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普斯號事件
陶普斯號事件發生於1954年6月23日,是一宗蘇聯油輪在國際公海上被中華民國海軍攔截並帶回台灣扣押的事件[1][2]。
历史 | |
---|---|
蘇聯 | |
艦名 | Tuapse (俄語: Туапсе) |
所有者 | 黑海航運公司 |
船籍港 | 蘇聯敖德薩 |
建造者 | 丹麥伯邁斯特韋恩公司 |
下水日 | 1953年 |
结局 | 1954年被中華民國海軍俘獲 |
中華民國海軍 | |
艦名 | 會稽號,AOG-306 |
獲取日 | 1954 年 6 月 23 日 |
服役日 | 1955 年 10 月 20 日 |
退役日 | 1965年10月1日 |
技术数据 | |
艦級 | 阿普歇隆級油輪 |
噸位 | 13,200 DWT |
排水量 | 18,000 t(17,716 long ton) |
全長 | 149.14米(489英尺4英寸) |
全寬 | 19.16米(62英尺10英寸) |
吃水 | 8.36米(27.4英尺) |
動力來源 | 6DKR 74/160, 5,530 shp(4,120 kW) |
速度 | 14.5節(16.7英里每小時;26.9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7節(8.1英里每小時;13每小時) |
乘員 | 49 |
武器裝備 | 無 |
背景
1949年6月18日,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自6月26日上午零時起,關閉北起遼河口、南至閩江口的中國領海,所有船舶及航空器均不得進入上述區域,而區域內各港口也停止對外開放。此用意為對中共控制區進行交通阻絕與經濟封鎖。稱「關閉」而不稱「封鎖」是因為封鎖是一種交戰國之間的行為,法理上將會使共匪成為與中華民國政府對等的交戰團體。1950年2月12日,宣布關閉的區域擴展到全部的中國大陸沿海。此措施稱為「關閉政策」。[3][4]
1950年代,在關閉政策之下,中華民國海軍曾拦捕多艘外國船隻。[5]美國中央情報局在中華民國的機構「西方公司」也支持中華民國對於中國大陸沿海航運盤查的行為。[6]
經過
1954年6月23日,蘇聯油輪陶普斯號(俄語:、拉丁語:,中文也譯為「圖阿普斯號」[7],是苏联一座黑海石油输出港口城市圖阿普謝的名字)在運送油料從中東前往上海途中,在巴士海峽附近公海上被中華民國海軍丹陽號驅逐艦攔捕,隨後被帶往並被扣押於高雄,所載的油料被充公。[6][5][8]陶普斯號船體改名「會稽艦」,編入中華民國海軍,成為運油艦。船上的中外籍船員亦遭扣留。
當時美國認為對前往中國大陸的蘇聯油輪下手不是美國可以公開做的事情,而希望中華民國攔截外國油輪。1954年6月22日上午,美國告知中華民國政府,「有蘇聯油輪三艘,最近運油經過香港,似有駛往廈門及上海模樣」,美方希望中華民國政府加以攔截,希望知道蔣介石的態度。蔣介石決定進行攔截,並認為「此乃俄共資匪物資十年來第一次之截獲,亦為對第一次俄寇侵華之報復行動也」,並指示「若油輪有軍艦護航,可以攻擊,若拒捕,可以擊沉。[6]」
1954年6月23日,中華民國海軍的丹陽艦等船隻對陶普斯號在巴士海峽附近進行攔截,並將其帶回台灣扣押。6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發表聲明證實此事。[6]
事件招致蘇聯方面強烈的抗議,由於壓力越來越大,1954年7月起美國方面態度開始轉變。[5]7月9日,美國透過駐中華民國使館要求中華民國儘速放船。但美國情報系統方面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見,例如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長杜勒斯便主張,可以用陶普斯號的船員當人質,以爭取中共釋放被囚禁在中國大陸的美國人。蔣介石在面對美國放船放人的勸告時態度也顯得強硬,不願放船放人。[6]
船員
陶普斯號被扣留的船員成為冷戰的心戰道具。據媒體報導,西方公司希望蘇聯船員能「投奔自由」,中華民國方面配合勸誘陶普斯號的船員「尋求庇護」,允許他們上酒吧,晚上還「供應」女性。[9]最後陶普斯號49名船員中有20人「尋求庇護」,其中有11人「志願居留台灣從事心戰工作」。不願尋求庇護的29人於1955年經過法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安排遣返。1970年,台灣新聞局長魏景蒙與化名维克托·路易斯(Victor Louis)的蘇聯特務维塔利·叶夫根尼耶维奇·路易(Vitaly Yevgenyevich Lui)在維也納見面,之後台灣决定全部释放陶普斯號的船員。[10]「志願居留台灣從事心戰工作」的11人中,最後回國的3名船員於1988年經過中華民國駐新加坡代表處安排回國,並表示:「羈留台灣期間的生活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那就是恐怖。」另有一名船員繼續留在台灣,並表示台灣的生活很好,回國船員所說的話應該是電視台的捏造。[6]
根據美聯社引述塔斯社的報導,1988年3名蘇聯船員回國時,表示他們在台灣受到羈押及刑求,對此中華民國有一不願具名的外交部官員否認3人在台灣受到羈押,並表示中華民國是以難民的身分對待他們。[11]後來美聯社亦報導了中華民國軍方的華視對剩餘一名留在台灣的船员弗谢沃洛德·弗拉基米罗维奇·洛帕丘克( ;拉丁字母: Vsevolod Vladimirovich Lopatyuk)進行訪問。洛帕丘克在節目中否認在台灣受到刑求,並且表示台灣繁榮,人民富裕,他喜歡這個地方,總統已經批准他成為中華民國居民的申請,他很快就要開始在一個語言中心教俄語。然而美聯社在上述兩篇報導中都指出,四人在台灣住的地方是一個位於宜蘭、有警衛看守的宅院。[12]
「尋求庇護」的20人中,有些人前往美國,前往美國的人之中又有些人回到了蘇聯。有些「志願居留台灣從事心戰工作」的人在1958年前往巴西,再轉回蘇聯。根據媒體的報導,這些「尋求庇護」後從美國、巴西轉回蘇聯的船員回國後,多人被逮捕,多年後才被釋放。[13]
法律
中華民國在此事件中欠缺扣押船隻的國際法依據,這也是中華民國後來所需面對的壓力的來源之一。[6]
中華民國海軍曾對多個國家的船隻進行攔截的行為,其中包括英國、波蘭等。英國船隻Nigelock號,於1953年8月16日才在被中華民國海軍押往澎湖的途中,被英國巡航艦Saint Brides Bay號解救;8月24號又在從上海到廈門的途中,被中華民國的黃浦艦攔停。香港報紙直稱中華民國海軍黃浦艦攔停英國船隻Nigelock號時,英國軍艦Cockade號趕往援助是解救Nigelock號免受海盜行為。[6][14]蘇聯在聯合國中提案指中華民國對蘇聯、英國、波蘭等國的船隻進行海盜行為,並且違反公海自由航行原則。[6]波蘭在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中將中華民國海軍的行為斥為海盜行為。蘇聯試圖藉制定國際海洋法的機會,將中華民國海軍的此類攔截事件定義為海盜行為,然而沒有成功。到現在,聯合國《公海公約》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都將海盜行為的定義限於「由私船所發動者」。[6]像中華民國海軍這樣以國家武力違法扣船、扣人、取得物資的行為不構成海盜行為。[6]
大眾文化
中國軍艦史月刊稱,陶普斯號是由中東載運原油航向天津時,被中華民國在台灣海峽「捕獲」,但當時其他國家的報紙引用中華民國政府的聲明,則是陶普斯號是要駛往「共匪」的港口上海。[8]另外,陶普斯號被攔截的地點是巴士海峽附近的公海,並非台灣海峽,也不在關閉政策宣告關閉的領海中。[6]
陶普斯號事件在蘇聯翻拍成1958年電影《非常事件》 ,電影分為第一部與第二部兩部分。被攔截的油輪在片中的船名為Poltava號。[15]
參見
参考文献
- . [2022-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 . [202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1).
- "中華民國「關閉大陸沿海」時期的干涉外輪行動" by 林宏一
- 林宏一. (PDF). (PDF) (碩士论文). 2009年6月 [2016-05-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Russian-Taiwanese Relations: Current Stat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by P. M. Ivanov
- 林宏一. (PDF). (PDF) (碩士论文). 2009年6月 [2013-04-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 [2016-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4).
- Beatrice Daily Sun 1954年6月25日
- . Chinanews.com. [2016-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台湾与苏联的秘密接触" by 余科杰. 《百年潮》2000年第02期.
- . Apnewsarchive.com. [2016-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Apnewsarchive.com. [2016-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Турченко Сергей. . Trud.ru. 2015-09-18 [2016-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5).
- ZEIT ONLINE GmbH, Hamburg, Germany. . Zeit.de. 1953-09-03 [2016-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 .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