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将首

官将首,是一种发源于台湾新北市新庄地藏庵的本土民俗阵头[1][2],由人扮演地藏王菩萨护法增损将军,在迎神活动中负责保护主神、押煞之职能。此阵头,由新庄艺师黄秋水创立,经过周庄伯改进脸谱及仪式,三重艺师高景清改进身段、步法,而成为今日常见的阵头。

官将首 服装与照片

官将首之主角增损二将军佛门护法,步伐阳刚,口中獠牙,两鬓,常因一般媒体报导、民众、学界、公家单位的习焉不察,而被误认成什家将八家将[3]

一组官将首在遶境中拜庙

沿革

台湾,祭典时还愿的信徒自称「香灯脚」(随着神灵绕境的信徒)[4]、或化妆成各式差役,称「将脚」,随着神轿走路,保卫主神及为神明服务[5]

台湾新北市新庄地区会于每年农历四月三十日、五月一日举行新庄大拜拜—「新庄地藏庵文武大众老爷绕境」,并约于日治大正元年(1912年)左右开始组织阵头,由两人分别扮演大众爷之红面、绿面先锋官,俗称为官将头,因为其是诸官将之首,又称官将首[1])。请令领队出军,其余人扮演士兵(将脚)护持主神神轿,以达热闹、镇煞之功能。[1][6]此时阵头称为「八将脚」或「香脚」,由信徒自发还愿扮演,故无固定组织,也缺乏相关仪式[7]日后创始官将首的黄秋水则于大正十四年(1925年)开始担任绿脸的关将头。[1]

民国34年(1945年)时黄秋水担任地藏庵北管子弟团「俊贤堂」的负责人,并与籍贯湖南的70军政战主任周庄伯少将讨论官将阵法,将先锋官身分提升为地藏王菩萨的护法「增损将军」(增福鬼王及损禄鬼王)[6],并提供增损将军的脸谱、符箓、阵势、象征点将阅兵的「喊班」仪式等信息给黄秋水及其子黄观铭,周庄伯将军还赠予黄家父子两面锦旗,一写「增」字,一写「损」字。父子经过数年练习舍弃八家将之阵法,于民国38年(1949年)成立官将首团体,由黄秋水扮演损将军,黄观铭扮演增将军。[1][7]

最初阵头是由黄秋水与其子黄观铭分别扮演损、增二将军,但一年后,民国39年(1950年)因双人难以变化阵势,在请示地藏王菩萨神谕之后,又加入一位增将军,由黄秋水的另一位儿子扮演。[1][7]民国82年(1993年)下庄路线官将首团又加入虎爷(象征虎头铡)与白鹤童子(引路童子),形成五人的官将首团,不过传统仪式如「喊班」仍是由三位将军参与。[7]甚至有加入谢范将军、班杯、钉板让阵容达到七人以上者,新庄中港厝官将首团也有出现过九将编制的情形[8]

民国73年(1984年)起,三重台疆城隍庙高景清因还愿而担任新庄下庄路线(中港厝头前庄)的关将头。由于高景清具有传统戏剧底子,且为道教、法教兼修的法师,他将乱弹的表演方式、道教科仪等应用于官将首的仪式、步伐、姿势与身段架势(俗称「观目」)[1]。他也是首位卸任后于其他地区教授官将首的人,将此技艺传至北部各地。并且过往(民国68年以前)官将首脸谱以「新庄地藏庵新庄街官将首团」的创始单色系脸谱彩绘风格及技法,高景清商请三重市寺庙彩绘师傅许连成以及精通京剧脸谱彩绘师「毛结师」来彩绘官将首脸谱,融合了原本创始单色系脸谱,形成更具威严的官将首脸谱,成为官将首的重要脸谱谱样[8]

民国84年(1995年)由于三重冠友官将首团于台北县「中元普度祭-宗教艺街节」表演造成官将首之热潮,间接使官将首团体大量成立。[7]

增损将军来历

增损二将军在和神明相关的经典来历内不可考,在起源的新庄地藏庵存有短篇文献记载,传说为危害人间的妖魔,被地藏王菩萨慑服后,成为护法[9][10]

脸谱、服装、禁忌

官将首之脸谱底色主要有青(三叉)、红(火签)、蓝(虎牌)三种,额头、鼻子、下巴会涂上金色,人称「三点金」。手中持着虎牌、三叉戟、手铐、火签等古代刑具、兵器,身上挂有象征平安的咸光饼,出阵之前三天必须斋戒、不近女色。新庄地藏庵文武大众爷绕境中,仍保特传统的请神开光与独有「喊班」仪式,所谓的「喊班」即是出军前三进三出的点将阅兵仪式,并在请神后会在头盔上插线香,表示已开光,在绕境期间会持续由法师续香[1][11]

相关作品

2015年台湾小说作家宴平乐著作小说《官将赏善罚恶》

2019年台湾独立游戏团队padendon制作PC游戏《Pa Gui打鬼》[12]

派系

  • 新庄派:「老派」、「大庙派」,根据地为新庄地藏庵,步法较为柔和,是官将首创始之庙。代表艺师为黄秋水。
  • 石牌派:俗称「志成派」,由新庄大众庙的艺师「志成」传入石牌,流传于士林北投一带。由于动作激烈,被年轻人称为「激动派」。代表艺师为「志成」。
  • 艋舺派:艋舺派俗称「台疆衍派」,由「三重台疆城隍庙」高景清先生(阿清师)发迹,将此将艺传入艋舺 由艺师林新发先生(憨师)发扬,1984年并将此技艺发扬推展在艋舺清水祖师庙附设的音乐轩社「艋舺莲英社」,成立「艋舺祖师庙口莲英社八将团暨官将首」之后又成立「艋舺武英殿」随之将莲英社附属在武英殿编制内。在当时的脸谱,都是由磨角师与许连成两位大师画脸创新而成。

文本注释

    参考文献

    1. 李宗益,《将.源–论官将首》,永丰事业有限公司
    2. 林茂贤,《大甲妈祖进香团阵头之研究》
    3. . [2020-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4. . 三立新闻网. 2018-04-08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6).
    5. 黄彦升. . NOWnews今日新闻. 2018-12-04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6. 陈奂宇. . 《壹周刊》. 2018-07-15 [2020-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0) (中文(台湾)).
    7. 陈琬珊. . (PDF) (硕士论文). 国立屏东教育大学体育系: 59-70. 2012 [2020-0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20) (中文(台湾)).
    8. 吕, 江铭. . 台湾: 石渠. 2010: 69. ISBN 9789868187030.
    9. 蒋家恺. . 中央研究院数字文化中心. 开放博物馆.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10. 颜克潭. . 国家文化数据库. 文化部.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0).
    11. . [201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3).
    12. 柯翎肇. . 风传媒. 2019-10-04 [202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