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郡
历代变更 | |
設置 | 秦朝 |
使用状况 | 江西省鄱陽縣 |
東漢 | 鄱陽郡 |
三國 | 鄱陽郡 |
西晉 | 鄱陽郡 |
東晉/十六國 | 鄱陽郡 |
南北朝 | 鄱陽郡(宋) 鄱陽郡(齊) 鄱陽郡(梁) 鄱陽郡(陳) |
隋朝 | 饒州→鄱陽郡(607年) 改稱為饒州(621年) |
唐朝 | 饒州→鄱陽郡(742年) 改稱為饒州(758年) |
建置沿革
人口
行政長官
鄱陽太守(210年—289年)
鄱陽太守(310年代—455年)
- 王廙,字世將,琅邪臨沂人,由內史改號。[11]
- 顧眾,字長始,吳郡吳人,晉元帝時在任。[10]
- 熊縉,豫章南昌人,東晉時在任。[12]
- 紀睦,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在任。[13]
- 庾翼,字稚恭,河南陽翟人,晉成帝時在任。[14]
- 阮寧,陳留尉氏人,東晉時在任。[15]
- 桓放之,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在任。[16]
- 徐放,楚武悼帝時(404年)在任。[17]
- 虞丘進,字豫之,東海郯人,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到八年(412年)在任。[18]
- 童敏之,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由盧循任命。[18]
-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年)出任。[19]
- 吳延之,濮陽鄄城人,晉、宋之際在任。[20]
- 謝恂,陳郡陽夏人,宋時在任。[21]
- 褚法顯,河南陽翟人,宋時在任。[22]
- 杜仲儒,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伏誅。[23]
鄱陽太守(471年—479年)
- 沈雍之,吳興武康人,宋時在任。[23]
鄱陽內史(479年—494年)
- 王瞻,字思範,琅邪臨沂人,齊武帝時在任。[25]
鄱陽相(494年—499年)
- 柳惲,字文暢,河東解人,齊明帝時在任。[25]
鄱陽內史(501年—557年)
國主
西晉豫章國(289年—304年)
豫章國(289年—304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豫章王 | 司馬熾 | 289年—304年 | 晉武帝第二十五子 | |
立為皇太弟,國除 |
西晉豫章國(306年—311年)
豫章國(306年—311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豫章王 | 司馬詮 | 306年—307年 | 司馬遐第三子 | |
2 | 豫章王 | 司馬端 | 307年—311年 | 司馬遐第四子 | |
立為皇太子,國除 |
南朝宋鄱陽國(455年—471年)
鄱陽國(455年—471年)丨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鄱陽郡王 | 哀王 | 劉休業 | 455年—456年 | 宋文帝第十五子 |
2 | 鄱陽郡王 | 劉士弘 | 462年—471年 | 劉休業兄子 |
南朝齊鄱陽國(479年—494年)
鄱陽國(479年—494年)丨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鄱陽郡王 | 蕭鏘 | 479年—494年 | 齊高帝第七子 |
南朝齊鄱陽國(494年—499年)
鄱陽國(494年—499年) | |||||
以定策之功封,食邑3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鄱陽郡開國公 | 陳顯達 | 494年—499年 | ||
伏誅,國除 |
南朝齊鄱陽國(501年—502年)
建安國(494年—501年)/鄱陽國(501年—502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建安郡王→鄱陽郡王 | 蕭寶夤 | 494年—502年 | 齊明帝第六子 |
南朝梁鄱陽國(502年—557年)
鄱陽國(502年—557年)|食邑2000戶→3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鄱陽郡王 | 忠烈王 | 蕭恢 | 502年—526年 | 梁文帝第九子 |
2 | 鄱陽嗣王 | 蕭範 | ?—550年 | 蕭恢子 | |
3 | 鄱陽嗣王 | 蕭循 | 556年 | 蕭範弟 |
南朝陳鄱陽國(560年—589年)
鄱陽國(560年—589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鄱陽郡王 | 陳伯山 | 560年—589年 | 陳文帝第三子 |
參考文獻
-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宋書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三國志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 《三國志 卷六十三 吳書十八 吳範劉惇趙達傳第十八》
- 《三國志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 《晉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 臧荣绪《晋书 卷三》
- 《晉書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 《晉書 卷七 帝紀第七》
- 《晉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 《晉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
- 《晉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 《晉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 《宋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九》
- 《宋書 卷五十 列傳第十》
- 《晉書 卷九十 列傳第六十》
- 《宋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 《南齊書 卷三十二 列傳第十三》
- 《宋書 卷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 《梁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二十一》
- 《梁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二》
- 《陳書 卷十八 列傳第十二》
- 《陳書 卷五 本紀第五》
- 《大隋故左武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僖子周府君之墓誌銘》
- 《隋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 《容斋三笔 卷第十一》引紫极观钟铭文
- 《唐刺史考全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