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抵极

难抵极英语:,缩写:、),标志着在地理学上由于其地理特征而最难以到达的位置,其通常是指离海岸线最远的点,也意味着最大程度的大陆性或海洋性。难抵极并不表示其在实际物理意义上难以抵达,而只是表示一个地理学上的概念而已,但是大多数的探险家由于其定义而对其产生兴趣。

海岸等距线图[1](包括海岛,但不包括湖泊),红点处表示各大陆大不列颠岛、及伊比利亚半岛等地的难抵极。细等距线相距250(160英里);粗等距线相距1,000(620英里)

难抵极性质

难抵极通常是指离海岸线最远的点,往任何一个方向走,与海岸线最近的距离便会比难抵极与海岸线的最近距离短。这个定义等价于在陆地上(海洋上)找出一个最大的圆心,圆内只有陆地(海洋),没有任何海洋(岛屿)夹杂其中。由于三个点便能决定圆,通常这个圆与海岸线仅会有三个切点,且圆心(难抵极)与此三切点等距。

海洋难抵极

太平洋

海洋难抵极,位于48° 52′ 36″S 123° 23′ 36″W

太平洋难抵极(48°52.6′S 123°23.6′W,又称尼莫点,正式名称为海洋难抵极)为距离陆地最遥远的点,位于南太平洋。距最近的陆地:北方的迪西岛皮特凯恩群岛)、东北方的莫图努伊岛复活节岛西南)、及南方的马厄岛(近南极洲玛丽·伯德地海岸)约2,688(1,670英里)

较知名的名称为「尼莫点(Point Nemo)」,以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的角色尼莫船长命名,而「尼莫」这一词汇在拉丁语意指「无人」。[2]尼莫点在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的短篇小说《克苏鲁的呼唤》中被作者描述为虚构城市拉莱耶的所在地。

此地亦是「航天器墓地」,上百台退役的太空船太空站、及人造卫星在重新进入大气层后沉于此地,以减少坠落在任何人类居住地的风险。[3]由于南太平洋环流阻止了营养物质到达该地区,尼莫点相对于其他地区是死气沉沉的,且距离陆地遥远,从沿海水域获得的营养物亦相对较少。[4]

北冰洋

北冰洋难抵极

北冰洋难抵极(85°48′N 176°9′W)位在北冰洋浮冰上。距离最近的陆地:埃尔斯米尔岛共青团员岛、及亨里埃塔岛1,008(626英里)[5]由于浮冰会持续地移动,北冰洋难抵极并没有架设任何永久性的标志。

1968年英国探险家沃利·赫尔伯特声称其在以狗拉雪橇前往北极点的路上便已经经过北冰洋难抵极,但2013年被科罗拉多研究员特德·斯坎姆博斯(Ted Scambos)利用卫星定位证实赫尔伯特去到的难抵极是错误的,而是距离赫尔伯特插旗处约133英里(214远的地方。[6]

大陆难抵极

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难抵极
亚洲海岸等距线图,每条线相距200(120英里),中间的三个红点表示三个欧亚大陆难抵极,自北逆时针分别为旧EPIA、EPIA1、EPIA2

欧亚大陆难抵极(EPIA)是所有陆上难抵极距离海洋最遥远的点,其位于中国西北方,接近与哈萨克斯坦的国界。

早期的计算表明欧亚大陆难抵极位于46°16.8′N 86°40.2′E,距离最近的海洋约2,645(1,644英里),位在中国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乌鲁木齐北方约320(200英里)处。[1]

然而,先前的难抵极将鄂毕湾视为陆地的一部份。近来的研究便提出在不同海岸线定义下不同于前者的两个难抵极位置[1]

另,43°40′52″N 87°19′52″E,位于乌鲁木齐市中心西南方的乌鲁木齐县,于1992年被当地地理专家指定为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并在当地竖起纪念碑,现已建成观光区。[7]

北美洲

北美洲难抵极(43.36°N 101.97°W / 43.36; -101.97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North America))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西南方,本尼特郡艾伦北方约11(7英里),距离最近的海洋约1,650(1,030英里)[1]

南美洲

南美洲难抵极(14.05°S 56.85°W / -14.05; -56.85 (Continental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in South America))位于巴西马托格罗索州,靠近阿雷纳波利斯[1]2017年,特纳双胞胎成为第一组到达南美洲难抵极的探险家。[8]

澳洲

澳洲难抵极

澳洲难抵极,位于23.17°S 132.27°E / -23.17; 132.27 (Continental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of Australia)[1]23°2′S 132°10′E[9]。距离最近的海岸线约920(570英里),并位在爱丽斯泉的西北方。最近的聚落为在其东北方的北领地帕潘亚,约30(19英里)。2016年,特纳双胞胎以动力伞飞达后者。[10]

非洲

非洲难抵极(5.65°N 26.17°E / 5.65; 26.17 (Continental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in Africa))距离海岸线1,814(1,127英里)[1],靠近中非上姆博穆省奥博,其亦靠近中非与南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三边交界

南极洲

南极洲难抵极是在南极大陆上距离南冰洋最远的的一个点。由于南极大陆上覆盖着平均厚度约1.9(1.2英里)厚的冰,由冰盖形成的海岸线与移除冰盖后的海岸线并不相同,科学家难以确定「真正」的陆海交界;且近年来南极冰层融化亦使冰海的交界变化频繁,因此南极洲难抵极根据不同的海岸线而有了许多不同的位置。

南极洲难抵极通常是指82°06′S 54°58′E[11]苏联难抵极站的所在地。距离南极点878(546英里)海拔3,718(12,198英尺)。而史考特极地研究中心则认为难抵极的位置应为85°50′S 65°47′E[12]

根据网站「ThePoles.com」,仅考虑南极洲陆地的难抵极位于82°53′14″S 55°4′30″E;考虑南极洲陆地及冰盖的难抵极位于83°50′37″S 65°43′30″E。截至2005年,这些由英国南极调查局所计算出来的难抵极被认为是「最准确的测量结果」。[13]

探险
2007年1月19日,N2i小队到达前苏联的南极洲难抵极站

南极洲难抵极相较于地理南极更遥远且更难以到达。1958年12月14日,为响应国际地球物理年,由叶夫根尼·托尔斯季科夫带领的第三次苏联南极远征队创建了临时难抵极站。1967年,第二支苏联队伍抵达难抵极站。时至今日,该科学考察站依旧伫立在原处,一尊面向莫斯科的半身列宁雕像也在原地竖立着,且皆以历史遗迹的形式保存。在科考站内有一本金黄色的书,提供到访的探险家签名留念。不过科考站已经被长年的积雪所覆盖,因此目前无法进到科考站内签到。[14][15]

2005年11月10日,由拉蒙·埃尔南多·德·拉瑞门迪等人组成的西班牙横越南极考察队从新拉扎列夫站站出发,以不依赖任何机械的方式,于同年12月11日成为首支抵达「仅考虑南极洲陆地的难抵极(82°53′14″S 55°04′30″E)」的探险队;12月14日亦成为第一支抵达「考虑南极洲陆地及冰盖的难抵极(83°50′37″S 65°43′30″E)」的队伍,这两个难抵极是由英国南极调查局于该年所计算出的。接着他们便以相同的方式分别到达沃斯托克站进度站,完成约63天、4,500(2,800英里)的探险。这次的探险也以311(193英里)打破了原艾伦·休伯特1997年以271(168英里)所创下在南极大陆单日旅行距离的纪录。[13][16][17][18]

亨利·库克森保罗·兰德里等人所组成的N2i小队成为第一个在没有直接机械辅助的情况下,通过传统人力拖拉雪上风筝的方式到达难抵极站的探险队。2006年12月3日从新拉扎列夫站出发,并在2007年1月19日到达已遭废弃的难抵极站,并重新发现被人们遗忘的列宁雕像。随后这些探险家们被飞机接离难抵极,依序抵达沃斯托克站、进度站、青年站,最后再搭乘俄罗斯研究船费奥多罗夫院士号回到开普敦[19][20][21]

塞巴斯提安·科普兰及艾瑞克·麦克尼尔-兰德里于2011年11月5日自新拉扎列夫站出发,于同年12月27日抵达难抵极站,接着在隔年1月23日抵达地理南极,成为首支在单次探险中,以非机械动力抵达难抵极与地理南极的队伍,总里程数约3,854(2,395英里)[22]

由于科技的进步及南极洲海岸线定义的争议性,所计算出真正的难抵极位置也许会有所不同。然而,为了探险上的方便起见,以难抵极站为南极洲难抵极是较好的方案。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便认证N2i小队为首支不仰赖机械而抵达难抵极的队伍。[23]

大不列颠岛

大不列颠岛难抵极(52.65°N 1.56°W / 52.65; -1.56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of Britain))位于英格兰西米德兰华威郡北华威自治市。距海约108(67英里),海拔约100(330英尺)[1]

马达加斯加岛

马达加斯加岛难抵极(18.33°S 46.67°E / -18.33; 46.67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of Madagascar))位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省邦古拉法区。距海约260(160英里),海拔约1,220(4,000英尺)[1]

格陵兰岛

格陵兰岛难抵极(76.50°N 41.00°W / 76.50; -41.00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of Greenland))位于格陵兰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距海约469(291英里),海拔约2,520(8,270英尺)[1]

台湾岛

台湾岛难抵极(23°30′38.65″N 120°49′0.99″E)位于嘉义县阿里山乡中正村。距海约67.4(41.9英里),海拔约2,406(7,894英尺)[24]

本州岛

本州岛难抵极(36°10′36″N 138°34′49″E)位于日本长野县佐久市,近与群马县的县界,由国土地理院于1996年确认。距海约114.9(71.4英里),海拔约1,200(3,900英尺)[25]

伊比利半岛

伊比利半岛难抵极(39.99°N 4.51°W / 39.99; -4.51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of Iberian Peninsula))位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恰托莱多省奥特罗。距海约362(225英里),海拔约595(1,952英尺)[1]

难抵极列表

陆地/海洋经纬度国家/地区半径(公里)海拔(公尺)
欧亚大陆46.28°N 86.67°E / 46.28; 86.67 (Proposed Continental Pole of Inaccessibility)[A]
44.29°N 82.19°E / 44.29; 82.19 (EPIA1)[B]
45.28°N 88.14°E / 45.28; 88.14 (EPIA2)[C]
中国大陆2,645
2,510±10
2,514±7
510
2,700
710
北美洲43.36°N 101.97°W / 43.36; -101.97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North America) 美国1,639±141,030
南美洲14.05°S 56.85°W / -14.05; -56.85 (Continental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in South America) 巴西1,517±12396
澳洲23.17°S 132.27°E / -23.17; 132.27 (Continental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of Australia)
23°2′S 132°10′E
 928±6
600
585
非洲5.65°N 26.17°E / 5.65; 26.17 (Continental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in Africa) 中非1,814±2640
南极洲82°06′S 54°58′E[D]
82°53′14″S 55°4′30″E[E]
83°50′37″S 65°43′30″E[F]
 南极洲1,300±110

3,718
3,653
3,633
大不列颠岛52.65°N 1.56°W / 52.65; -1.56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of Britain) 英国108±8100
马达加斯加岛18.33°S 46.67°E / -18.33; 46.67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of Madagascar) 马达加斯加260±11,220
格陵兰岛76.50°N 41.00°W / 76.50; -41.00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of Greenland) 格陵兰469±252,520
台湾岛23°30′38.65″N 120°49′0.99″E 台湾672,406
本州岛36°10′36″N 138°34′49″E 日本1151,200
伊比利半岛39.99°N 4.51°W / 39.99; -4.51 (Pole of Inaccessibility of Iberian Peninsula) 西班牙362±4595
太平洋48°52.6′S 123°23.6′W南太平洋2,690±3-3,630
大西洋 24.1851°N 43.3704°W / 24.1851; -43.3704[26] 2,033.8849
印度洋 47.6319°S 99.9677°E / -47.6319; 99.9677[26] 1,940.8913
北冰洋85°48′N 176°9′W北冰洋1,008-2,487
A 旧EPIA
B EPIA1
C EPIA2
D 苏联难抵极站
E 仅考虑陆地的难抵极
F 考虑陆地及冰盖的难抵极
  • 「?」:数据缺乏
难抵极地图
旧EPIA
旧EPIA
EPIA1
EPIA1
EPIA2
EPIA2
北美洲难抵极
北美洲
难抵极
南美洲难抵极
南美洲
难抵极
澳洲难抵极
澳洲
难抵极
非洲难抵极
非洲难抵极
难抵极站(英语:)
难抵极站
南极洲难抵极(陆地)
南极洲难抵极(陆地)
南极洲难抵极(冰盖)
南极洲难抵极(冰盖)
大不列颠岛难抵极
大不列颠岛
难抵极
马达加斯加难抵极
马达加斯加
难抵极
格陵兰岛难抵极
格陵兰岛
难抵极
台湾岛难抵极
台湾岛
难抵极
本州岛难抵极
本州岛
难抵极
伊比利半岛难抵极
伊比利半岛难抵极
北冰洋难抵极
北冰洋
难抵极
难抵极地图

参见

参考数据

  1. Garcia-Castellanos, Daniel; Lombardo, Umberto. . 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 2007-09, 123 (3) [2022-11-07]. ISSN 1470-2541. doi:10.1080/14702540801897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8) (英语).
  2. Lukatela, Hrvoje. . geocuriosa.com. The GlobeCalc Project. 2004-03-26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3).
  3. Stirone, Shannon. . Popular Science. 2016-06-13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6).
  4. Davies, Ella. . bbc.com. 英国广播公司. 2016-10-05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4).
  5. Duhaime-Ross, Arielle. . Scientific American. 2013-10-15, 309 (5) [2022-11-07]. ISSN 0036-8733.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113-16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6. Jennings, Ken. . Condé Nast Traveler. 2017-10-27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9) (英语).
  7. . confluence.org. Confluence. 2006-06-22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2).
  8. . 2017-10-30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0) (英语).
  9. . ga.gov.au. 澳大利亚地球科学局.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31).
  10. . Red Bull. [2017-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11. Danilov, A.I. . wmo.int. 世界气象组织.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3).
  12. Headland, R.K. . spri.cam.ac.uk. 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6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8).
  13. . explorersweb.com. ThePoles.com. 2005-12-15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4).
  14. . [2018-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俄语).
  15. . [2018-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8) (英语).
  16. . Barrabes.com. 2005-12-13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0).
  17. . tierraspolares.es. Tierras Polares.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1).
  18. . 2005-12-24 [2018-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0) (西班牙语).
  19. . 2007-01-20 [202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2) (英国英语).
  20. . 2007-01-13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8) (英语).
  21. . 2007-01-22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9) (英语).
  22. . 2012-02-01 [2018-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英语).
  23. . teamn2i.com.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07-01-19 [2016-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4).
  24. . 2017-01-05 [2018-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9) (中文(台湾)).
  25. . 2009-11-30 [2018-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日语).
  26. Barnes, Richard.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2019, 13 (7): 803–816. S2CID 134622203. doi:10.1080/17538947.2019.1576786.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难抵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