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国
中立国指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分为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两种。在海牙第五公约[1]《中立国和人民在陆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和第十三公约[2]《关于中立国在海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中,对于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规定,和不结盟是有区别的。

词义
-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中立国」不会在特定战争中加入冲突的任何一方,并遵守国际法中的中立法原则。尽管历史上各国常在战争爆发时自称中立,但它们没有这种政治义务。1907年的海牙第5公约及海牙第13公约中定义了中立国的权利及义务。
-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永久中立国」受国际条约或其自身声明的约束,对未来所有战争的交战方保持中立(如瑞士)。战争中立的概念是狭义的,它对中立方施加了特定的限制,便以换取国际公认的保持中立的权利。
- 「中立主义」或「中立主义政策」是一个国家打算在未来战争中保持中立的一种外交政策或立场。一个主权国家如果在武装中立的状态下受到战争一方的攻击,将有权利转变成为交战国。
- 非交战国并不参与军事行动,而是在政治或物质上帮助冲突一方,以间接方式参与战争,包括允许将其领土用于战争等方式。这与中立性相反,也没有被定义在国际法中。
中立国的权利及义务
交战方不得入侵中立领土[3],而中立国抵制任何此类企图并不损害其中立性[4]。
中立国必须拘留进入其领土的交战部队人员[5],但不包括逃跑的战俘(非指逃兵)[6]。交战部队不得征募中立国国民[7],但他们可以出国参军。[8]交战部队的战斗人员和军用物资不得经过中立领土进行运输[9],但伤员可以[10]。中立国可以为交战国提供通讯设施[11],但不得提供军用物资[12],虽然中立国不需要阻止此类物资的出口[13]。
交战国军舰在中立国港口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但中立国可施以不同的限制[14]。船只需要修理时例外,最起码保证使其能够返海航行所需的修理时间[15]。另外一个例外情况是如果敌对一方的军舰已经在港口停泊,先进入港口的军舰必须比后进入的军舰提前二十四小时起航[16]。交战一方在中立国领水内捕获的船只必须交给该中立国,该中立国必须拘留船上人员[17]。
武装中立
武装中立(英语:Armed neutrality),在国际政治中,指一个主权国或一个国家集团,在战争中不支持任何一方,并声称将抵御任何入侵的做法[18]。著名的武装中立国包括瑞士和曾经的瑞典,他们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维持武装中立[19]。
「武装中立」有时也指「武装中立联盟」,1780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组织了第一次武装中立联盟,以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保护中立国船只[20] 。第二次武装中立联盟则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中[21]。 第三次武装中立联盟曾有机会在美国内战时期成立,但并从未真正实现[22]。
争议
中立国列表
目前国际普遍公认
国家 | 开始年份 | 备注 |
---|---|---|
![]() | 1815年 |
|
![]() | 1868年 |
|
![]() | 1929年 |
|
![]() | 1949年 |
|
![]() | 1989年 | |
![]() | 1995年 |
欧盟成员国
国家 | 开始年份 | 备注 |
---|---|---|
![]() | 1920年-1938年、1955年- |
|
![]() | 1939年-[25] |
|
![]() | 1980年- |
|
目前自称中立
国家 | 开始年份 | 备注 |
---|---|---|
![]() | 1994年 |
|
![]() | 1930年- | |
![]() | 1914年-1918年 2015年- |
|
![]() | 2009年 | |
![]() | 2007年 | |
![]() | 1965年- |
曾经中立
国家或政治实体 | 开始年份 | 备注 |
---|---|---|
![]() | 1853年-1894年 | |
![]() | 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 | |
![]() | 1914年-1918年、1939年-1945年 |
|
![]() | 1914年-1918年、1968年-2009年 |
|
![]() |
1939年–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试图保持中立) |
|
![]() | 1839年-1914年、1936年-1940年 |
|
![]() | 1914年-1918年、1939年-1945年 |
|
![]() | 1955年-1970年 |
|
![]() | 1959年-1971年 |
|
![]() | 1864年-1940年 |
|
![]() |
1938年–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 | 1917年-1941年、1945年-2022年 | |
![]() | 1954年-1963年 |
|
![]() | 1955年-1975年 |
|
![]() |
1938年–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 |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 | 1839年-1914年、1920年-1940年 |
|
![]() | 1839年-1940年 |
|
![]() |
1814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 | 1932年-1945年 |
|
![]() | 1814年-2022年 |
|
![]() | 1914年-1917年、1939年-1941年 | |
![]() | 1991年-2014年 |
|
![]() | 1940年–194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南斯拉夫) | |
![]() | 1949年–1992年 | |
参考文献
- . [200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1).
- . [200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1).
- 海牙第五公约,第一条
- 海牙第五公约,第十条
- 海牙第五公约,第十一条
- 海牙第五公约,第十三条
- 海牙第五公约,第四、五条
- 海牙第五公约,第六条
- 海牙第五公约,第二条
- 海牙第五公约,第十四条
- 海牙第五公约,第八条
- 海牙第十三公约,第六条
- 海牙第十三公约,第七条
- 海牙第十三公约,第十二条
- 海牙第十三公约,第十四条
- 海牙第十三公约,第十六条
- 海牙第十三公约,第三条
- Oppenheim, International Law: War and Neutrality, 1906, p. 325.
- Bissell and Gasteyger, The Missing link: West European Neutrals and Regional Security, 1990, p. 117; Murdoch and Sandler, "Swedish Military Expenditures and Armed Neutrality," in The Economics of Defence Spending, 1990, p. 148-149.
- See, generally, Scott, The Armed Neutralities of 1780 and 1800: A Collection of Official Documents Preceded by the Views of Representative Publicists, 1918; Karsh, Neutrality and Small States, 1988, p. 16-17; Jones, Crucible of Power: A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to 1913, 2009, p. 15-17.
- See, generally, Scott, The Armed Neutralities of 1780 and 1800: A Collection of Official Documents Preceded by the Views of Representative Publicists, 1918; Karsh, Neutrality and Small States, 1988, p. 17.
- Bienstock, The Struggle for the Pacific, 2007, p. 150.
- . SRF.CH. 2022-05-24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5) (德语).
- . Aargauer Zeitung. 2022-05-24 [2022-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德语).
- (PDF).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 Centre Fond. 2013 [2020-12-12]. ISBN 978-86-86383-16-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5-28) (英语).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中文(中国大陆)).
- Contemporary Yugoslavia: Twenty Years of Socialist Experi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y Wayne S. Vucinich and Jozo Tomasevich, Stanford University, page 64
- Neutrality and Neutralism in the Global Cold War: Between or Within the Blo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y Sandra Bott, Jussi M. Hanhimaki, Janick Schaufelbuehl and Marco Wyss, page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