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桓公

鄭桓公—前771年),,名[1],或稱多父[2],是中國周代鄭國的開國君主。

连环画《烽火戏诸侯》中的郑桓公画像

出身

傳世經典文獻中,《史记》称他是周厉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弟弟[1]。《左傳》亦稱鄭國以厲王為祖[3][4][5]。唯《國語》稱「鄭出自宣王」,不過韋昭注釋為鄭國封出于周宣王時[6]

已失傳的《竹书纪年》對鄭桓公的身世説法保存在《水經注·洧水》中,但由於文字傳抄訛誤,變成了「同惠王子多父」[2]。唐代劉知幾的《史通》提到《竹書紀年》稱「鄭桓公厲王之子」,但劉知幾要舉出的是《竹書紀年》與經典文獻的不同之處[7]雷學淇等人因此主張《竹書紀年》原本的記載是鄭桓公為宣王之子[8]。張以仁指出,「」訛變為「惠」遠比「宣」訛變為「惠」的可能性大得多[9]。又有學者提出或爲劉知幾據《國語》「鄭出自宣王」等文誤會鄭桓公為宣王之子,不宜據此妄改《水經注》所引《紀年》[10]

問策逃死

前806年,周宣王封鄭桓公於(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区東北)[11]周幽王八年,桓公被委任為司徒,得到百姓愛戴[12][13]。一年後,桓公深感周地局勢不穩,詢問周太史伯「逃死」之策[14][15]。史伯指出河洛之間的之君驕貪,鄭桓公可以用財物向兩國買來土地。等到周王室動亂傾覆后,虢、鄶必然背叛桓公,届時桓公如果憑藉成周的人馬奉辭伐罪,定能攻滅[16]

鄭桓公表示欲把封國遷至南方長江流域(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以西,史伯表示周朝衰敗後楚國將於南方興起,遷至長江附近會使國家處於不利之地[17][18];又稱謝地以西的人民性格貪婪殘忍,不可親近,只有之間國君驕奢、人民懈怠,容易攻取而且能長治久安[19]。史伯又說如今申國繒國等諸侯和西戎勢強,而王室如今動蕩不安,恐怕不出三年就要滅亡,勸桓公早做準備、以免禍及己身[20]

桓公聽從史伯的建議,以財物向等十購買土地,預備為新鄭國的领土[21][22]

出周東遷

周幽王十一年,西戎攻陷镐京,殺周幽王。一般根據《史記》的說法,鄭桓公因勤王被殺,其子掘突繼位,是為鄭武公[23]。《漢書》亦說鄭桓公死後,鄭武公與平王東遷,滅了二國[24]

然而,《左傳》《韓非子》《清華簡》等先秦文獻卻說鄭桓公成功出周滅鄶[25][26][27][28]。尤其是《漢書》臣瓚注明確表示滅鄶、虢二國乃是鄭桓公在周幽王死後完成的[29],其內容可與《竹書紀年》的記載相參照[2]。沈長雲等人提出,《國語·鄭語》「十一年而斃」[12]說的是周王室的覆亡,司馬遷誤會成了鄭桓公之死;鄭桓公並未死於幽王之難,而是棄周東遷[30][31]

影视形象

  • 1996年上映的电视剧《東周列國·春秋篇》中,鄭桓公由秦漢飾演。

參考資料

  1.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
  2. 《水經注·洧水》:《竹書紀年》:晉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
  3.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有平、惠之勳,又有厲、宣之親。
  4. 《左傳·文公二年》:宋祖帝乙,鄭祖厲王,猶上祖也。
  5. 《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若惠顧前好,徼福於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
  6. 《國語·周語中》:狄,隗姓也,鄭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愛親也。韋昭注:鄭桓公友,宣王之母弟。出者,鄭國之封出於宣王之世也。
  7. 《史通·雜説上》:而《竹書紀年》出於晉代,學者始知後啟殺益,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共伯名和,鄭桓公厲王之子。則與經典所載,乖刺甚多。
  8. 雷學淇《考訂竹書紀年》卷五:案劉氏所謂經典,即《世本》《史記》等書及漢人傳注也。秦漢以後著述家皆以鄭桓為厲王子,而《紀年》獨以爲宣王子,故曰「乖刺」。若《竹書》本是厲王,何乖刺之有乎?
  9. 張以仁. . .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65–409. 1990. ISBN 957-08-0136-0.
  10. 馬楠. . 文物. 2016, (3): 87.
  11.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
  12. 《國語·鄭語》:幽王八年而桓公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騷,十一年而弊。
  13. 《國語·鄭語》:桓公為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土之人。
  14. 《國語·鄭語》: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
  15.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為司徒一歲,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於是桓公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
  16. 《國語·鄭語》:史伯對曰:「……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
  17. 《國語·鄭語》:公曰:「南方不可乎?」對曰:「……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
  18.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對曰:「……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
  19. 《國語·鄭語》:公曰:「謝西之九州,何如?」對曰:「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唯謝、郟之間,其冢君侈驕,其民怠沓其君,而未及周德;若更君而周訓之,是易取也,且可長用也。」
  20. 《國語·鄭語》:公曰:「周其弊乎〔一〕?」對曰:「……申、繒、西戎方彊,王室方騷……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君若欲避其難,其速規所矣,時至而求用,恐無及也!」
  21. 《國語.鄭語》:公說,乃東寄帑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
  22.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而虢、劊果獻十邑,竟國之。
  23.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并殺桓公。鄭人共立其子掘突,是為武公。
  24. 《漢書·地理志第八下》:威(桓)公死,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卒定虢、會之地。
  25. 《左傳·昭公十六年》:子產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
  26. 《韓非子·內儲說下》: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問鄶之豪傑、良臣、辯智果敢之士,盡與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外而埋之,釁之以雞豭,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
  27. 《清華簡·良臣》:鄭桓公與周之遺老:史伯、宦仲、虢叔、杜伯,後出邦。
  28. 《清華簡·鄭文公問太伯》:昔吾先君桓公後出自周……覆車襲介、克鄶。
  29. 《漢書·地理志第八上》臣瓚注:初桓公爲周司徒,王室將亂,故謀於史伯而寄帑與賄於虢、會之間。幽王既敗,二年而滅會,四年而滅虢,居於鄭父之丘,是以爲鄭桓公。
  30. 沈長雲. . 文史. 1997, 43: 244–247.
  31. 程浩. . 历史教学研究. 2018, (4): 31–38.
周宣王封爵 春秋鄭國君主(第一任)
前806年─前771年
繼任:
鄭武公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