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
大
大汶河 | |
---|---|
2023年夏 官场村南摄 | |
河口在山东省的位置 | |
流域 | |
水系 | 黄河水系 |
流向 | 西 |
源頭 | 牟汶河源 |
- 位置 | 沂源县大张庄镇沙崖子村 |
- 坐標 | 35.991°N 117.963°E |
第二源头 | 柴汶河源 |
- 位置 | 沂源县大张庄镇牛栏峪村 |
- 坐標 | 35.969°N 117.949°E |
河口 | 大清河口 |
- 位置 | 东平县州城镇马口村 |
- 座標 | 35.929°N 116.265°E |
- 海拔 | 41(135英尺) |
落差 | 362(1,188英尺) |
面積 | 9,069平方(3,502平方英里) |
本貌 | |
長度 | 208(129英里) |
流量 |
|
特徵 | |
支流 | |
历史
早在史前时代,汶河流域即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岱岳区大汶口镇。陶器发达,有类似文字的记号。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诗经·国风·齐风》載驅
地处接近文明发源处,《诗经·国风·齐风》《尚书·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记载了汶河。汶河变迁受黄河变迁影响大。北魏时,汶水在今梁山县小安山南注入济水。北宋时,汶水与济水汇为大清河,处梁山泊北。咸平年间,汶河下游入济水河道淤积,一绕东平城东,夺漆河道北流,一绕城南入大清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人为决口,夺淮河道入海。明永乐九年(1411年)建设会通河,注汶水入运河,分在宁阳县和东平县筑坝。满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借济水入海[1],汶河注入黄河,河口移到鱼山[2]。1938年(民国27年),国民政府在上游花园口处人为使黄河决堤,黄河夺淮入海,使东平湖一度干涸。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民国36年)修补黄河缺口[3],汶河重新注入黄河。
1949年后注重治理汶河。1950年,加固东平县内4座坝。1952年,宁阳县、肥城县和东平县新建丁坝7座,重修1座,整修5座。1958年建成东平湖水库。次年在戴村坝分水入小汶河处筑坝堵塞,大汶河演变成河道。至1985年,下游三县两岸共有石砌岸滩27.7公里,建立丁坝35座,三角坝6座[2]。1997年,济宁市投资550万元,汶上县投资620万元,在一个月内加固堤防14.89(9.25英里)。1998年至1999年,莱芜市在孝义河试验修建3座堤坝。2000年,莱芜市花费约2,160万元修复部分堤岸,标准为50年一遇。2001年7月,泰安市投资2,300万元完成戴村坝整修工作。2003年,在牟汶河上修建西海公园橡皮坝,长330(1,080英尺),高3.5(11英尺),并加固和修复附近上下游堤岸,用资约2,879万元。同年,泰安市斥资2,260万元加高大清河北岸。次年莱芜市又疏浚河道,在鄂庄桥附近建立2座水坝。经过整修后,汶河沿岸堤防达20年一遇水准[4]。2005年起,莱芜市政府计划三年内花费3.7亿元治理牟汶河[5]。2021年,副省长孙继业担任河长[6]。
地理
牟汶河发源在莱芜区境内鲁山西侧;柴汶河发源在沂源县牛栏峪一带[7];柴汶河和牟汶河分别流淌徂徕山脉南北,绕过徂徕山后在大汶口汇合后名为大汶河[8],在东平县境内戴村坝与小清河汇流称大清河,河水季节变化很大[8]。经莱芜区、岱岳区、泰山区、肥城市、宁阳县、汶上县和东平县流入东平湖,再入黄河。全长约208(129英里)。
大汶河的水文特征是夏多冬少。年均径流量1.82立方(0.44立方英里),年均输沙量182万吨。夏季径流量远大于冬季,旱年常常断流。记录最大流量6,930立方每秒(245,000立方英尺每秒)。年均径流量1.9立方(0.46立方英里)。1964年测得最大年径流量6.07立方(1.46立方英里),1968年测得最小年径流量0.5立方(0.12立方英里)[9]。大汶口和戴村坝分隔河流的上、中和下游。堤距最宽处宽1(0.62英里)。
流域内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莱芜市气象数据(1981年至201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7.3 (63.1) |
21.1 (70.0) |
28.5 (83.3) |
32.9 (91.2) |
36.2 (97.2) |
38.7 (101.7) |
39.9 (103.8) |
36.6 (97.9) |
35.7 (96.3) |
33.9 (93.0) |
25.0 (77.0) |
18.5 (65.3) |
39.9 (103.8) |
平均高温 °C(°F) | 3.6 (38.5) |
7.0 (44.6) |
12.9 (55.2) |
20.6 (69.1) |
26.2 (79.2) |
30.3 (86.5) |
30.9 (87.6) |
29.9 (85.8) |
26.3 (79.3) |
20.4 (68.7) |
12.4 (54.3) |
5.5 (41.9) |
18.8 (65.9) |
日均气温 °C(°F) | −1.9 (28.6) |
1.2 (34.2) |
7.0 (44.6) |
14.6 (58.3) |
20.3 (68.5) |
24.7 (76.5) |
26.3 (79.3) |
25.2 (77.4) |
20.7 (69.3) |
14.5 (58.1) |
6.7 (44.1) |
0.1 (32.2) |
13.3 (55.9) |
平均低温 °C(°F) | −6.1 (21.0) |
−3.4 (25.9) |
1.8 (35.2) |
8.8 (47.8) |
14.4 (57.9) |
19.3 (66.7) |
22.3 (72.1) |
21.1 (70.0) |
15.9 (60.6) |
9.5 (49.1) |
2.1 (35.8) |
−4.1 (24.6) |
8.5 (47.2) |
历史最低温 °C(°F) | −19.3 (−2.7) |
−17.0 (1.4) |
−10.3 (13.5) |
−3.8 (25.2) |
2.4 (36.3) |
9.6 (49.3) |
12.7 (54.9) |
12.0 (53.6) |
6.3 (43.3) |
−3.6 (25.5) |
−12.4 (9.7) |
−18.0 (−0.4) |
−19.3 (−2.7) |
平均降水量 mm() | 5.9 (0.23) |
9.3 (0.37) |
16.3 (0.64) |
25.4 (1.00) |
55.4 (2.18) |
97.4 (3.83) |
197.9 (7.79) |
164.7 (6.48) |
65.8 (2.59) |
32.8 (1.29) |
16.8 (0.66) |
7.5 (0.30) |
695.2 (27.36) |
来源:中国气象数据网 |
参考资料
- . 山东省情网. 2007-08-01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2).
- . 中国国家地理.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3).
- 袁仲翔, 王质彬 & 徐福龄 1991,九、民国时期 民国27年(1938年)
- . 山东省情网.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4).
- . 莱芜市情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 . 山东政事. 2021-12-23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4).
- . 山东省情网.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4).
- 李思忠. . 水产出版社. 2015. ISBN 97895785967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031550).
- . 黄河网.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