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鎮北門
雄鎮北門,過去稱為哨船頭砲臺,是位於台灣高雄市鼓山區上的砲臺與營門遺址,該砲台位處哨船頭近港北岸,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後則改為高雄市市定古蹟。[1]
雄鎮北門 | |
---|---|
哨船頭礮臺 旗後北岸小砲臺 | |
修復後的哨船頭礮臺營門(雄鎮北門)
| |
位置 |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六號 22.617554°N 120.266425°E |
建成时间 | 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 |
官方名称 | 雄鎮北門 |
類型 | 登錄等級:高雄市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關塞 |
參觀費用 | 免費 |
詳細登錄資料 | |
材料 | 紅磚牆、石塊與三合土 |
開放 | 隨時開放 |
沿革
南明永曆三十五年(1681年),鄭經於哨船頭信號山麓築城門,門洞高一丈二尺(約3公尺84公分),寬二丈二尺(約7公尺24公分),厚四尺(約1公尺68公分)(約1公尺68公分)。最初記載見於澎湖台灣紀略(1685年),其中曾提到「打狗山寇置砲於此」後在《鳳山縣誌》(1720年)曾描述雄鎮北門已有打鼓汛,砲臺一座、煙墩一座及望高樓一座。在《重修鳳山縣誌》(1764年)則提到:「打鼓港汛,砲臺一座、煙墩三座、望高樓一座」。但自1683年開始後約二百年的期間,清廷並未對雄鎮北門砲臺有較積極的治理經營,持續到牡丹社事件之後才有轉變。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軍以琉球漂流難民被殺事件為藉口登陸恆春,即「牡丹社事件」,為扼守打狗港整體安全,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加強海防,乃先後派准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聘英籍教官哈務德(J. W. Harwood)四品總教習,依地形高度督造旗後(威震天南)、哨船頭(雄鎮北門)兩處砲臺,後再規劃籌建大坪頂砲台,三處要塞的土建工程由當時長期駐守鳳山縣的淮軍施工,後而成為共扼打狗港地區中、低射程火砲的戰力要塞。[2][3]不過在光緒三年(1877年)初,福建巡撫丁日昌來台則發現,此處空有砲臺卻無砲可用。因此在光緒廿年(1894年)於哨船頭砲台增置兩門4.5噸重的阿姆斯壯大砲(砲管口徑6吋)。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次年(1895年)八月,因應乙未戰爭,日軍多艘戰艦逼近打狗港海外,守軍與之發生激烈砲戰,日艦放下汽艇欲從砲臺附近之岸邊登陸,但誤觸地雷爆炸。之後日軍突破臺灣守軍防線,導致打狗港三處砲臺遂陷落。日治時期之後,大砲亦被移走,哨船頭砲臺只剩弧形砲座、砲臺城門及牆垣。而營舍則被充為港口信號管制所,砲臺內則作為辦公房舍。[4]
由於經歷多次地震及颱風侵襲,砲臺部分遺構已逐漸產生變化及損壞,1981年因砲臺營門斷裂,由當時的高雄市政府以水泥重製,但因不符合中華民國古蹟維修法,導致古蹟本身從一級古蹟被降為三級古蹟。2018年,經台鐵、航港局、港務公司、軍方等相關權管單位會勘協調,哨船頭砲臺遺址則由高雄市文化局展開修復工程。[5][6]後在經嚴謹考據修復後,則於2022年完工,南、北兵房將規劃展示推廣空間,並因積極投入文化資產保存而獲得青睞榮獲金質獎。[7]
配置
哨船頭砲臺遺址位於現今西子灣中山大學的馬路邊小山丘上,周共八里,目前共保存營門、南北兵房、南北進子藥房遺跡、兩座砲座、營牆等結構,並有大砲兩尊,屬高度最低的近程砲臺,為配合地形高低起伏,四周圍牆以三合土與海邊咾咕石疊成,是一個不規則的橢圓砲臺。 砲台營門則是以紅磚砌成的中國式城門,城門上有五個雉堞,雉堞上有窺孔,可容數人站立。城門門楣上書有「雄鎮北門」。而兵舍則採地下化,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有營房8間與儲藏室。砲臺四周的厚牆以三合土與海邊的石疊成,形狀頗不規則,為配合地形高低起伏,砲座前的牆垣使用版築法,外表上尚可見到痕跡。[8]
參見
参考文献
- 來源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 廖德宗. . 高雄市: 高雄文獻第5卷第3期. 2015.
- 劉璈. . 高雄市: 臺銀文叢21種,臺銀經濟研究室,頁82-83。.
- 雄鎮北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高雄市鼓山戶政事務所
- 黃佳琳. . 自由時報. 2018-08-09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2).
- 黃佳琳. . 自由時報. 2018-08-10 [201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 徐如宜. . 自由時報. 2021-11-01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 . 高雄市: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ISBN 978-986-05-3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