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帼宝
郑帼宝(葡萄牙语:,1938年—2010年3月),澳门、香港女艺人、粤剧演员,有「濠江之莺」的美誉。
生平
郑帼宝在澳门出生于粤剧世家因而跟随叔伯学唱粤曲,其歌宗于「红线女腔」,最初在澳门歌坛客串,已获得「濠江之莺」的美誉[1]。后期来香港的「高升歌坛」亦受到听众欢迎,客串「大龙凤剧团」,并跟陈非侬学习粤剧花旦技巧[2]。
1975年至1976年,郑帼宝曾经三次到台湾演出粤剧,与石燕子组成「燕新声剧团」[3]。1979年7月11日与文武生羽佳飞到新加坡演出,先在新加坡国家剧场演出一天,然后在南洋各端口演出两个月[4][5]。
自1980年11月11日起一连七晚,郑帼宝与文千岁组成「千宝剧团」,在启德游乐场的「珍宝剧院」演出红线女的首本粤剧《一代天娇》、《仙女牧羊》、《摇红烛化佛前灯》等,演员阵容有武生陈燕棠、文武生文千岁、花旦是郑帼宝及梁少心、小生潘有声、赛麒麟[6]。
郑帼宝与文武生蒋艳红、二帮花旦蔡婉玲、武生卫青、小生叶文茄、丑生黄金堂等组成「红宝剧团」,在台北编剧家关子龙编撰的粤剧《王蔷曲》里,郑帼宝饰演王昭君,他们在1989年7月在台北国家剧院演出[7]。
家庭
郑帼宝演出的部分电影
外部链接
- 香港电影数据馆有关郑帼宝参演电影的记录
- 香港影库:郑帼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郑帼宝演唱粤语时代曲《十月芥菜》(1967年)的片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侵犯版权?
- 郑帼宝的电影演出片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侵犯版权?
参考
- 1959年8月18日(星期二),香港《大公报》,第二张;第七版。
- 1960年5月30日(星期四),香港《大公报》,第二张;第七版。
- 1979年2月8日(星期四),香港《工商日报》,第十一页。
- 1979年7月17日(星期二),香港《工商日报》,第十一页。
- 1979年10月12日(星期五),香港《工商日报》,第九页。
- 1980年10月25日(星期六),香港《工商日报》,第九页。
- 1989年6月23日(星期六),香港《华侨日报》,第19页,七彩银幔。
- 1980年1月11日(星期五),香港《工商日报》,第六页。
- 1964年10月11日(星期六),香港《华侨日报》,第六张;第四版,娱乐圈。
- 1990年5月22日(星期二),香港《华侨日报》,第28页,七彩银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