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革命
1830年革命是指1830年代初期歐洲革命力量與貴族間的對抗。實際發生時間為1830年-1832年。該活動源自1830年7月26日,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頒布一連串壓制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法律。此擴充貴族勢力並限制公民權利的法案,導致街頭罷工與武力革命。響應者則有波蘭、比利時、義大利、德意志、希臘等地區。此革命活動成功者有法國、比利時與希臘。其中,法國廢除了君主專制,成功成立一個君主立憲制的政府,比利時與希臘獨立。不過波蘭、德意志和義大利則均被俄羅斯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的君主專制政府鎮壓。其中,波蘭更被俄國沙皇政權併吞。
法國革命
比利時革命
德意志邦聯革命
經過
由於法國七月革命的成功,激發起各國的自由主義及民族主義運動,當七月革命的消息傳至德意志後,激進的學生和新聞從業員變得十分積極。這班主要來自知識分子階層的革命者向德意志的保守政府挑戰,要求立憲,甚至統一。但面對當日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主導的奧地利政府及各邦國的強大保守勢力,這些為數甚少革命分子是缺乏堅實的政治力量去挑戰保守勢力爭取立憲的;至於統一,德意志邦聯中兩個最強大的邦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皆對德意志的統一運動不感興趣,因此革命的目標其實甚難達成。
在1834年,梅特涅說服德意志各邦遵守他在1819年提出,在德意志邦聯議會中通過的卡爾司巴德敕令,主張對大學學術自由及出版言論自由加強控制,各德意志邦國的革命便逐漸被平息,只有少數邦國如薩克森、巴伐利亞等的自由主義者取得輕微成就。
義大利諸邦革命
背景
同樣地,義大利的革命運動都是由法國七月革命所鼓動的,義大利革命運動的領袖大多為在社會上佔少數的知識分子,比如馬志尼發起的青年義大利運動。他透過出版文章向知識分子宣傳革命,可是這班知識分子忽視了佔人口絕大多數義大利人都是不識字的農民,而且他們的傳統觀念是關心自己的生活,服從於天主教會的領導,他們對統一的義大利根本就沒有概念,故此這些文宣戰收效其實很有限,革命的力量是欠缺廣大民眾支持的。而且這些統一力量甚為分散,當日支持統一的民族主義者分別支持三個不同的領導力量,即皮德蒙君主查理艾伯特代表的君主立憲派、馬志尼的共和主義者及支持教皇庇護九世的教權分子。他們除了對統一領導的構想並不一致,對統一的架構也大有分岐。地方主義的意識主導著他們,比如立憲派僅欲統一北義大利,教權分子僅欲組織鬆散邦聯,只有共和派支持統一整個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