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C 8462852

KIC 8462852[1]是一顆F-型主序星,又依研究它的天文學家塔贝萨·S·博雅吉安的名字命名為塔比星(Tabby's star)WTF星(WTF star,WTF為「Where's The Flux?」的縮寫,亦可解作「What the fuck?」(即“他妈的什么”星))[3][4][5][6]。這顆恆星位於天鹅座,距離地球約454秒差距(1,480光年)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專門觀測恆星亮度的變動來尋找太陽系外行星,在2015年9月,幾位天文學家在行星獵人專案之下發表了一份論文,[1]分析克卜勒望遠鏡蒐集到的資料,望遠鏡觀察到這顆恆星的亮度有異常起伏。[1][7][8]

KIC 8462852

紅外線和紫外線觀察下的KIC 8462852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0 (ICRS)
星座 天鵝座
星官
赤經 20h 06m 15.457s
赤緯 +44° 27 24.61
視星等(V) +11.705±0.017
特性
演化阶段主序星[1]
光谱分类F3 V/IV
B−V 色指数0.557
V−R 色指数0.349
R−I 色指数0.305
J−H 色指数0.212
J−K 色指数0.264
天体测定
距离1480 ly
(454 pc)
绝对星等 (MV)3.08[1][2]
詳細資料
質量1.43 M
半徑1.58 R
表面重力 (log g)4.0±0.2
亮度 (bolometric)4.7 L
亮度 (visual, LV)5 L
溫度6750±120 K
金屬量0.0±0.1
自轉0.8797±0.0001 days[1]
自轉速度 (v sin i)84±4 km/s
特性
光谱分类M
其他命名
TYC 3162-665-1, 2MASS J20061546+4427248
參考資料庫
SIMBAD资料
KIC资料

這顆恆星的亮度變動,和許多小型物體以「密集隊形」繞行恆星會造成的結果一致。[7]有幾個假說被用來解釋這個異常的亮度變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光變曲線可能是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跡象。[7][9][10][11]

視覺位置

NGC 6866在地圖上的位置。KIC 8462852位於NGC 6866的東北處與天鵝座31之間

KIC 8462852位在天鵝座[12],在天空中大約是明亮的天津四(天鵝座α星)和天津二 (天鵝座δ星)中間,肉眼看來是北十字的一部份。[13]

KIC 8462852位在天鵝座ο¹星(天鵝座31)南邊,NGC 6866星團的東北邊。[13]雖然距離星團只有幾個弧分,但他們是不相關的,該恆星距離太陽比距離星團要近。該星的視星等為11.7,因此無法用肉眼看到,但在沒有光害的漆黑夜晚用5吋望遠鏡就可以觀察。[14]

最新进展

截至2017年5月20日,已经观测到了这颗恒星出现新一轮的光度下降。位于美国南亚利桑那的田纳西州立大学Fairborn天文台声称,这颗恒星目前已经出现了约2%的光度下降。Swift、凯克天文台等各大望远镜正在从各个波段对它进行持续的检测。 2017年10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刊登了天文学家 Huan Meng的研究,标题为《KIC 8462852 的消逝变暗》(Extinction and the Dimming of KIC 8462852),该研究指出:塔比星轨道上的星尘可能不太均匀: 研究人员发现,该恒星散发出来的红外线、比紫外线中出现的变暗情况更少。当穿过该恒星前方的时候,任何比尘粒大的物体,会使所有波长的光都变暗。[15] [16][17]

克卜勒望遠鏡觀察資料

克卜勒望遠鏡觀察到的光度資料顯示,該星的亮度有數個非週期性的小驟降,而且每次降低的強度是不一致的。另外還有2個大驟降約每750天會發生一次。這樣的強度和非週期變化令科學家們相當困惑。[11]如果有大量小型物體以「密集隊形」環繞該恆星,那麼產生的結果就會和克卜勒觀察的資料一致。[7]

2011年3月5日的第一次主要驟降遮蓋了該恆星15%的亮度,另一次則造成22%的下降。比較之下,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只會造成這顆恆星的亮度下降1%,這表示並不是一顆行星在遮擋恆星的光,而是某個寬度有恆星一半的物體。[11]由於克卜勒的反作用輪故障,2015年4月的750日週期性驟降並沒有被記錄;[1][10]下一次觀察會在2017年5月。[18]


光變曲線

假說

根據該星的恆星光譜可知,該星的亮度變化不可能是它本身的變化,即此星並非變星[1]因此,科學家提出了數個假說,假設有某些物體在環繞該星並阻擋它的光,但是尚沒有一個假說可以完整解釋觀察到的資料。

某些假說認為這和資料偽缺陷有關,有些認為是宇宙塵,有極大環形結構的氣體行星[19][20]近期捕捉到的小行星帶[1]、進行中的後期重轟炸期等。[21][22]

被成形中的物質環繞的恆星

藝術家筆下,被成行中的物質環繞的年輕恆星。

Boyajian諮詢了天文學家傑森·萊特(Jason Wright),[6][23]他和其他研究KIC 8462852的人在一篇後續的研究報告中提出,如果該星比其位置和速度透露的年紀還年輕,那麼它可能還有物質在周遭成形。[3]

NASA紅外線望遠鏡設施(NASA IRTF)在0.8–4.2微米光譜下對該恆星系的觀察,在數個天文單位的距離內沒有發現任何成形中物質的跡象。[21][22]

行星殘骸場

藝術家想像中,原行星的碰撞。

目前已經對該星進行了高解析度的光譜儀和影像觀察,也透過西班牙的北歐光學望遠鏡進行了光譜能量分布分析。[1][19]如果這些環繞恆星的物體之間發生碰撞,那麼應該會產生溫暖的塵埃,並發出紅外線光,但是目前並沒有觀察到任何超量的紅外線能量,因此這些物體不可能是巨大行星之間碰撞產生的殘骸。[11]其他研究者認為行星殘骸場的解釋是行不通的,因為克卜勒望遠鏡觀察到這個現象的機會非常低。[1]

分解的彗星群產生的雲氣

藝術家筆下一群環繞恆星的彗星碎片。

其中一個解釋該星奇異的亮度變化的假說是,有一群崩解的彗星雲氣以橢圓形軌道環繞該星。[1][24]在這個假設情境下,來自周遭恆星的重力可能造成該星的歐特雲裡的彗星朝該星墜落。支持這個假說的證據是,距離該星132 × 109(885天文單位確實有一顆紅矮星存在。但是,來自歐特雲的彗星雲氣被重力擾動後,以橢圓形軌道近距離繞行恆星,並且有足夠的數量造成該星22%的亮度下降,這個想法是受到質疑的。[11]

人工巨型結構

戴森雲的想像圖

傑森·萊特和其他研究者假設這些物體可能是外星文明建造的巨型結構,好比說戴森雲[3][7][24][25][26][27]這是一種假想的結構,先進的文明可能會在恆星四周建設這種結構體,用以將恆星發出的光轉換成能量使用。[28][29][30]

後續研究

在2015年10月,SETI協會宣佈他們已經開始用艾倫望遠鏡陣觀察這顆恆星四周可能由智慧外星生物發出的無線電傳輸[31][32]其他天文學家也提議進一步的觀察,可能使用地面上的綠岸天文望遠鏡甚大天線陣[19][33]以及未來專門搜尋系外行星的軌道望遠鏡,例如寬視野紅外線巡天望遠鏡系外行星掩星任務衛星、以及行星掩星與星震探測衛星[25][30]

另見

參考資料

  1. Boyajian, T. S.; LaCourse, D. M.; Rappaport, S. A.; Fabrycky, D.; Fischer, D. A.; et al. . 2015-09-11. arXiv:1509.03622可免费查阅 [astro-ph.SR]. Submitted to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 Pecaut, Mark J.; Mamajek, Eric E.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IOP Publishing). 2013-07-10, 208 (1): 9 (4 September 2013) [2015-10-23]. Bibcode:2013ApJS..208....9P. arXiv:1307.2657可免费查阅. doi:10.1088/0067-0049/2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3. Wright, Jason. . AstroWright.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2015-10-15 [2015-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4. Newsome, John. . 有线电视新闻网. 2015-10-16 [2015-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0).
  5. Staff. . Fox News. 2015-10-15 [2015-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7).
  6. King, Bob. . Universe Today. 2015-10-16 [2015-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9).
  7. Andersen, Ross. . 大西洋 (雜誌). 2015-10-13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8. Grush, Loren. . The Verge. 2015-10-16 [2015-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9. Kaplan, Sarah.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5-10-15 [2015-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10. Aron, Jacob. . New Scientist. 2015-09-18 [2015-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9).
  11. Phil Plait. . Slate. 2015-10-14 [2015-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12. . 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 [2015-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2).
  13. Sinnott, Roger W. (2010), Sky & Telescope's Pocket Sky Atlas, Sk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ISBN 978-1-931559-31-7 (flexi-softcover, spiral bound). 3rd version 2010 (1st & 2nd printings 2006).
  14. . 2015-10-16 [2015-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2).
  15. 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a899c/meta;jsessionid=8274DB57C93860DBE428F35FA77F0389.ip-10-40-2-120.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6. http://www.astronomerstelegram.org/?read=104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 Drop in Optical Flux from Boyajian's Star
  17. https://angelrls.wordpress.com/2017/05/20/mysterious-tabbys-star-dims-again-observations-need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Mysterious Tabby’s Star dims again: observations needed
  18. . The Watchers. 2015-09-19 [2015-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9. Rzetelny, Xaq. . Ars Technica. 2015-10-16 [2015-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8).
  20. Siegel, Ethan. . Forbes. 2015-10-16 [2015-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2).
  21. Clavin, Whitney; Johnson, Michele. . NASA. 2015-11-24 [2015-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7).
  22. Lisse, Carey; Sitko, Michael; Marengo, Massimo.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December 2015, 815 (2). L27. Bibcode:2015ApJ...815L..27L. arXiv:1512.00121可免费查阅. doi:10.1088/2041-8205/815/2/L27.
  23. Laker, Chris. . BT.com. 2015-10-16 [2015-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24. Fecht, Sarah. . Popular Science. 2015-10-13 [2015-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1).
  25. Wright, Jason T.; Cartier, Kimberly M. S.; Zhao, Ming; Jontof-Hutter, Daniel; Ford, Eric B. . arXiv. 2015-10-15 [2015-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30). Submitted to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6. (新闻稿). ASTRON. 2015-09-15 [2015-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9).
  27. Williams, Lee. . The Independent. 2015-10-15 [2015-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3).
  28. Jones, Morris. . Acta Astronautica. November–December 2015, 116: 161–165. doi:10.1016/j.actaastro.2015.07.011.
  29. O'Neill, Ian. . 探索傳播. 2015-10-14 [2015-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1).
  30. Siemion, Andrew. . SpaceRef.com. 2015-09-29 [2015-10-19].
  31. Wall, Mike. . Space.com. 2015-10-19 [2015-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5).
  32. . Business Insider. 2015-10-23 [2015-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9).
  33. Mack, Eric. . CNET. 2015-10-17 [2015-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5).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KIC 846285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