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寺
沿革
秦汉以来,中国政务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和处理庶务的九卿负责,九卿的官署被称为寺。寺原义是宦官的别称寺人,秦朝以宦官负责政务的机构称为寺,汉朝则成为九卿的官署的通称。佛教传入汉朝,佛像最早在鸿胪寺供奉,因而佛教的庙宇后来被称为寺,宦官的意义保存在寺人一词,官署的意义主要保存在九寺当中(后世亦在九寺之外新设一些以寺为名之官署,如元朝有武备寺等)。九卿的官署正式命名为九寺是在南北朝的北齐。
汉朝灭亡后,九寺在六朝之际重要性下降,曹魏机密文书处理机关尚书台官员成为实质的宰相,魏晋南北朝时代,尚书台演化的尚书省所属各部(后来的六部)分割了九卿的权力。
隋朝统一中国后,将九寺作为六部的辅助机关。唐朝制度沿袭隋制,尚书省六部实权最终确立,九寺权限多有名无实。之后,九寺只是作为一种政权延续的象征,宋、辽、金、元依然设立,明朝削减为五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
隋唐九寺
光禄寺
掌管宫中杂物诸事。负责为宫廷宴会供应准备酒食。
鸿胪寺
接待外国使节。负责外国使节的迎来送往和食宿。
太府寺
掌管财货交易。管理都市贸易、常平(平衡物价),出纳官僚俸禄。
卫尉寺
掌管宫廷武器和宫廷警备。管理宫中武器库,警备仪仗。
脚注
参考文献
- 《文献通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