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犁
三张犁,时称三犁,为台北古地名之一,清治时期为三张犁庄,日治中期改制为不设町的郊区大字。位于为台北盆地东南缘,象山、拇指山西面、新埤山北面、松勤街[lower-alpha 1]以南、光复南路[lower-alpha 2]以东的区域[1]。大致包含现今台北市信义区三张、三犁、六合、泰和、惠安、双和、嘉兴、景新、景联、景勤等里[2]。现划为吴兴次分区以及六张犁次分区东北部[lower-alpha 3];三张犁北边的兴雅设有三张犁次分区,但未包含传统三张犁地区。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三张犁 |
台语白话字 | |
台语罗马字 | |
日语假名 |
地名由来与清治时期开垦台湾的垦照有关。清廷发放垦照时,常使用犁作为面积单位,而一犁耕地面积约有五甲地。因为该地区开垦区域面积为「三犁」十五甲,故称为三张犁。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该地区为一街庄,称为「三张犁庄」,隶属于大加蚋堡。该庄北与兴雅庄为邻,东北与五分埔庄的永春陂为邻,东南边隔着拇指山与后山庄相对,南边为陂内坑庄,西南边邻接六张犁庄,西北边接大安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该庄隶属于台北厅,编为第五区。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五、六两区合并,并改名「锡口区」。1920年(大正九年)三张犁庄改制为「三张犁」大字,隶属于台北州七星郡松山庄。1938年4月,松山庄并入州辖市台北市[3]。
战后台北市改制为省辖市。1946年2月台北市划分为10个区,三张犁地区隶属松山区,以瑠公农田水圳为界划分为石景里、三张里、三犁里等三里,水圳以南为三张里、以北为三犁里[4][5]。1968年7月台北市改制为院辖市。1990年3月,台北市各区重划,三张犁地区改隶信义区。[3]
区内地标
_at_9_March_2017_in_Taipei%252C_showing_Taipei_101_(%E8%87%BA%E5%8C%97101)_and_a_new_skyscraper_being_built_in_the_background.jpg.webp)
其他
台湾日治时期曾设有三张犁区、三张犁派出所[7],管辖三张犁及兴雅等地[5],现在部分以三张犁为名的设施并不在前述三张犁的范围内,如公车站牌「三张犁」,实际上位于兴雅上车层。
- 三张犁
- 254(北向)、282、672(南向)、承德干线(原266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8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注释
- 松勤街为信义路五段南侧之平行道路,在1980年信义路五段开拓前,为当地主要干道。
- 实际边界为光复南路西侧的巷弄间的旧水道。
- 六张犁山北方,名称不带黎字的双和、嘉兴、景联、景勤4里。
参考数据
-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 . 台北市政府.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5).
- . [2019-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6).
- . 台北市邻里服务网. [2019-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 . 台北市信义区公所. [2019-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 . 国家文化资产网.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3).
- .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1988-06: 75, 85.
- 信义区公所,《清代时期─五分埔、兴雅庄、三张犁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