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音

五十音,又称五十音图,是将日语假名平假名片假名)以元音辅音为分类依据所排列出来的一个图表。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50音」、「五十音图(,)」的名称始于日本江户时代,古时候亦有「五音()」、「五音图()」、「五音五位之次第」、「音图()」、「反音图()」、「假名反(,)」、「五十联音()」等称呼。

五十音

五十音[1][2]
假名
a i u e o
ka ki ku ke ko
sa sishi su se so
ta tichi tutsu te to
na ni nu ne no
ha hi hufu he ho
ma mi mu me mo
(已弃用) (已弃用)
ya yi yu ye yo
ra ri ru re ro
(已弃用) (已弃用) (已弃用)
wa wi wu we wo
n

五十音的特征

五十音图中每行为同一辅音下元音的变化,每列为同一元音下辅音的变化。每行依序称为、、、、、、、、、,每列依序称为、、、、。五十音图通常只包含清音,不包含拨音。

五十音里一共有的、的、的是重复的,另外和在现代日语也不再使用,只有古文或是名字中才可能会见到。因此,加上拨音,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假名只有46个。计上和有48个假名。不过,以发音来说,除了清音、拨音以外,还有浊音、半浊音、长音、促音、拗音等等,总数在100个以上。

历史背景

悉昙文五十音图

五十音以段和行作为排序的方式。现代五十音的顺序大概是在室町时代以后形成的。

会以这样的顺序排序,其中一个影响是根据当时梵文的音韵学——悉昙学。将当时梵文的元音用拉丁字母表示,会是a、â、i、ī、u、û、ri、ê、ai、ô、au、an、a'这样的顺序,对应到日文的顺序正好是。的顺序会把放到最后也有可能是受到悉昙学的影响。

另一个影响来自中国的汉语音韵学。古代汉语的表音方式为反切,以这种方法所形成的五音清浊韵书韵图等等方法也都传到日本。五十音图最初的提案应为天台宗的僧侣明觉。他的著作《反音作法》利用反切的方法,将同一辅音的置于同一行,同一元音的置于同一段。此处元音的顺序为,而辅音的顺序为(喉音)(舌音)(唇音);辅音的排序方法是按照口腔发音的位置由内至外排列(当时的是唇音ɸ)。后来将往后挪,除了可能受到悉昙学的影响以外,也有可能是y、r、w有半元音性质的原因。

另亦有使用悉昙梵文拼写的五十音图,称为“悉昙五十字门”。

记忆方法

在五十音普及以前,对于假名的记忆方法,有「伊吕波歌()」「天地之歌()」「大为尔之歌()」等等。

参考文献

  1. . [2022-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2. . [2022-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9).
维基教科书中的相关电子:五十音学习课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