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论

蝗虫论指对蜂拥而至香港的中国内地人冠以「蝗虫」的贬义性言论。相关例子如有香港人以「蝗虫」贬抑自中国大陆进入香港的游客、新移民及非法偷运水货者的论调;也有上海人以「蝗虫」比喻低质素外来人口[1][2][3]北京地铁也用「蝗虫」比喻不文明乘客[4]

起源

1878年的画作,其中华裔移民被描述为侵入山姆大叔农田躲避丁戊奇荒的蝗虫

牛津英语词典「locust」一条的记载,于16世纪开始,已有人以蝗虫形容教会中人、放贷人、经纪等。

1901年,英国探险家立德在其著作《Mount Omi and beyond: A record of travel on the Tibetan border》一书中,引述天主教法国传教士谭卫道的观察:「中国人像蝗虫一样,凡经之地寸绿不留」。原文节录如下:

1950年12月出版的《时代杂志》,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与大量蝗虫作为封面人物,表达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犹如蝗虫般涌入朝鲜半岛介入韩战[6]

香港

自2003年港澳个人游(自由行)的实施,间接造成大量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双非孕妇」来香港产子。从2001年至2011年间,已获居港权的「双非婴儿」超过37万人。[7]由于婴儿在港出生就可以拥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可享有教育、医疗、房屋等福利,造成资源分配问题,引起香港社会的强烈不满,市民多次上街示威抗议。[8]

此外,自1995年中国大陆当局将单程证的发放限额由每日75个增加至每日150个,在2002-2019在间持单程证来港的大陆新移民大约为82万,占香港整体人口约11%。而他们来港后即可申请公屋,只要符合收入及资产限制和年满18 CT岁。有不少持单程者来港的新移民来港后即申请轮候公屋,导致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增加。部分基层香港人对此不满,称他们为「蝗虫」。形容大陆新移民就如「蝗虫」般掠夺资源。

以「蝗虫」形容部分中国大陆人的行为于2009年至2010年左右开始起源于香港互联网,以香港高登讨论区[9]为主。2012年初期,由于D&G禁止香港人摄影风波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令香港与中国内地两地积压已久的矛盾升温,其后网民集体筹款登报反对双非孕妇来港产子,广告中使用了一只草蜢骑在塞拉利昂上,有寓意蝗虫侵蚀香港的意思,使蝗虫论越为香港大众以及国际媒体所熟悉。

另外,部份中国大陆游客到香港「抢买」日用品(如婴儿奶粉),或走私水货。对自由行客行为欠文明的批评不断增加,有香港人认为内地人掠夺香港社会资源、侵蚀香港内核价值[10],称这些游客行为有如「蝗虫」。

2023年以来,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日益强劲而香港经济长期疲软,大量香港居民在节假日期间涌入深圳、广州、东莞、珠海等大陆城市旅游购物[11][12],并因为一系列不文明行为造成大陆居民情绪的强烈反弹[13]。网络上开始出现“香港人自打脸”“回旋镖来的快”等评论,以讽刺10年前香港人歧视陆客而现在又北上购物旅游且行为不端的现象。

中国大陆

有观点认为香港人在1980年代因担心香港主权移交移民海外的行为是更大的蝗虫,是“万蝗之蝗”。[14]

北京

  • 2013年11月,北京地铁官方微博发布图文,称「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并称“北京有时候宽容过了头,对于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15]此言论一出,引发网络热议。随后,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回应称,该微博为微博部小编所发。

上海

  • 自从上海户籍新法实施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上海,使得上海本地居民诸多权益受损,也造成上海诸多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外来人口在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以及文化与价值取向冲突等等,使得部分上海市民对外来人口产生了不满。
  • 2012年,由于“异地高考”问题持续发酵,15岁非上海籍女孩某因不愿意就读职业技术学校。10月25日,家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在大沽路100号上海市教委门前进行所谓“异地高考约辩”,而此违反中国法律的行为遭到了上海不少市民的抵制,双方发生冲突,其父亲全喜后来向《瞭望东方周刊》说有多人高喊「蝗虫滚出上海!上海不需要外地蝗虫」。[1][2][3]

温州

  • 温州民间资本所到之处大肆收购囤积房源,推高房价,被认为像蝗虫一样可怕。[16][17]

台湾

台湾,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于2008年11月正式改版数据片《巫妖王之怒》;而同时的中国地区服务器玩家,正苦于游戏改版内容迟迟不被广电总局审批通过,故大举「翻墙」转战台湾服务器,造成各种服务器人数爆满、延迟等乱象,并于游戏中有着各种不遵守玩家间礼仪甚至高谈政治议题等行为,因而惹怒台湾玩家。故台湾玩家群以「蝗虫过境」来形容此现象。而且比香港网民更早使用「蝗虫」这形容词。[18]

新加坡

新加坡,也有网民会用「蝗虫」来形容来自中国的外来移民,主要是批评他们普遍自大无礼、不尊重当地文化、不遵守当地秩序、抢夺本地人福利和工作机会等。[19][20][21]

参考文献

  1. . 新浪网. [2012年12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中文(中国大陆)).
  2. . 中国日报网. [2012-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9) (中文(中国大陆)).
  3. . 侨报网. [2012年1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20日) (中文(中国大陆)).
  4. . [2014-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5. . [2014-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7).
  6. TIME Magazine : Magazine Cov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ecember 11, 1950 | Vol. LVI No. 24
  7. 《自由党倡停发双非婴居港权》 Archive.is存盘,存档日期2012-07-11明报 2012年2月8日。
  8. 控制双非孕妇只需行政手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SUNAFFAIRS 刊登于 2012年2月17日
  9. (PDF). [2015-09-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1-18).
  10. . [2012-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4).
  11. . [2024-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31).
  12. . [2024-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31).
  13. .
  14. . [2012-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7).
  15. . 和讯新闻.
  16. . 中国日报网. 2010年2月11日 [2021年8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29日).
  17. . 中国经营报. 2015年5月30日 [2021年8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8月8日).
  18. . 自由时报. 2009年7月4日 [2012年5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28日) (中文(台湾)).
  19. Tatlow, Didi Kirsten.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3-02-18 [202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zh-cmn-hant).
  20. . phtv.ifeng.com. [202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21. . 蕃新闻. [202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9) (中文(台湾)).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