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修

下村修[3]日语: Shimomura Osamu ?1928年8月27日—2018年10月19日),有机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名古屋大学理学博士。生前为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特别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文化勋章表彰。文化功劳者

下村修
出生(1928-08-27)1928年8月27日
 大日本帝国京都府福知山市
逝世2018年10月19日(2018岁—10—19)(90岁)
 日本长崎县长崎市
居住地日本
满洲国
美国
国籍 日本[1][2]
母校长崎医科大学(今长崎大学药学部)
名古屋大学
知名于发现水母素
发现绿色荧光蛋白
配偶下村明美
儿女下村努(子)
奖项朝日奖(2006)
文化功劳者(2008)
文化勋章(2008)
诺贝尔化学奖(2008)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生物学
机构长崎医科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名古屋大学
波士顿大学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博士导师平田义正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下村教授是生物发光研究的第一人,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4][5]

生平

绿色荧光蛋白()结构
保罗·克鲁格曼钱永健马丁·查尔菲、下村修、小林诚益川敏英,2008年诺贝尔奖得主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召开记者会

1928年,下村修出生于京都福知山市。由于父亲是大日本帝国陆军军官,因此下村修在满洲国大阪等地度过其年少时光,之后举家迁往长崎谏早市[6],距离1945年8月长崎市原子弹爆炸的中心处有25公里。当时他是一个16岁的男孩,在原爆前曾亲耳听见博克斯卡号轰炸机的声音[7]。爆炸的闪光使下村失明了30秒,接着遭遇原爆带来的「黑雨[8]。他在往后的11年里克服了极大困难,获得教育,并取得学术的成功[6]

在战后的日本,下村的教育机会重重受限[7],他努力考入长崎医科大学附属专门部(今长崎大学药学部)[9]。由于大学校园被原爆摧毁,迫使药学院搬到下村家附近的临时校园。此一「地理条件」成为他踏入学界的偶然原因,最终带来了意外的回报[7]。下村于1951年获药学学士学位,并担任实验室助理直到1955年[7]

1956年,下村的长崎导师安排他到名古屋大学平田义正研究室担任助理[9]。在平田研究室时期,他顺利取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1958年),并在离开日本到普林斯顿大学就职前取得了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60年)[10][11]。在名大,平田指定下村接下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一种甲壳亚门动物(学名Vargula hilgendorfii,日文的「」)的粉碎遗体中确定它遇水发光的原因。这项任务使下村亲自识别造成该现象的蛋白质,并将初步结果写成论文《Crystalline Cypridina luciferin》发表在《日本化学会欧文志》。这篇文章引起了普林斯顿的Frank Johnson教授的关注,Johnson在1960年成功招揽下村赴美一起工作。

研究

下村在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工作,为Johnson教授研究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12],他们在华盛顿大学富莱德港实验室耗费许多夏日时光收集了这些材料。1962年,他们最终在小型、老鼠尺寸的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中成功发现水母素()与绿色荧光蛋白()[13]。此一分子生物学的重大发现同年发表在《科学》期刊,而GFP也逐渐成为生科研究的必备工具,但两人依旧默默无闻。

下村于1980年离开普林斯顿,结束长达20年的博士后生涯。同年进入麻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兼任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教授。他在2001年将自宅的一部分改建为「萤光蛋白研究室」持续研究,直到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仍未「退休」[14][15][16]

主要荣誉

2005年,下村修在日本杂志《牛顿》的预测中,被视为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人。2008年10月6日,中国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在个人的科学网博客发表文章〈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介绍下村等人的成就。饶毅主张下村修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但很可能遭到诺奖委员会忽略[17]。两天后,以为「今年也没有」的下村获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大感意外。

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中,授奖人首次以全程日语朗读颂词,以表达对下村修的敬意[18]

发言

尽管32岁开始定居美国,但下村修终身持有日本国籍。诺贝尔基金会也在2008年10月26日的颁奖出版物标示其为日本公民[22]。他在《朝日新闻》的电话采访中说:

在诺贝尔奖获奖致词中,下村修主张长崎原爆不具正当性:

此说也获得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Bette Korber(生物学家)、Gary Doolen(物理学家)背书,他们指称「向苏联展示军力」才是决策长崎原爆的首因。

家族

下村修的妻子明美(Akemi)也是有机化学家,两人结识于长崎大学。他们儿子下村努信息安全计算物理学专家,曾参与凯文·米特尼克的逮捕行动。女儿下村幸(Sachi Shimonmura)是维吉尼亚联邦大学英语系的主任以及《Odd Bodies and Visible Ends in Medieval Literature》的作者。

有关纪念

大学雕塑
名古屋大学校园草坪设有一「诺贝尔奖得主雕塑区」,下村修代表雕塑也在其中。
海萤之碑
2015年,日本广岛县尾道市高根岛的岛民自费设立「海萤之碑」(ウミホタルの碑),以纪念当地作为「诺贝尔奖研究起点」的历史。下村修与恩师平田义正曾于1958年间造访该岛,从事海洋生物萤光素的采取工作。[25]
手形像
2018年4月,名古屋广小路商店街设置3座手形像,以纪念下村修、赤崎勇天野浩3人的功绩。[26]

参见

参考数据

  1. . [200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2. . [200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3. 因为汉字修的意思之一是同“修”,同时“修”不常见,所以有些中文媒体把下村修误为下村修
  4. . [200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3).
  5. . [2016-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8).
  6. .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4).
  7. Nobelprize.org: Nobel laureate lec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ecember 8, 2008.
  8. . The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Nobel Foundation. [200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9. .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1).
  10. . Nagoya university. [2008-12-05].
  11. . Nagoya University. [2008-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9).
  12. .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13. . Marc Zimmer. [200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5).
  14. 「学习院大学がノーベル化学赏受赏者・下村修博士に名誉博士号を授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学习院大学
  15. 「化学赏は意外」「クラゲ85万匹采取」下村さん语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08年10月8日 朝日新闻(2008年10月9日时点のウェブ鱼拓
  16.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 Newsdesk(2008年10月11日时点のアーカイブ
  17. .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31).
  18. . [201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4).
  19. .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10).
  20. . 朝日新闻. [2009-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0).
  21. .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4).
  22. . Nobelprize.org. 2008-10-08 [200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23. .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1).
  24. . [2017-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25. . [2015-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5).
  26. . [2018-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