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
陶澍[注 1](1779年—1839年),字子霖,号云汀,自称桃花渔者,印心石屋主人,晚岁自称髯樵。湖南安化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身后追赠太子太保,谥文毅。[1][2]
陶澍 | ||
---|---|---|
![]() 《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之陶澍像 | ||
大清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 | ||
籍贯 | 湖南安化县 | |
族裔 | 汉族 | |
字号 | 字子霖,号云汀 | |
谥号 | 文毅 | |
出生 |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 |
逝世 | 道光十九年(1839年) | |
亲属 | (父)陶必铨,(女)陶静娟 | |
出身 | ||
| ||
著作 | ||
|
生平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陶澍生于安化县边远农村,从小就打柴、放牛、捕鱼,过着贫困的生活。[3]陶澍自幼就以神童着称,聪颖机敏,长于记忆,善于理解,家中藏书丰富,[注 2] 熟读经史子集,并且博览了野史、笔记、方志、族谱、小说等杂书。[3]
嘉庆五年(1800年)乡试中举。[2]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2][1]
嘉庆十年(1805年),陶澍的父亲去世,他守孝回归故里,期间曾主讲湖南澧县澧阳书院。[1]道光元年(1821年),四川总督蒋攸铦奏称陶澍治行为四川第一,擢山西按察使,又调福建按察使,同年十月擢安徽布政使。[2]道光十年(1830年),累官至两江总督至1835年,兼江苏巡抚、两淮盐政。[1]整顿河工、漕务、吏治,将纲盐法改为票盐法,扭转盐务的弊端。[注 3]
一生为官清廉,自题“要半文不值一文,莫道人无知者,一事须了一部,如此心乃安然。”史称“胸怀无城府,待人表里如一”,缴年养廉银1,000两,裁盐政衙门浮费16万余两。曾多次将自己的俸银全部救济了灾民,在鸦片战争前夕(道光十九年)逝世,谥文毅。
政绩
陶澍一生为官四十年,为官清廉,为政勤勉,关心民事,改革弊端,政绩斐然。主要政绩体现于吏治、漕运、盐政、水利、赈灾恤民五大事件上。[3]
作品
- 《陶文毅公全集》(1840)
- 《蜀𬨎日记》
- 《印心石屋诗文集》
- 《秦义》
- 《陶渊明集辑注》
评价
魏源评价陶澍:“骋古今之学,剚繁剧之才”,“为翰林能诗,为御史能言,及备兵川东,摘伏发奸,又为能吏”,“生平所至兴革,务挈大纲,导大窾。”[3]
《清史稿》评价为:“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所拔取多至方面节钺有名。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所着奏议、诗文集、蜀𬨎日记、陶桓公年谱、陶渊明诗辑注并行世。论曰:赵慎畛学有本源,察吏治民,严而能恕,所至政无不举。卢坤治回疆军需,平湖南瑶,驭广东夷商,皆有殊绩。陶澍治水利、漕运、盐政,垂百年之利,为屏为翰,庶无愧”。[2]
小说
- 现代“有井水处有高阳”的台湾作家许晏骈有中篇历史小说《印心石》(内容纯属虚构但描述陶澍所生活的时代背景,颇得其氛围)。
参见
- 晚清四大幕府
脚注
参考资料
- . 杜修岳. 中国澧县网. [2011-07-18] (中文(简体)).
- 赵尔巽.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ISBN 9787101007503 (中文(繁体)).
- . 陶用舒. 海峡通讯. [2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简体)).
官衔 | ||
---|---|---|
前任: 蒋攸铦 |
两江总督 1830 - 1835 |
继任: 林则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