鲔属
鲔属(学名:Thunnus)又名属,是金枪鱼族(该族统称为鲔鱼)下5属之一的海洋生物,在英语中该属物种也被统称为真鲔鱼()。本属有8个品种,其中多数品种体积巨大,最大的体长达3.5米,重达600至700公斤,而最小的品种只有3公斤重。本属当中的鲔鱼繁殖能力很强,一条50公斤重雌鱼,每年可产卵500万粒之多。但是因为成长速度慢,鱼群总数量在滥捕中持续下降,从前有捕捉过三、四十岁的大体型鲔鱼,但到目前十多岁的中型鲔鱼也已经很少。
鲔属![]() 化石时期: | |
---|---|
![]() | |
北方蓝鳍金枪鱼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纲 Actinopteri |
目: | 鲭形目 Scombriformes |
科: | 鲭科 Scombridae |
亚科: | 鲭亚科 Scombrinae |
族: | Thunnini |
属: | Thunnus South, 1845 |
种 | |
本属鲔鱼的肉色为红色,这是因为鲔鱼的肌肉中含有了大量的肌红蛋白所致。有些鲔鱼,例如蓝鳍鲔(T. thynnus、T. maccoyii、T. orientalis)可以利用泳肌的代谢,使体内血液的温度高于外界的水温。这项生理功能使鲔鱼能够适应较大的水温范围,从而能够生存在温度较低的深海水域。同时高体温能保证游泳速度快,瞬时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平均速度约每小时60至80公里。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与大西洋中部、属于热带-亚热带大洋性鱼。鲔鱼的游程很远,过去曾经在日本近海发现过从美国加州游过去的鲔鱼。
本属鲔鱼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海产,经济价值高。由于各国政策、活动及渔民们的过度捕捞,已对牠们的种群数量造成威胁,其中蓝鳍鲔的数量已经下跌90%。此外它们的个体单位重量也不断下跌。因此国际间开始管制鲔鱼的捕捞,但成效相当有限。目前圈养鲔鱼还未商转,虽然鱼苗的人工培育首先在日本已经完成,但孵育长大中会吃掉体型过小的同类,很难确保中间育成生存率,而且大型鲔鱼大到可以宰杀需要吃掉体重十多倍的饲料,来源还是沙丁鱼、章鱼等较为昂贵的肉类,加之饲养要6年以上的时间,并在这期间持续提供十度左右的冷却咸水,还需要偌大的水体免得鱼以高速撞击养殖箱,所以目前商业化的鲔鱼还处于养殖技术前沿阶段。[1]
鲔鱼食法
鲔鱼目前仍为常见食用肉类,有多种食法,日本人喜欢把鲔鱼切成生鱼片或制成寿司,欧洲及美国人则会把鲔鱼弄碎制成罐头,可制做三明治等食品。台湾人在过去生鱼片、寿司文化未流行前,鲔鱼为低价鱼,熟食烹煮肉质坚硬,不受欢迎,多做成罐头低价贩卖或出口。 多个国家研究指示,因鲔鱼是生命周期比其他鱼类较长,处于食物链金字塔顶端消费者,不论是鲔鱼鲜肉,直至罐头鲔鱼肉中含有有害人体的重金属成分如:汞(水银)、镉、铅等,以及戴奥辛、多氯联苯及其他环境荷尔蒙等化学污染物。除此之外,鲨鱼、旗鱼也有同样程度的污染。
日本地区称鲔鱼为「MAGURO(日语:)」,另外鲔鱼的鱼腹部分称为「TORO(日语:)」,被认为是鲔鱼最肥美的部份,一般都只是用来切成生鱼片。
鲔鱼营养价值
每100 g(3.5 oz)食物营养值 | |
---|---|
523 kJ(125 kcal) | |
0.1 g | |
1.4 g | |
饱和脂肪 | 0.25 g |
单元不饱和脂肪 | 0.29 g |
多元不饱和脂肪 | 0.19 g |
26.4 g | |
维生素 | |
维生素A equiv. | (10%) 83 μg |
硫胺(维生素B1) | (9%) 0.10 mg |
核黄素(维生素B2) | (4%) 0.05 mg |
烟碱酸(维生素B3) | (95%) 14.2 mg |
(8%) 0.41 mg | |
吡哆醇(维生素B6) | (65%) 0.85 mg |
叶酸(维生素B9) | (2%) 8 μg |
维生素B12 | (54%) 1.3 μg |
维生素C | (2%) 2 mg |
维生素D | (33%) 5.0 μg |
维生素E | (5%) 0.8 mg |
膳食矿物质 | |
钙 | (1%) 5 mg |
铁 | (8%) 1.1 mg |
镁 | (13%) 45 mg |
磷 | (39%) 270 mg |
钾 | (8%) 380 mg |
钠 | (3%) 49 mg |
锌 | (4%) 0.4 mg |
其他成分 | |
水 | 70.4 g |
胆固醇 | 50 mg |
维生素B7 | 1.9 µg |
维生素E以α-生育酚计[3]。别名: 金枪鱼、吞拿鱼 参照美国标准的相对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
金枪鱼等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重要的食物来源。 这些物种中包括大约 40 种生活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以及地中海的物种。
台湾常见的品种
北方蓝鳍金枪鱼(黑鲔鱼)
产量是鲔鱼的渔获量之2%,是鲔鱼类中体型最大的,分布北半球温带海域,属高度洄游鱼种。
一般以黑鲔鱼肚当作生鱼片中的最好美食、背部吃起来就像高级牛肉、下巴多用烤的来吃、鱼头则是拿来煮汤或清蒸。血液含有铁质、鱼肉富含EPA、DHA、核酸与多种维生素,黑鲔鱼身价超过民间的乌鱼子。
长鳍鲔
体背蓝黑、腹部白色、是他最明显的特征,才称之为长鳍鲔。分布于三大洋的热带、温带海域,一般长鳍鲔身体长40至100公分。栖息温度范围在10至28℃,适合水温为10至20℃。
相关活动与影响
台湾
鲔鱼(台罗:tshǹg-á,正字:串仔,客罗:Vi-ng),因台湾屏东县东港镇举办多年的东港黑鲔鱼文化观光季而给该镇带来相当大的旅游观光收益。但就生态的方面看,短短几年,黑鲔鱼从1990年间的每季上万只降到2001年间的6千多条,再降到2002年间的5千多条;2003年虽然捕了8千多条,但平均每尾只重187公斤,比2002年同期减轻了8%。
参考文献
- . [2016-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 文部科学省 「日本食品标准成分表2015年版(七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厚生労働省 「日本人の食事摂取基准(2015年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2016-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8915752031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