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谱
种类


美食菜谱根据不同菜系、菜品、特色、功效、口味、场景等分为:家常菜、私房菜、凉菜、热菜、面点等。从横向营养学进行分类,也有食疗菜谱[2],中医药膳,传统美食等区分。
历史
菜谱由于属文本记述,在中国也一如其他著作,多由仕绅执笔。南北朝时期的《食珍录》作者虞悰曾官拜礼部尚书,曾跟皇帝讨论烹饪技巧,书中记述了「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等。
隋人谢讽所着的《食经》是中国古代较有名的食谱,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记载了「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华饭」、「千金碎香饼」、「干炙满天星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等菜肴,名目倾重典雅贵重。
然而,这类著作类似随笔,跟现代食谱重视步骤、仔细份量的记述,并不相同。其中《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煎鱼方法,却渗入了「烹小鲜而论治天下」的哲学思想。而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一本散文集,记述天文、地理,其中1/3篇幅却跟果、蔬、禽、兽、鱼、酒、茗、馔有关。书中引用了隋代《谢讽食经》、唐代《烧尾食单》的菜谱,成为研究当时饮食的重要参考数据。
直到元明年间,中国菜谱变得更贴近民生。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类似于现代的家居百科,提及育儿、冠婚、丧祭之道,在饮食中又分别介绍汉、回、女真各族的烹调特点,收录四百多种食品榚点的制法,并影响了中国后代不少同类著作。中国食谱亦经常侧重饮食的食疗,如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易牙遗意》,以齐桓公时代的名厨易牙之名,从蜜饯、小炒、榚点、汤、调味用法、面食、药膳均有详细介绍。
而在清代,袁枚所着的《随园食单》至今仍奉为经典。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大分类。
现代体裁
现在食谱虽然也有随笔、散文,但大多列有烹调时间、材料、厨具、制作步骤,部分亦会列明卡路里含量、营养成份、详细图片。菜谱编印也受地区文化所影响,比如香港一些菜谱会提供中、英以至菲律宾文内容,以方便家里的外籍女佣阅读;而在美国,一些家庭会将家传的菜谱以精装印刷,作为家庭礼物,其中白宫近年亦有为第一夫人印制菜谱。
参考资料
- Jean Bottéro, Textes culinaires Mésopotamiens, 1995. ISBN 0931464927; commentary at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健康食谱家常菜做法,家常菜、代表菜等-健康食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