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教
斋教,又称吃菜教、持斋宗,是日本对台湾民间信仰中龙华教、先天教、金幢教三教的统称,将其视为一个宗教中的三个流派。此三教源于明代中叶的秘密宗教罗教,逐渐发展成各个不同派别。清代陆续传入台湾,彼此教义大同小异,但有独立的组织,互不统属。台湾日治时期因余清芳藉斋教众势力发动西来庵事件,后遭日本政府监管。二次大战后,斋教已有显著「空门化」的倾向,渐渐消融于佛教信仰之中[1][2]。
起源
中国秘密宗教与罗教
明代成化、正德之际,有北直隶军户罗思孚开始宣扬罗教。[3][4]罗氏是山东莱州即墨人,早年皈依佛教,通过多年自身修行参悟,结合佛教禅宗、净土宗等教义开办罗教思想,替普遍不识字的民众开辟一种不必入寺修行、且能过俗世生活的修道方法,在民间中下阶层大受欢迎,广为流传。[5]罗教结社在明代发展甚迅,清代到达兴盛,影响力更是遍布大江南北,由以闽浙、两江地区为甚,然则却没有统一的结社组织,故各地教义与仪式方式皆有些许出入。[4]又因为罗教的传播,接连影响到其他民间宗教,教众分别佛教、儒教、道教教义吸收有所差异,遂又各成派系,每个派系各自有其体系与经典。[6][2]
斋教与佛教
日治时期,1919年(大正八年)台湾总督府推行「旧惯调查」[7],由于龙华派、金幢派与先天道教众皆有持斋茹素的特征,当局将三派统称为「斋教」,后才有斋教之名传开。[8]当时总督府视斋教三派为佛教旁支。因而斋教亦有「在家佛教」别称,但实际上斋教思想掺杂「儒释道」,兼容民间信仰,不论教义或根源等,都和传统正信佛教信仰截然有别。[2][8]
一般斋教教徒在家修行,主持教仪,茹素,不剃发出家,不穿僧衣[8],民众习称其神职人员男性为菜公、女性为菜姑[2],举行法会仪式或聚会的建筑物称作「斋堂」[9],而不称「寺」或「岩」,堂号多作横书,而不若庙宇的圣旨牌以直式书写[2],亦是其歧异之处。
1915年(大正四年),余清芳在台南西来庵以斋教为号召,鸠众两千人武装抗日,此即西来庵事件。台湾总督府继而对台湾民间信仰展开全面普查,始知当时斋教发展远较佛教蓬勃,继而打压斋教,斋教教众被纳入日本佛教宗派,如曹洞宗或临济宗,此一转变对台湾宗教信仰发展影响极巨。[7][8]
三大教派
斋教主要分为龙华、金幢、先天三派,原本三派是独立传入台湾,彼此无显著关系,可视为三支独立的宗教,因此现代学者在做宗教分类时,也倾向分开探讨。
发展沿革
日治时期
初期(1895年至1914年)
日治初期,台湾总督府对传统宗教先采取宽松的态度,是故斋教组织、传教方式仍延续清朝旧惯,维持隐密的性质。不过因应日本佛教积极传入,台湾斋教人士对此有所反思,自行提出「宗教改革」,其中代表人物为先天道的黄玉阶。黄氏在1908年-1910年(明治41年至43年)间拟定「本岛人宗教会规则草案」,草案中彰显联合斋教及其他民间宗教的企图,影响甚广。1912年(大正元年),以台南为中心的斋派三教合组「爱国佛教会台南斋心社宗教联合会」,简称「斋心社」,并约定每年举办聚会,此为斋教三派首次为宗教联合付诸的行动。[7]
中期(1915年至1937年)
1915年(大正四年),余清芳、罗俊、江定等人以斋教信仰鸠众,发动武力抗日,后遭日军弭平,此即「西来庵事件」。[12]西来庵事件不仅是台湾总督府对待民间宗教态度的分界,也是台湾斋教信仰由盛转衰的关键。[7]
1920年(大正九年),台湾斋教组织为求自保,成立「台湾佛教龙华会」,强调斋教三派皆根源于佛教,且愿意纳入日本佛教信仰体系,革除旧习,创建所谓「纯粹宗风」。台湾佛教龙华会在嘉义创建「天龙堂」总部,迅速于各地成立二十二个支部,邀请日本僧侣担任顾问,不少斋堂自请纳入日本佛教曹洞宗、临济宗管理,自此之后,斋教逐渐转向「空门化」,其中以龙华派最为显著。[7][13]
末期(1937年至1945年)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对台政策渐趋高压。[14]1936年(昭和十年)总督府推动「寺庙整理运动」,不少斋堂不是被整肃、便是被并入佛教[2],尔后的「皇民化运动」,更强迫台湾百姓放弃传统信仰、改信神道教,参拜神社[14],斋教再度受到打击。
教派列表
下列列表参考张昆振着《台湾的老斋堂》一书所制,故列表中教派之内容,皆是以台湾地区的习惯为准[2]:
三大教派列表
派别 | 龙华派 | 金幢教 | 先天道 |
---|---|---|---|
别名 | 罗教、老官斋、无为教 | 金童教、金堂教 | 先天教、青莲教 |
始祖 | 罗思孚(罗因、罗清、罗思孚、罗普仁、罗梦鸿...) | 王佐塘(太虚老爷) | 黄德辉(九祖) |
创建年代 | 明.正德年间 | 明.万历年间 | 清.康熙年间 |
支派 |
|
|
|
开台始祖 |
|
李昌晋主彰化县以北 黄昌成主嘉义县以南 二人同为李道生门生,属万全堂派。[11] | |
传入台湾年代 | 乾隆年间 |
|
咸丰年间 |
主要神祇 | 观音佛祖、三官大帝、弥勒古佛 三公祖师(罗因、殷继南、姚文宇) |
无生老母、三官大帝、弥勒古佛、妈祖 开宗祖师(王佐塘、董应亮,翁公派又奉翁永峰) |
观音古佛、瑶池金母[11]、佛教禅宗 |
代表经典 | 《罗祖五部六册》[17]、《龙华科仪》、《汤公堂规》 | 《慈悲悬华宝忏》、《茶忏》 | 《礼本》、《愿忏》、《功过格》、 《玉皇心印经》、《破邪宗旨》、《八字觉源》 |
教派特色 | |||
教阶[7] | 分为九级,由高至低依序: 空空、太空、清虚、四句、大引、小引、三乘、大乘、小乘 |
分为三级,由高至低依序: 天恩、证恩、引恩 |
分为三级,由高至低依序: 首领师、护法、众生 |
斋堂命名 | 斋堂名称从母堂中,抽出一个字做为子堂命名依据。 |
|
无特别规范 |
代表斋堂 |
|
|
|
斋堂特色 |
|
|
|
名人 |
三大派仪式列表
派别 | 龙华派 | 金幢教 | 先天道 |
---|---|---|---|
日常仪式 | 每日早晚课 | 每日敬茶 | 每月朔望日、逢三日、逢九日 |
皈依仪式 | 引进师→ 过功场法会(七日)→ 领「普」字法号 |
三官厅内举办,可与佛诞法会一并举行 | 早斋→全斋→领道(需引荐人) 考核时期长 |
消灾法会 | 三至五日 | ||
神佛诞法会 |
|
|
|
普渡法会 | 农历七月 | ||
特殊备注 | 特殊仪式
|
特殊供品
|
相关文献
- 王见川着,《台湾的斋教与鸾堂》,南天书局,1996年
- 张昆振着,《台湾的老斋堂》,远足文化,2003年
- 林美容着,《台湾的斋堂与岩仔:佛教的视角》,台湾书局,2012年
- 徐寿编,《台湾全台寺庙斋堂名迹宝鉴》
- 李添春编纂,《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56年。
- 王见川、李世伟,《台湾的民间宗教与信仰》,台北:博扬文化,2000年。
- 江灿腾、王见川主编,《台湾斋教的历史观察与展望》,新文丰,1994年。
- 王见川,〈日治时期「斋教」联合组织:台湾佛教龙华会〉
参考数据
- 林满红、赵祐志《泰宇版普通高级中学社会领域历史.第一册》.普审字第108079号.ISBN 978-986-5692-32-2
- 张, 昆振. . 台北县: 远足. 2005. ISBN 986763005X (中文(台湾)).
- 欧大年(Daniel Overmyer). . 马睿(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ISBN 7511710999.
- 中村元等. . 余万居(译). 台北市: 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674–677. ISBN 9576650402 (中文(台湾)).
- 陈玉女. . 《成大历史学报》. 2011, (40): 93-127 [2018-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 酒井忠夫. .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7214063190 (中文(简体)).
- 颜, 尚文; 潘, 是辉; 王, 俊昌. (PDF). 嘉义县: 嘉义县政府. 2009: 586–603 [2018-08-21]. ISBN 978986020809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28) (中文(台湾)).
- 王见川.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0-29 [201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0) (中文(台湾)).
- 王见川.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0-29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1) (中文(台湾)).
- 王见川.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0-29 [201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1) (中文(台湾)).
- 王见川.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0-29 [201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0) (中文(台湾)).
- 吴密察.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4) (中文(台湾)).
- 王见川.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0-29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4) (中文(台湾)).
- 蔡锦堂.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4) (中文(台湾)).
- 陈兵. .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31).
- 林美容. . 台湾文献. 2023, 74 (1): 181–229.
- 蒋竹山. .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中文(台湾)).
- 史, 明. . 台北市: 前卫. 2016. ISBN 9789578017887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