-03-13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9).
- 新聞稿. . 三鶯部落自救會. 2010-10-23 [2015-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3).
- 曾心盈. . 苦勞網. 2010-10-23 [2015-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8).
- 葉冠妤. . 自由時報. 2016-06-24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中文(繁體)).
- 連珮宇. . 聯合報. 2016-06-24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中文(繁體)).
- . 東森新聞. 2016-06-24 [2016-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5)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