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英國內閣改組
英國首相文翠珊在2017年6月組成她的少數派內閣後,在2018年1月8日進行首次內閣改組。當首席大臣達米安·格林在2017年12月辭職後,外界高度關注及後將出現的內閣改組。有報道指「最多四分之一」的內閣閣員會落馬,包括任內多次出現政治醜聞的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1][2]。自文翠珊提前大選但敗選歸來以後的半年,首相權力持續動搖,外界視是次內閣改組為文翠珊重掌權力的機會。縱使首相府形容此乃「重振」內閣[3],但改組規模比想像中為小。改組後翌日的1月9日,多份報章頭版報導內閣改組的混沌,《每日电讯报》形容為「細高跟鞋鈍了的一晚」,將是次改組與麥美倫的1962年改組作比較[4]。
| ||
---|---|---|
內政大臣
英國首相
第一次內閣
第二次內閣
|
||
傳媒廣泛報道指杰里米·亨特原定被調任商務、能源和產業戰略大臣,但他要求留任衛生大臣,並成功說服文翠珊,而職稱則加入社會保障[5]。而被外界一直揣測其去向的簡意寧,最終未能續任教育大臣,文翠珊提出轉任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但被對方拒絕,並選擇辭職、離開政府[6]。
內閣人事變動
顏色標記 |
---|
|
大臣 | 改組前 | 改組後 | |
---|---|---|---|
艾斯特·麦克维 議員閣下 | 助理首席黨鞭 宮廷財務官 |
入閣升任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 | |
马修·汉考克 議員閣下 | 數碼及文化國務大臣 | 入閣升任數碼、文化、傳媒及體育大臣 | |
克莱尔·佩里 議員 | 氣候變化及產業國務大臣 | 獲准入閣並獲任命為樞密院成員 | |
卡罗琳·诺克斯 議員 | 政府彈性及效率事務部長 | 入閣升任移民國務大臣 | |
達米安·海因斯 議員 | 就業事務部長 | 升任教育大臣 | |
安珀·路德 議員閣下 | 內政大臣 | 兼任婦女及平等事務部長 | |
薩吉德·賈偉德 議員閣下 | 社區及地方政府大臣 | 改任房屋、社區及地方政府大臣 | |
杰里米·亨特 議員閣下 | 衛生大臣 | 改任衛生及社會保障大臣 | |
大衛·利汀頓 議員閣下 CBE | 大法官 司法大臣 |
轉任內閣辦公室部長和蘭開斯特公爵領地事務大臣,在首相答問環節時為首相副手 | |
大衛·高克 議員閣下 | 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 | 轉任大法官及司法大臣 | |
卡倫·布拉德利 議員閣下 | 數碼、文化、傳媒及體育大臣 | 轉任北愛爾蘭事務大臣 | |
布蘭登·劉易斯 議員閣下 | 移民國務大臣 | 轉任不管部大臣 | |
詹姆斯·布魯克肖爾 議員閣下 | 北愛爾蘭事務大臣 | 以健康為由請辭 | |
帕特里克·麦克洛克林 爵士 議員閣下 | 蘭開斯特公爵領地事務大臣 (保守党主席[lower-alpha 1]) |
離開政府 | |
簡意寧 議員閣下 | 教育大臣 婦女及平等事務部長 |
據報因拒絕由教育部轉職就業及退休保障部,而決定請辭 |
初級大臣人事變動
顏色標記 |
---|
|
黨鞭辦公室人事變動
黨鞭 | 新職位 | |
---|---|---|
克里斯多福·平徹 議員 | 副首席政府黨鞭 宫廷财务官 | |
凯利·托赫斯特 議員 | 助理政府黨鞭 | |
米姆斯·戴維斯 議員 | ||
阿曼达·米林 議員 | ||
喬·查爾 議員 | ||
溫迪·默頓 議員 | ||
努斯·加尼 議員 |
保守黨人事變動
黨員 | 改組前 | 黨內新職位 | |
---|---|---|---|
布蘭登·劉易斯 議員閣下 | 移民國務大臣 | 保守黨主席 | |
柯維立 議員 TD VR | 移民國務大臣國會私人秘書 | 保守黨副主席 | |
克里斯·斯基德莫爾 議員 FRHistS FSA FRSA | 憲法事務部長 | 保守黨副主席(政策) | |
凱米·巴德諾赫 議員 | 後座議員(2017年當選) | 保守黨副主席(候選人) | |
本·布拉德利 議員 | 後座議員(2017年當選) | 保守黨副主席(青年) | |
瑪利亞·考菲爾德 議員 | 後座議員(2015年當選) | 保守黨副主席(女性) | |
拉赫曼·奇什蒂 議員 | 後座議員(2010年當選) | 保守黨副主席(社區) | |
海倫·格蘭特 議員 | 後座議員(2010年當選) | ||
安德魯·瓊斯 議員 | 財政部財政秘書 | 保守黨副主席(商業參與) | |
馬庫斯·瓊斯 議員 | 社區及地方政府政務次官 | 保守黨副主席(地方政府) | |
詹姆斯·莫里斯 議員 | 後座議員(2010年當選) | 保守黨副主席(訓練與發展) |
反應
外界普遍認為是次改組政治上失敗,尤其未能進行徹底的改革。《衛報》稱之為花費政府的「無意義的奢侈品」[7];第四台新聞的格里·吉本留意到是次改組顯露首相地位被削弱,形容是「長膠叉之夜」[8];前財相歐思邦在《倫敦旗幟晚報》的專欄撰文,嘲諷精心策劃了「近代史上最差的改組」[9][10]。
簡意寧留職被拒
簡意寧據報逗留在唐寧街10號超過3小時,與首相討論她的未來政治生涯。提議她轉任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但拒絕離開她的「夢想職業」教育部。離開唐寧街後不久,當局宣布她已請辭教育大臣,而首相對她的決定表示遺憾[11]。在推特發表聲明,指出「比起我的官位,社會流動對我和我們的國家更重要。」被指是暗批的文法學校政策[12]。
外界大多對掛冠表示失望,「地區學校聯網」創辦人梅麗莎·本恩形容她的離職「對所有關心教育的人而言是一個壞消息」[13];《新政治家》的斯蒂芬·布希撰文批評處理教育大臣的舉動「毫不合理」,讚揚是名功臣,不配降職至就業及退休保障部,而她返回後座也可能令保守黨反脫歐派陣營增添一員[14];蘇格蘭保守黨黨魁露絲·戴維森稱讚是「LGBT+保守黨人的真正榜樣」[15];天空新闻的費薩爾·伊斯林引述消息指,多名保守黨議員私底下都對於的處理手法感到憤怒,形容是「可怕的錯誤」[16]。
侯俊偉拒調職
衛生大臣杰里米·亨特與會面一小時,期間商務大臣格雷格·克拉克要在外等待。外界原本估計和會互調職位,但拒絕首相要求並說服讓他留任,並將他的職責擴大至涉獵社會保障[17]。改變主意,而放棄推行她期盼的大規模重組,加上她的退讓,外界視之為首相權威減弱[6]。
有人以成功說服首相而留任,對比未能說服首相而請辭。多名匿名保守黨議員批評擴大不忠大臣的職權,同時逼使忠心的請辭[16]。
柯斐德惹爭議
柯斐德獲任命為保守黨副主席(女性)後,英國懷孕諮詢服務中心表示「極度遺憾」,批評她曾經投票反對墮胎[18][19]。中心特別指出戴安娜·約翰遜在2017年3月動議的十分鐘規則法案《生殖健康(人工流產權利)法案》提議結束起訴未經准許下流產的女性,柯斐德卻表態反對[20]。藝人吉蓮·安德森和女性平權黨黨魁蘇菲·沃克都不滿考菲爾德獲任命此職[21],其中沃克指出「支持限制墮胎權利的人永遠不能有效為女性倡議」[22]。
參見
備註
- 非大臣職位
- 根據大臣薪級表而定:
參考文獻
- Dan Bloom. . Daily Mirror. 2017-12-31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Catherine Neilan. . City A.M. 2018-01-01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8).
- Tim Shipman; Caroline Wheeler. . Sunday Times. 2018-01-07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 Gordon Rayner. . Daily Telegraph. 2018-01-09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Mikey Smith. . Daily Mirror.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Jack Maidment; Kate McCann. . Daily Telegraph.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4).
- . The Guardian. 2018-01-09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Gary Gibbon. . Channel 4 News.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18-01-09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 Emilio Casalicchio. . PoliticsHome. 2018-01-09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 Joshua Taylor. . Daily Mirror.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George Parker. . Financial Times.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Melissa Benn. . The Guardian. 2018-01-09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Stephen Bush. . New Statesman.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Tom Powell. .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6).
- Faisal Islam. . Sky News. 2018-01-09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Paul Waugh. . Huffington Post UK. 2018-01-09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Lizzy Buchan. . The Independent.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6).
- Emilio Casalicchio. . PoliticsHome.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6).
- . BBC News.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Belfast Telegraph.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Alexandra Richards; Chloe Chaplain. .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6).
- Joe Murphy. .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9).
- David Singleton. . TotalPolitics. 2018-01-08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 Jen Mills. . Metro.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 Ministry of Housing,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Sophie Barnes. . Inside Housing.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 David Paine; Robert Cusack. . Local Government Chronicle.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6).
- Paul Waugh. . Huffington Post.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30).
- Harry Cockburn. . The Independent. 2018-01-08 [202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