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鸢

黑翅鸢学名:),又名黑肩鸢(不是指分布于澳大利亚、学名为Elanus axillari的物种黑肩鸢 )[3]鹰科鸢亚科黑翅鸢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于东洋界非洲的田野和半沙漠,另外在新几内亚欧洲伊比利半岛尼罗河流域和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沿海地区也有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2]。黑翅鸢旧时与黑肩鸢白尾鸢纹翅鸢合并为一超种,并以一个指名亚种的形式存在。[3]

黑翅鸢
指名亚种,摄于纳米比亚埃托沙国家公园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黑翅鸢属 Elanus
种:
黑翅鸢 E. caeruleus
二名法
Elanus caeruleus
Desfontaines, 1789)[2]
Subspecies
  • E. c. caeruleus
  • E. c. hypoleucus Gould, 1859
  • E. c. vociferus (Latham, 1790)
异名
  • Falco cæruleus Desf., 1789
  • Falco vociferus Latham, 1790
  • Falco melanopterus Daudin, 1800
  • Elanus cæsius Sav., 1809
  • Elanus melanopterus Leach, 1817
Elanus caeruleus

虽然在金门一直都有黑翅鸢族群,但台湾一直到2001年在云林滨海记录到繁殖成功后,都没有长住的群体。[4]目前黑翅鸢族群在台湾有拓展的趋势,至今部分平原地区都可看到黑翅鸢的踪迹。[5][6]由于黑翅鸢的扩张被认为是自然移动所致,所以不认为是入侵种

该物种在欧洲最早的繁殖记录是在1860年代,牠们生活范围在南欧和西亚可能正在扩大,这被认为是因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别是农业和牧场帮助了黑翅鸢族群的成长。 [7][8][9][10]

黑翅鸢在大多数地区为留鸟。但据称有部分群体会迁移。[11]

亚种与分布

专家对于亚种的认定有分歧,除了新几内亚亚种较明显不同,各地的亚种仍在各自表述。[3]

特征

亚成个体,云南
成鸟,台北

黑翅鸢长约35到38公分,翼展长80到95公分。成年黑翅鸢的身体呈淡灰色,雌雄同型,亚成鸟体红棕色。头部呈白色,下半身亦为白色,栖息时翅尖超出尾部。与一般鹰科鸟类不同,其飞行时翅膀末端不分岔,而是像类一样呈尖状。基宽,因此口部可以张得很大。[3]

行为与生态

黑翅鸢无固定繁殖期,且一年内可饲养一只以上的幼雏,在台湾被记录到筑巢于树如木麻黄乌臼之上。[4]黑翅鸢以为食,也吃小型鸟类蜥蜴蝗虫[14]牠们会栖于开阔地带的突出树枝,并以俯冲的方式抓住猎物,也会像隼类那样盘旋。[11][15][16][17][4]鸣声尖细。

4月~12月是黑翅鸢的繁殖期。黑翅鸢每次繁殖都要重新筑巢,筑巢会选择地某些树种,主要巢材为枯树枝,巢离地高度都在11m以上(n=4)。巢外径为40cm,巢高30cm,巢深10cm(n=1)。黑翅鸢每窝繁殖雏鸟3~4只,离巢时的雏鸟成活率都达到100%(n=4)。繁殖期的黑翅鸢食物主要为鼠类。黑翅鸢的繁殖期长,繁殖力强,雏鸟成活率高,对人类活动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近年来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18]

自2017年起,台湾屏东科技大学鸟类生态研究室开始在农田设立栖架,吸引鸟类栖息,其中猛禽如草鸮凤头苍鹰和黑翅鸢都是常客,由于黑翅鸢以鼠类为主食,若食用吃到灭鼠药的老鼠,很可能会导致死亡,因此目前亦在推广以设立栖架吸引黑翅鸢捕捉害鼠。[19][20]

保护

参考文献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台湾日行性猛禽新成员——黑肩鸢生态介绍,作者为林文隆和谢文钦,出版于2004年6月1日
  4. 曾建伟. (PDF). 自然保育期刊: 74.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1).
  5. . 台湾猛禽研究会. [2021-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中文(台湾)).
  6. 萧木吉. .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 社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 2014-10. ISBN 9789860444537.
  7. Balbontin, J.; Negro, J.J.; Sarasola, N.H.; Ferrero, J.J.; Rivera, D. . Ibis. 2008, 150 (4): 707–716. doi:10.1111/j.1474-919X.2008.00845.x.
  8. Salim, M.A. . Sandgrouse. 2002, 24 (2): 136–137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9. Sehatisabet, M.E.; Musavi, S.B.; Bakhtiari, P.; Moghaddas, D.; Hamidi, N.; Nezami, B.; Khaleghizadeh, A. . Sandgrouse. 2006, 28 (2): 146–155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10. Balbontín, Javier; Negro, Juan José; Sarasola, José Hernán; Ferrero, Juan José; Rivera, Domingo. (PDF). Ibis. 2008-10-01, 150 (4): 707–716 [2021-09-29]. ISSN 1474-919X. doi:10.1111/j.1474-919x.2008.00845.x.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31) (英语).
  11. Ali, S.; Ripley, S.D. 1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12–214. ISBN 978-0-19-562063-4.
  12.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编). .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7.3.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2017 [31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1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4. 王明仁. (PDF). 科博馆讯: 8.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29).
  15. Tarboton, W.R. . The Condor. 1978, 80 (1): 88–91. JSTOR 1367793. doi:10.2307/1367793.
  16. . www.kmnp.gov.tw.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中文(台湾)).
  17. . 台湾猛禽研究会. [2021-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中文(台湾)).
  18. 林清贤, 陈小麟, 周晓平,等. 黑翅鸢在福建分布及其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3(6):5.
  19. . www.facebook.com.
  20. 洪孝宇. . 科学人. 2021-09-01 [2021-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7).
  21. Elanus caeruleus .The IUCN Red List
  22. . 台湾生命大百科. [202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1) (中文(繁体)).
  • 刘小如、丁宗苏、方伟宏、林文宏、蔡牧起、颜重威. .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 2012-12-01. ISBN 9789860339253.
  • 黑翅鸢的图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