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毓
钟毓(210年代或224年[1]—263年),字稚叔,颍川长社人。曹魏太傅钟繇之子,钟会之兄,自己亦是曹魏重臣。
锺毓 | |||||||||||||||
---|---|---|---|---|---|---|---|---|---|---|---|---|---|---|---|
曹魏官员 | |||||||||||||||
后将军督荆州假节 | |||||||||||||||
国家 | 魏国 | ||||||||||||||
时代 | 三国 | ||||||||||||||
字 | 稚叔 | ||||||||||||||
封爵 | 定陵侯 | ||||||||||||||
籍贯 | 三国颍川长社 | ||||||||||||||
逝世 | 263年冬 洛阳 | ||||||||||||||
谥号 | 惠 | ||||||||||||||
|
生平
钟毓十四岁时就任散骑侍郎,才思敏捷,喜好谈笑,有父亲之风。
太和二年(228年)因谏曹叡别亲征祁山的诸葛亮而迁黄门侍郎[2]。太和四年(230年)父亲钟繇逝世,钟毓继承定陵侯爵位。正始年间升任散骑常侍。
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攻打蜀汉,但蜀汉军队坚守,曹军不能前进,而且渐渐在补给上出现问题,同时由费袆等率领的援军又赶到,曹爽于是要求增兵。钟毓认为不应强行攻打,可以攻打的就进攻,不能克服则要知难而退,于是反对增兵。最终曹爽撤退。钟毓因反对曹爽增兵的要求,被迁任侍中及出任魏郡太守。
正始十年(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被灭族,钟毓又被征命,入朝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嘉平六年(254年),中书令李丰预谋杀司马师,先被司马师所杀。之后苏铄、乐敦、刘贤以及夏侯玄都被送交廷尉。廷尉钟毓奏:「丰等谋迫胁至尊,擅诛冢宰,大逆无道,请论如法。」最后五个人都被判夷三族。[3]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和文钦叛变(毌丘俭文钦之乱),钟毓持节到扬州和豫州颁行赦令,通知士兵,回朝后任尚书。
甘露二年(257年),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据守寿春投降东吴,大将军司马昭打算亲自讨伐。此时东吴将领孙壹前来投降魏国,有人因此认为东吴内部又有纷争,此时一定不能抽身出兵支持寿春,所以不必急于消灭诸葛诞。但钟毓认为孙壹出走对东吴只是小事,而寿春的问题若果久久不解决,若东吴内部局势变得稳定,那东吴就十分有可能出兵了。司马昭同意钟毓,于是讨伐。平定诸葛诞叛乱后,钟毓当青州刺史,加后将军,迁任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后来又转为都督荆州诸军事;期间任魏舒为其将军长史[4]。
景元四年冬季(263年)[5]逝世。不久后的景元五年(264年)一月,弟钟会在蜀地叛乱被杀,钟毓的儿子们都被捕入狱该当死罪,司马昭表请皇帝下诏赦免诸子,官爵如旧,只有过继给钟会的钟毅以及随钟会入蜀的钟邕二子被杀。有传闻说,是因为钟毓曾经私下向司马昭建议过:不可让钟会独揽重任。
死后追赠车骑将军,谥惠侯。
逸事
- 钟毓当魏郡太守的时候,管辂曾拜访他。钟毓与管辂讨论《易经》。后来管辂说,可以卜出钟毓生死之日,结果出生年月日完全正确。钟毓很吃惊,说:「死以付天,不以付君。」不让管辂再卜死期。
- 嘉平元年(249年),钟毓当魏郡太守的时候,为生母服丧。因为生母之前已被出,即被休;钟毓为已出生母服丧一事,引发不合礼制的议论。
亲属
父
- 钟繇,魏太傅,魏国重臣、书法家。
子辈
- 钟骏,钟毓之子,钟毓死后继承爵位
- 钟峻,钟毓之子,因钟会之事下狱当被处死,被破例赦免。
- 钟辿,钟毓之子,因钟会之事下狱当被处死,被破例赦免。
- 钟邕,钟会兄子,《三国志》未有明确记载是否为钟毓之子。与叔钟会一同作乱被杀,其后代未被赦免遭处死。
- 钟毅,钟会兄子,《三国志》未有明确记载是否为钟毓之子。为钟会所养,因钟会事下狱,未被赦免遭到处死。
注脚
- 钟毓本传仅记载其十四岁任散骑侍郎,不过本人出现时间为228年,又异母弟钟会生于225年,今补之。
- 原文: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于关中之费,所损非一。且盛暑行师,诗人所重,实非至尊动轫之时也。”迁黄门侍郎。【详见《三国志·魏明帝纪》裴注引《魏略》(太和二年)】
-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 《晋书·魏舒传》: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而已。
- 《三国志·钟会传》:初,(邓)艾为太尉,会为司徒,皆持节、都督诸军如故,咸未受命而毙。会兄毓,以四年冬薨,会竟未知问。
参考数据
- 《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 《资治通鉴》
- 《全三国文·武申〈奏论钟毓为出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