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鸟2号
隼鸟2号(日语:)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小行星探测计划,原隼鸟号的后续计划。这项计划在2014年12月3日乘载H-IIA火箭升空[12][13],主要目的是将隼鸟号探测器送往属于C型小行星的龙宫星(162173 Ryugu),于2018年到达并采集样本后,于2020年返航,将采集到的样本送回地球。2020年12月6日凌晨,样本容器成功分离并降落在澳大利亚南澳洲北部的沙漠,2小时后被找到和回收。隼鸟2号则还有剩余燃料,将继续下一个探测计划,开始飞往小行星1998KY26的旅程,预计十年后能接近目标。
![]() | |
任务类型 | 采样返回 |
---|---|
运营方 | JAXA |
国际卫星标识符 | 2014-076A |
卫星目录序号 | 40319 |
网站 | はやぶさ2 プロジェクト |
任务时长 | 目前已运作9年4个月又9天
|
航天器属性 | |
制造方 | NEC[1] |
发射质量 | 609 公斤 |
干质量 | 490 公斤[2] |
尺寸 | |
功率 | 2.6 千瓦(距太阳 1 AU 时) 1.4 千瓦(距太阳 1.4 AU 时) |
任务开始 | |
发射日期 | 2014年12月3日 4时22分4秒 UTC[3] |
运载火箭 | H-IIA运载火箭 202型 |
发射场 | 种子岛宇宙中心 吉信1号发射复合体[4] |
承包方 | 三菱重工 |
飞掠地球 | |
最接近 | 2015年12月2日 11时08分 UTC |
距离 | 3090 公里[5] |
与小行星162173会合 | |
会合 | 2018年6月27日 9时35分 UTC[6] |
离行 | 2019年11月13日[7] |
样本质量 | 100 毫克 |
飞掠地球(样本舱返回) | |
最接近 | 2020年12月5日 约17时30分 UTC[8] |
距离 | 290 公里[9] |
地球 | |
航天器组件 | 样本舱 |
着陆日期 | 2020年12月5日 17时47分至57分之间 UTC(推测[10]) |
着陆点 | ![]() 伍麦拉火箭试验场[11] |
历史
2012年1月,隼鸟2号之研究团队筹备开发事宜[14]。
2014年9月,历时2年8个月,隼鸟2号制作完成,自JAXA相模原园区移置发射地种子岛。
2014年12月3日,从种子岛宇宙中心大型火箭发射场由H-IIA火箭发射。5日,隼鸟2号顺利与火箭主体分离,后续伸展太阳能面板。
2015年10月,JAXA将隼鸟2号目的地小行星(162173) 1999 JU3,正式命名为「龙宫」。
2015年11月26日,日本时间上午12时46分,在距离地球300万千米处拍摄到地月合影,同年12月3日到达地球近地点,飞航器主体借助引力加速前往目的地小行星162173(即龙宫)[15]。
2018年2月,隼鸟2号成功拍摄到样貌清晰的龙宫。同年6月,隼鸟2号抵达小行星星体上空。
2018年10月3日,隼鸟2号朝小行星龙宫表面投放一台「小行星地表探测车」(MASCOT),希冀于16小时之内,尽量搜集小行星表面数据,并促其即时信息的回传[16]。
2018年10月11日,隼鸟2号原预计10月底登陆小行星龙宫的计划,因行星地表比原先预想更崎岖,为保证降落成功率,预计改延至2019年1月底运行[17]。
2019年2月22日,隼鸟2号成功登陆小行星龙宫[18]。
2019年4月5日,隼鸟2号向小行星龙宫表面发射大金属弹,金属弹丸击中小行星后,小行星地下岩石喷涌而出。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发射金属弹制造陨石坑[19]。
2019年7月11日,隼鸟2号于距陨石坑约20公尺处,二度成功登陆小行星「龙宫」,预计采集地表下之岩石标本,并且于2020年时,携带采集品返回地球[20]。
2019年10月,隼鸟2号启动于龙宫小行星上的最后一项任务(投放小型探测机器人,借此观测龙宫其重力状态)。
2019年11月12日,JAXA称隼鸟2号已对小行星“龙宫”进行了深入探测。13日,开启它的回家之旅,预计2020年年底返回地球,其从“龙宫”采集的样本有望揭示有关太阳系起源的奥秘[21]。
2020年12月5日,隼鸟2号在距地球22万公里的预定轨道和回收舱(密封舱体具直径40公分)成功分离[22]。
2020年12月6日早3时,回收舱降落在澳大利亚南部沙漠地带,由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派遣至澳大利亚的工作组借由澳洲空军之协助对其回收,未来会将回收舱空运回日本用于科研[23]。隼鸟2号探测器目前运作正常,为充分利用机体残存燃料,已变更其飞行轨道,转向小行星1998 KY26方向,预计2031年7月抵达。其将继续执行探测小行星任务[24]。
2020年12月8日上午10时30分,隼鸟2号密封舱运回日本JAXA宇宙科学研究所[25]。
2020年12月18日,JAXA宣布,隼鸟2号从龙宫带回5.4克沙土样本[26]。
简介
隼鸟2号是设计上是与隼鸟号规格几乎相同的「准同型机」,根据目前发布的数据,与隼鸟号的不同点在于:
- 天线将从隼鸟号使用的旧型天线更换成与破晓号相同的平面天线。
- 携带自我构造弹,在小行星表面进行第一次采样后,释放弹头在小行星表面上制造坑洞,之后于坑洞内采集样本。
- 导致隼鸟号一连串故障的反作用轮增加一个备用。
隼鸟2号预计将使用NEC研发的「StarPixel」影像压缩引擎,来加快影像压缩以及传输所需花费的时间。
参考数据
- NEC. . www.nec.com. [201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2).
- .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2) (美国英语).
- . [201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8).
- . NASASpaceFlight.com. 2014-12-03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美国英语).
- . [201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30).
- . JAXA Hayabusa2 project.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日语).
- . 宇宙航空研究开発机构.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8) (日语).
- . twitter.com. 2020-12-05 (JST 2020-12-06 12:02)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 NEC.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日语).
- . twitter.com. 2020-12-05 (JST 2020-12-06 01:39)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 . BBC News. 2020-12-06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英国英语).
- . 读卖新闻. 2014-12-03 [2014-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9) (日语).
- JAXA. . JAXA プレスリリース. 2011-05-25 [2014-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日语).
- . 中央社 CNA. 2020-12-06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7) (中文(台湾)).
- . [2015-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 . 中央社 CNA. 2018-10-03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3) (中文(台湾)).
- . 中央社 CNA. 2018-10-11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4) (中文(台湾)).
- . 日经中文网. 2019-02-22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1).
- 详讯:JAXA宣布“隼鸟2号”实验在全球首获成功共同社/客观日本网 2019-04-08
- . 中央社 CNA. 2019-07-11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中文(台湾)).
- . 新浪科技.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5).
- . 产経新闻. 2020-12-05 [202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日语).
- . NHK. 2020-12-06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日语).
- . 新华网. [2020-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1).
- . 中央社 CNA. 2020-12-08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中文(台湾)).
- .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2020-12-21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中文).
外部链接
- Hayabusa 2 Home Page
- JAXA Hayabusa 2 web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Agency’s Report from ISAS/JAXA
- Japan Eyes Expansive Space Exploration Agend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PACE.com
- TECHNOLOGIES FOR FUTURE ASTEROID EXPLORATION: WHAT WE LEARNED FROM HAYABUSA MIS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evelopment of New Sampling Devices for Solar System Small Body Sample Return Program in the Hayabusa 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