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郡
建置沿革
秦漢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以鲁国故地置薛郡,領魯縣、瑕丘、无盐、须昌、张县、滕縣、胡陵、方与、亢父、騶縣、薛縣。辖境约当今大汶河下游及其支流小汶河以南,大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枣庄市和鱼台县以北地区。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立劉交為楚王,薛郡屬楚國。六年(前182年),封張偃為魯王,置魯國[1]。文帝元年(前179年),魯國除為薛郡,還屬楚國。景帝二年(前155年),削楚國薛郡[2]。三年(前154年),置魯國,徙淮陽王劉餘為魯王。自武帝元朔元年至成帝鴻嘉二年,魯國先後分出戚、寧陽、瑕丘、公丘、鬱桹、西昌、蘭祺、容丘、良成、昌慮、平邑、山鄉、建陵、合陽、東安、承鄉、建陽、郚鄉、建鄉、新陽二十個侯國,歸入附近的東海郡、泰山郡、山陽郡、沛郡等郡。綏和元年(前8年),魯國領魯縣、卞縣、汶陽縣、蕃縣、騶縣、薛縣,屬徐州刺史部。[3]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貶魯王劉閔為公。始建國二年(10年),降封魯公劉閔為列侯,改魯國為魯郡。[4]
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封其兄子劉興為魯王,改魯郡為魯國。建武二十八年(52年),徙魯王興為北海王,改魯國為魯郡,命東海王劉彊兼食魯郡。明帝永平元年(58年),東海王劉彊臨終前將東海郡獻於朝廷,僅食魯郡一郡,改為魯(东海)國(东海王封号仍未变)。永元年間削魯國薛縣,不久歸還。東海郡郚鄉併入魯國卞縣。順帝永和元年(140年),魯國仍領魯、卞、汶陽、蕃、騶、薛六縣,轄境略有擴大,屬豫州刺史部。至漢末不改。[5]
魏晉南北朝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降東海王劉羡為崇德侯,改魯國為魯郡。[5]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進封邯鄲王曹溫為魯王[6],改魯郡為魯國。咸寧三年(277年),沛國之公丘縣改屬魯國。[7]西晉後期,蕃、薛二縣改屬彭城國,魯國僅餘五縣。[8]永嘉之亂後,改魯國為魯郡。
十六國時期,魯郡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的領土,移治鄒山,省卞、公丘二縣,改屬兗州。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年),攻克鄒山,收復魯郡,為了區別於僑郡而改為北魯郡。[9]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北魯郡為魯郡。[10]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省兗州,魯郡改屬徐州。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鄒山為北魏所攻陷,後又收復。[11]元嘉三十年(453年),復立兗州,魯郡還屬兗州。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析置陽平縣,後又析置新陽縣。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復置卞縣。此時,魯郡領鄒、汶陽、魯、陽平、新陽、卞六縣。[12]同年十二月,宋失淮北四州,北魏攻陷魯郡。[13]
人口
行政長官(僑)
國主
西漢魯國(前155年—10年)
魯國(前155年—10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魯王 | 共王 | 劉餘 | 前155年—前128年 | 漢景帝子 |
2 | 魯王 | 安王 | 劉光 | 前127年—前88年 | 劉餘子 |
3 | 魯王 | 孝王 | 劉慶忌 | 前87年—前51年 | 劉光子 |
4 | 魯王 | 頃王 | 劉封 | 前50年—前23年 | 劉慶忌子 |
5 | 魯王 | 文王 | 劉睃 | 前22年—前5年 | 劉勁子 |
6 | 魯王→魯公 | 劉閔 | 前4年—9年—10年 | 劉慶忌子 | |
降為列侯 |
東漢魯國(26年—52年)
魯國(26年—52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魯公→魯王 | 哀公→哀王 | 劉仲 | 39年、43年追封 | 漢光武帝兄 | |
1 | 魯王→魯公→魯王 | 劉興 | 26年—37年—43年—52年 | 劉仲子 | |
徙封北海 |
東漢東海國(43年—220年)
東海國(43年—220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東海王 | 恭王 | 劉彊 | 43年—58年 | 漢光武帝長子 |
2 | 東海王 | 靖王 | 劉政 | 59年—102年 | 劉彊子 |
3 | 東海王 | 頃王 | 劉肅 | 103年—125年 | 劉政子 |
4 | 東海王 | 孝王 | 劉臻 | 126年—156年 | 劉肅子 |
5 | 東海王 | 懿王 | 劉祗 | 157年—200年 | 劉臻子 |
6 | 東海王 | 劉羨 | 201年—220年 | 劉祗子 | |
魏受禪,降為崇德侯 |
曹魏魯國(232年—265年)
魯國(232年—265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魯王 | 曹溫 | 232年—265年 | 曹楷子、曹邕嗣子 | |
晉受禪,降封縣公 |
徵引文獻及註釋
- 從《漢書·張耳傳》。《漢書》地理志以為呂元年置。
- 《漢書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 《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漢書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 《後漢書 志第二十 郡國二》
- 據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詔令,所有諸侯王均改以郡為國,然而三國時未有以魯陽為名的郡,孔祥軍據《太平寰宇記》卷21有「晉改為魯郡」一文,認為魏時仍稱魯國。(《三國政區地理研究》第31頁魯國)依據孔說,疑《邯鄲懷王邕傳》「六年,改封魯陽」乃「六年,改封魯王」之誤。
- 《晉書 卷四十 列傳第十》
-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 《宋書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 《宋書 卷三 本紀第三》
- 《魏書 卷四下 世祖紀第四下》
- 《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 《宋書 卷八 本紀第八》
- 《魏書 卷一百六中 地形志二中第六》
-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舊唐書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 《晉書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 《漢書 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 《後漢書 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
- 《後漢書 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 《後漢書 卷四十一 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
- 《後漢書 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 《後漢書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 《後漢書 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
- 《三國志 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
-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 《後漢書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 《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 《三國志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 《晉書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 《周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五》
- 《南齊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三十六》
- 《周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七》
- 《魏書 卷八十八 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 《魏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 《周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八》
- 《魏書 卷九十四 列傳閹官第八十二》
- 《魏書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 《魏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 《隋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六》
- 《隋書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五》
- 《新唐書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 《新唐書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 《宋書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 《宋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一》
- 《南齊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三十七》
- 《南齊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