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灿

阿灿英语:[3][4],早期又时被写为亚灿[注 1],是1979年香港电视剧《网中人》内的一个来自中国内地[注 2]新移民角色,全名程灿,由廖伟雄饰演。阿灿是剧中戏份不少的配角,其故事线讲述在中国内地成长的他,偷渡到香港与家人团聚,着墨于他对香港生活的不适应以及过度的憧憬,以展现该类新移民的负面特质为主。

程灿
首次登场网中人
饰演廖伟雄
暱称阿灿
性别
国籍 中国
 英属香港
配偶张美宝(江可爱[1]
亲属父:程照(黄新[2]
母:吴秀英(邓碧云[2]
兄:程纬(周润发[2]
妹:程芬(伦志文[2]

因这角色深入民心,「阿灿」不仅成为廖伟雄的䁥称,及衍生出相关电影系列,更成为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本地人对该类新移民的贬称。关于香港人身份认同、本地人与新移民关系、香港影视作品中的内地人形象等学术研究中,这角色亦成为分析对象。[3]

背景与角色设置

1970年代,香港本土运动逐渐强烈。无线电视于1979年10月首播的电视剧《网中人》,在构建「香港人」此一身份认同方面,被视为该时期影视媒体上的代表作之一。作为该剧主线的香港家庭程家,次子程灿(廖伟雄饰)䁥称阿灿,他在中国内地长大,偷渡到香港与家人团聚,因背景与文化差异而屡起波澜,这亦是当时大量移民从中国内地涌入[11](不论合法或非法)的香港社会写照,该剧反映了香港本地人在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对经济、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该时期内地新移民,所产生的歧视,及视之为「外来者」的心态[12][13][14][10]。其中该剧主角——在香港长大、刚从大学毕业的程家长子程纬(周润发饰),与中国内地长大、土气的程灿有着强烈对比,这种比较亦屡见于学术研究中[12][13][5]。程灿的故事线亦是利用中港文化差异制造笑点的早期代表作之一。[15]

剧中程灿在香港生活后处处表现出愚昧、浅薄、落伍,对香港生活节奏与文化显得不适应、不协调,并常为家人带来麻烦、负担;又自命不凡,好高骛远,常希望当老板,曾声言不择手段都要发达,对于打工则抱有逃避态度;同时他也结识到女朋友,后来结婚生子;急功近利的他后期参与了黑帮行劫活动,更与剧中大反派阮其昌(李道洪饰)走在一起,用枪指着兄长程纬,最终因程纬的劝说而自首入狱。[5]:124-126[12]:29,33-43[13]:40-41,44-45,52-53[2][16][17][18]该剧成功将程灿塑造为内地新移民的缩影[5]:126[注 3],其形象及「阿灿」这个䁥称深入民心,其中最闻名的一幕是程灿为了自尊心及获得同侪的认同,在快餐店的竞食比赛中一口气吃下30多个汉堡包[2][16][17][18][13]:58,62

据当时任职于无线电视的刘天赐,「阿灿」的命名灵感来自该台一位名为黄荣灿的新移民编剧,但没有嘲笑他之意。[2]

在影视界的回响

饰演程灿的演员廖伟雄亦因此角色深入民心而走红。廖伟雄成长于香港,并非移民,他于1977年毕业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1979年在《网中人》的演出成为他首个代表作,并让他步入首个事业高峰,「阿灿」亦成为他长久以来的䁥称[注 4][2][17][19][18]。廖伟雄曾表示当时通过观察一些年青的新移民朋友来揣摩角色[20]

虽然《网中人》播出后「阿灿」成为了一种贬称,剧中程灿一角亦以走上歧途告终,但后来有报刊描述廖伟雄的受欢迎程度时,以善良、正义、踏实、可爱等词形容「阿灿」角色[21][22][23][注 5],电视制作人刘天赐亦以「既可爱又可笑」形容程灿一角[2];学者卢伟力(时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副教授)则形容程灿为「小人物,可笑,但不是坏人」[10];学者周华山则认为程灿「虽愚昧无知,但心底仍真挚善良」(相对于大反派——阴险虚伪的越南移民阮其昌)[5]:126

廖伟雄曾以阿灿形象接拍乐声牌电视机广告,在广告中阿灿带同电视机作为礼物回乡探亲。[24]

电影热潮与外地关注度

廖伟雄因阿灿一角而走红后,获得不少电影主演机会,其中1980-81年间有四套片名冠以「阿灿」之名[10],当时有报刊统称为「阿灿」式电影[25][26],这些电影由不同公司及班底制作,人物和剧情上并无关连,主角亦非《网中人》内的程灿。乘着「阿灿」的热度,票房多获佳绩[18],至1983年此卖点已被明确视为过气[26]。当时有电影业界人士曾举出「阿灿」作为以人物为电影卖点的事例[27]

上映年份 电影名称 剧情简介 备注
1980 阿灿正传[28] 喜剧。廖伟雄饰演的主角䁥称阿灿,全名不明[28],讲述他从中国内地偷渡到香港投靠二叔后的经历[注 6],剧情与《网中人》无关。 此片上映前屡有争议:
  • 曾遭无线电视禁止使用「阿灿正传」此名,片商表示希望向无线电视购入此名使用权。[29]
  • 此片宣传海报以「我阿灿攞到身份证」作为标语,电检处认为对非法移民具有煽动性,予以禁止。[30]

上映期间编剧文隽批评此片是粗滥制作,却利用「阿灿」之名轻易取得近200万票房佳绩[31],最后票房更逾300万[19][20]。此片摄影师钟志文(曾夺金马奖最佳摄影)亦形容此片是大量问题、草草了事的投机之作,为生计而逼于无奈参与[32]

1981 阿灿当差[33] 喜剧。廖伟雄饰演的主角䁥称阿灿[注 7],讲述他在香港生活,失业后投考警察。人物设置上虽是新移民[19][34],但此一背景的表现模糊,有影评形容阿灿已成为香港人[35] 本地票房获得470万佳绩[36],在该年华语片票房排名第12位[10]。台湾票房冷淡[37]。而续作于1982年上映时命名为《摩登杂差》[38][39],可见当时「阿灿」热潮已退。
阿灿有难[40][41] 并非喜剧。廖伟雄饰演新移民马天赐[40],讲述其妻李玉凤(米雪饰演)带着婴儿偷渡到香港欲一家团聚,但遭「打蛇人」集团绑架[注 8],马天赐为替妻儿赎身铤而走险[42][43][44],对其妻着墨亦甚多。 曾成为午夜场票房冠军[43]
阿灿出千[25][45] 喜剧。廖伟雄饰演的主角䁥称阿灿,持通行证到香港为亡父方大茂(廖伟雄分饰)送殡,故事围绕阿灿与好赌表哥的遭遇,及其父生前收藏的名贵钻石而展开。 此片女角有裸露镜头。

当时在新加坡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市场中,程灿一角同样备受注目,廖伟雄获得不少登台邀请,电影卖端口情况理想[46][47][48],甚至有些当地观众只知阿灿这个角色与䁥称,并不知廖伟雄这个演员本名[49][23]。在台湾市场,虽然曾有报道指开始受到注意[46],但后来《电影双周刊》的相关专题报道指出电影作品在台湾反应冷淡,阿灿之名「识者几稀」[37]

在社会的回响

《网中人》播出后[注 9],因阿灿形象深入民心,「阿灿」亦成为香港本地人对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的流行贬称[50]:44[51]:24-25[52]:1[53]:1[17],除涵盖合法移民、非法偷渡者,亦被用于短暂到香港的探亲者等人士[5]:124,甚至有泛指所有中国内地人的情况[53]:1。此称呼的流行时期为1980年代至1990年代[53]:1[注 10][注 11]

学术研究

学者马杰伟(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与曾仲坚(时为北卡罗莱纳大学传播学系博士生)2010年的合著认为,在1950至60年代以过客心态为主的香港社会,电影作品中虽然亦经常出现来自中国内地乡村、不适应香港城市生活的「大乡里」角色,借以制造笑点,但该些「大乡里」角色与「阿灿」的意义大相迳庭。他们指出「大乡里」时期的电影作品取态较为友善、包容,「大乡里」被塑造为需要同情与帮忙的乡亲,结局通常是本地人与「大乡里」明白大家都是中国人而冰释前嫌,喜剧收场。学者周华山(时任香港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早于1990年的著作中已有相似见解,他指出该时期的内地来客角色虽然贫困,但往往被塑造成温纯敦厚、符合传统美德的道德优越者。而「阿灿」则是既贫困、落伍,也缺乏美德,他是麻烦制造者、未能融入的异类。[12]:34[5]:122-123[注 12]

对《网中人》的分析,多从本土意识(周当时则称为「大香港意识」)与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12][13][5]:125。程灿被划分为「外来者」[12]:39[13]:44(周则称为「他人」[5]:124),马、曾认为剧中程灿与程家其他成员关系的刻画,使得家庭类别(兄弟姊妹/父母)被文化身份(外来者/本地人)所掩盖[12]:35-39。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对「外来者」的贬低,衬托出本土香港人的优越感[12]:45-47[13]:55[5]:124,剧中这种本土香港人的象征则是程纬,他具有摩登、有学识、精明能干、踏实而有原则等正面特质,通过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取得成就,皆是当时香港人自我认同之处。[12]:29[13]:45[5]:126

但程灿在剧中并不算坏人[10][12]:33,另一外来者角色[12]:43[13]:45——来自越南的落难富家子弟阮其昌担当了彻头彻尾的坏人(外来侵略者)角色,这暗示了同时期香港越南船民问题的影响。[5]:126-127[13]:43

马、曾亦指出剧中程灿不少被歧视的遭遇,反映了当时香港人对社会权力的支配地位,内地新移民则是被支配者,两者差距悬殊。[12]:41-43

词汇演变

「灿仔」等

「阿灿」成为流行语后,「灿」亦成为了构词语素[53]:1,演变出意思相同的「灿仔」[56][注 11]、称呼女性新移民的「灿妹」[50]:567[51]:18与「灿婆」[50]:567等词。例如第一位在中国内地出生的香港小姐冠军谢宁(1985年度),参选时就被传媒称为「灿妹」[57]

「港灿」等

约2000年代开始出现将语素「灿」加上「香港」而构成的「港灿」一词,是反过来对香港人作出嘲讽的贬称。据2000年代初一些中港学者的文章,该词最初源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地位逐渐逆转,部份香港人对于自己地位下降的自嘲[58][59][60][53]:1[61],如2002年话剧《香港烟花灿烂》就以「港灿」作为宣传噱头[59][62]。然而,内地纪实文学作家郝在今1997年的著作已有「新移民反唇相讥香港人为『港灿』」一说[55]:封底。《香港粤语大词典》则解释为:「讽刺香港人到了外国或内地[注 13],成为当地人眼中的『土包子』」[50]:229

后来亦衍生出嘲讽移居海外的香港人的贬称,如「加灿」[63][64][53]:1加拿大)、「美灿」[63][53]:1美国)等,针对其较低的社会地位,或一些仍未融入当地文化的人士。

注释

  1. 见于1980年代的新闻报道及著作。[5][6][7]
  2. 当时香港又常称之为「大陆」,如本条目引用的一些文献可作为例子[6][8][9][10]。本条目正文统一称呼为「中国内地」。
  3. 或可称为内地新移民不同典型负面特质的集合体。
  4. 作为对新移民的贬称,约二十年后不再流行,但「阿灿」依旧是廖伟雄的常见䁥称。
  5. 部分用词实属是歪曲《网中人》剧情的吹嘘之辞,亦可能指一些衍生作品丰富了其形象。
  6. 二叔一角由《网中人》中饰演程灿父亲程照的黄新饰演。
  7. 片中开首阿灿提到自己可以一口气吃32个汉堡包,全港皆知。但片中有一幕他亮出警察证件,可以看到姓名有三个字,似乎姓张,并非程灿。
  8. 可参考电影《打蛇》。
  9. 《网中人》的结局于1980年1月播出,同年港英政府亦撤销「抵垒政策」,调整对非法移民的政策。
  10. 另有1980年代初、末的新闻报道为例[8][54]
  11. 1999年上映的电影《娱乐之王》以新移民角色为主角,尚有使用「灿仔」称呼 。
  12. 内地纪实文学作家郝在今则认为香港本来存在两世代之间的冲突(第一代为早期移民,第二代为他们成长于香港的下一代),从1960年代末渐逐变为本地人与移民间的冲突。他举出的首个代表性角色是1970年代早中期由谭炳文饰演、以「大乡里」一词命名的角色(原出自电视节目《欢乐今宵》中的趣剧,后发展出自己的电影系列)。郝在今对于阿灿一角的描述则是出自「香港人人皆知」的电视剧《阿灿的故事》[55]:209-212,此剧名无法查出来历,疑实指《网中人》,或中国内地曾经流传某种剪辑版本。郝在今所描述的阿灿与《网中人》有相同之处,但诸如个性中的「勤劳」、成为罪犯的原因是本地人不愿给予谋生机会、最后死于枪战,均有违《网中人》剧情。来自美国的中国文学及影视文化学者Edward M. Gunn(汉名耿德华,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曾在著作中总结郝在今及马杰伟的观点。[4]
  13. 随着中国内地的急速发展,除了经济,在文化影响力及科技运用方面亦日益提升,见识较少的香港人在中国内地可能显得落伍。

另见

类似称呼

  • 大圈仔(后多指来自中国内地的犯罪份子[53]:36[51]:70[55]:168-169[9][16]
  • 以各种表亲称谓,如表叔、表婶、表哥、表姐等代指内地人(较为中性),因电影《表姐,妳好嘢!》系列而流行。据说最初出于京剧红灯记》的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50]:63[52]:11[53]:15,本指内地党政机关或国企派往香港的干部[10][53]:15。有些词典对长辈及平辈表亲称谓作出不同释义,「表叔」、「表婶」指派驻干部[50]:63[52]:11,「表哥」、「表姐」等有说是指边境的中方(内地)检查员[52]:11,有说是泛指到香港工作或定居者[50]:63。亦有说「表妹」可能特指来自内地的妓女[55]:206
  • 其他类似称呼还包括大陆喱捞佬蝗虫强国人支那人阿陆仔

相关话题

参考文献

  1. . 工商日报. 1984-03-06: 14 [2023-07-23].
  2. 刘天赐. . 明报月刊. 2014-10-02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中文(香港)).
  3. . 香港教育大学. [2023-12-13] (英语).
  4. Gunn, Edward M. . . 檀香山: 夏威夷大学. 2006: 29-31. ISBN 0-8248-2883-6 (英语).
  5. 周华山. . . 香港: 青文文化. 1990: 122–135 (中文(香港)).
  6. . 工商晚报. 1982-02-01: 1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7. . 华侨日报. 1982-12-13: 第三张第一页 [2023-07-23] (中文(香港)).
  8. . 工商晚报. 1980-09-07: 8 [2023-07-22] (中文(香港)).
  9. . 华侨日报. 1976-06-14: 第二张第一页 [2023-07-21] (中文(香港)).
  10. 卢伟力. . 传媒透视 (香港电台). 2006-11-14, (2006年11月号): 6-8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中文(香港)).
  11. . 华侨日报. 1981-03-29: 第四张第四页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12. 马杰伟; 曾仲坚. .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10: 1–49. ISBN 978-962-441-586-5 (中文(香港)).
  13. 陈颂诚. (PDF). 国立政治大学-政大典藏. 2021-06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22) (中文(台湾)).
  14. 李浩然. . 东方日报. 2014-09-06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中文(香港)).
  15. . 晴报. 2013-01-23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16. 李慧. . 香港文汇报. 2013-07-12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中文(香港)).
  17. . 头条日报.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中文(香港)).
  18. 黄晓妍. . 晴报. 2022-05-07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19. 依莲. . 工商晚报. 1981-05-22: 3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0. 西蒙. . 工商日报. 1981-06-17: 9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1. . 工商晚报. 1981-09-06: 5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2. . 工商日报. 1981-10-07: 9 [2023-07-22] (中文(香港)).
  23. . 华侨日报. 1981-09-03: 第七张第二页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4. 马杰伟. . 传媒透视 (香港电台). 1999-03-15, (1999年3月号) [2024-01-18].
  25. . 工商日报. 1981-10-01: 9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中文(香港)).
  26. . 工商日报. 1983-05-01: 9 [2023-07-20].
  27. 李康华. . 电影双周刊. 1981-01-22, (52): 30.
  28. .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粤语电影数据库.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6) (中文(香港)).
  29. . 华侨日报. 1980-04-10: 第七张第二页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30. . 工商日报. 1980-04-19: 9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31. 文隽. . 电影双周刊. 1980-05-08, (34): 10 (中文(香港)).
  32. 卢玉莹. . 电影双周刊. 1981-01-22, (48): 16 (中文(香港)).
  33. .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粤语电影数据库.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0) (中文(香港)).
  34. 数据室. . 电影双周刊. 1981-05-28, (61): 20 (中文(香港)).
  35. 天白. . 电影双周刊. 1981-06-28, (63): 32 (中文(香港)).
  36. . 工商日报. 1981-07-12: 9 [2023-07-22] (中文(香港)).
  37. 梁良. . 电影双周刊. 1983-01-27, (104): 40 (中文(香港)).
  38. . 工商日报. 1982-05-01: 9 [2023-07-20] (中文(香港)).
  39. 依莲. . 工商晚报. 1982-05-09: 5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40. .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粤语电影数据库.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中文(香港)).
  41. . 工商日报. 1981-08-22: 9 [2023-07-20] (中文(香港)).
  42. 蓝天天. . 华侨日报. 1981-08-27: 第七张第二页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43. . 华侨日报. 1981-09-04: 第八张第二页 [2023-07-20] (中文(香港)).
  44. 数据室. . 电影双周刊. 1981-09-03, (68): 7 (中文(香港)).
  45. . 工商晚报. 1981-10-04: 4 [2023-07-20] (中文(香港)).
  46. . 工商晚报. 1981-08-24: 5 [2023-07-22] (中文(香港)).
  47. 依莲. . 工商晚报. 1981-06-05: 6 [2023-07-22].
  48. . 工商晚报. 1981-05-28: 6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49. . 华侨日报. 1981-08-28: 第八张第二页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50. 张励妍; 倪列怀; 潘礼美 (编). 2019年第二版. 香港: 天地图书. 2018. ISBN 978-988-8547-06-7 (中文(香港)).
  51. 郑定欧 (编). . 南京: 江苏教育. 1997. ISBN 7-5343-2942-6 (中文(繁体)).
  52. 吴开斌. 1997年第2版. 广州: 花城. 1989. ISBN 7-5360-2494-0 (中文(中国大陆)).
  53. 田小琳 (编).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ISBN 978-7-100-05885-8 (中文(中国大陆)).
  54. . 华侨日报. 1989-04-18: 4 [2022-07-22] (中文(香港)).
  55. 郝在今. . 北京: 人民文学. 1997. ISBN 7-02-002525-0 (中文(中国大陆)).
  56. . 工商日报. 1984-06-29: 6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中文(香港)).
  57. . 壹周刊. 2017-10-26, (1442): 第二册28-29.
  58. 汪惠迪. . 语文建设. 2002, (6): 26 [2023-07-20]. ISSN 1001-84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中文(中国大陆)).
  59. 马杰伟. .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中文(香港)).
  60. 赵恒平; 王勇. . 语文知识. 2003, (7): 13. ISSN 1003-6210 (中文(中国大陆)).
  61. 余秉峰. . 香港01. 2017-08-19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62. .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02-09-03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0).
  63. 陶杰. . 苹果日报. 2021-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8) (中文(香港)).
  64. 冯应标. . 灼见名家. 2021-06-26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