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雅族
达雅族(Dayak,i/ˈdaɪ.ək/;范欧普豪伊森拼音系统:Dajak,或拼写为Dyak,或是Dayuh)是居住在婆罗洲(印尼称此岛为加里曼丹)的原住民群体之一。[4]这个名称是个泛称,包含有200多个居住在河流边和山地里面的族群,主要区域位于婆罗洲的中部和南部内陆,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方言、习俗、法规、领土和文化,但都有很容易识别出的共同特征。达雅语族属于南岛语系中的一支。达雅族信仰泛灵论(卡哈林干信仰和民间印度教的综摄);但自19世纪以来,由于亚伯拉罕诸教广泛传播,当地人发生大量皈依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情况。[5]
达雅族 Dayak Dyak | |
---|---|
![]() 达雅族酋长,手持长矛,以及一具称为Klebit Bok(卡扬族和垦雅族特有)的盾牌 | |
总人口 | |
约4,592,356人 | |
分布地区 | |
婆罗洲(加里曼丹): | |
![]() | 约 3,009,494人[1] |
![]() | 约 1,582,862人[2] |
语言 | |
马来-玻里尼西亚语族 绝大多数 达雅语族 雅朱语 · 伊班语 · 加里曼丹语 · 卡扬语族 · 奥图大能语 · 巴里托语族 · 巴坤派语 · 马安扬语 · 穆鲁特语,等。 以及 印尼语 和 马来语 贝劳马来语 · 古泰语 · 喃吧哇语 · 砂拉越马来语,等。 | |
宗教信仰 | |
绝大多数 基督 (新教和天主教) (63.7%) 伊斯兰教 (逊尼派) (30.6%) 少数 卡哈林干信仰 (4.8%) 及其他 (如泛灵论) (1%)[3] | |
相关族群 | |
南岛民族 班加尔族 · 婆罗洲马来人 · 吕江族 · 马尔加什人,等。 |
词源
人们普遍认为Dayak这个名字起源于文莱马来语和梅拉瑙语中所称的“山区内陆人”,但没确切指定为何群体。这个名称被荷兰和德国学者采用,作为婆罗洲所有非穆斯林本地人口的总称。因此,达雅族和非达雅族的区别被理解是以宗教信仰作区别。英国学者不赞同荷兰和德国学者的分类法,英国军人和探险家詹姆斯·布鲁克爵士偏向把Dayak仅用于两个不同的群体,即陆上达雅族(比达友人(Bidayuh) )和海上达雅族(伊班族(Iban))。[6]
自19世纪以来,荷兰在印尼的分类方式最终获得重视,直到今天,达雅族仍用来称呼岛上所有非穆斯林原住民的部落居民。而在砂拉越,达雅族的名称通常几乎全部是指伊班族(以前称为海上达雅族)和比达友人(以前称为陆上达雅族)。[6]

族群和语言
达雅族内有多种方言。[7]他们的原住民语言是马来-玻里尼西亚语族内的许多亚群,如比达友人语、马来语群、沙班语族和巴里托语族。[8][9]今日大多数达雅族都会双语,除自己的母语外,他们还精通印尼语或是马来语(取决于他们国籍)。婆罗洲的许多语言都是当地特有(在其他地方无法使用)。这种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与婆罗洲本地的生物多样和相关传统知识多样性可相比拟。
据估计婆罗洲约有170种语言以及方言,其中有些方言只有几百人使用,这类语言和相关的文化在未来会有失传的风险。
1954年,印尼新闻工作者、军人及政治人士帖吉利克·利武特把分布在婆罗洲的达雅族划分为7个丛,共18个部落,根据各自的原住民语言、习俗和文化再细分为403个子部落。但他的著作中并没具体说明子部落的名称:[10]
丛 | 部落 | 子部落数目 | 有相当数目居民的地区[11] |
---|---|---|---|
I. 雅朱族 |
雅朱族 |
53 |
婆罗洲中南部 |
II. 阿波·卡扬族 |
垦雅族 |
24 |
婆罗洲东部 |
III. 伊班族/海上达雅族 |
11 |
婆罗洲西北内陆及海岸 | |
IV. 加里曼丹族/陆地达雅族 |
比达友人/海上达雅族 |
47 |
婆罗洲内陆深山 |
V. 梅拉瑙-卡江语族 |
巴萨普语 |
20 |
婆罗洲中东部 |
VI. 穆鲁特族 |
伊达安族/督山族 |
6 |
婆罗洲北部 |
VII. 奥图大能族 |
奥图大能族 |
61 |
婆罗洲中南部 |
宗教信仰
卡哈林干信仰/地方泛灵论
达雅族原住民的信仰称为卡哈林干信仰(Kaharingan),是种泛灵论的信仰。1945年,日本占据印尼时期,把卡哈林干信仰称为达雅族的宗教。在1980年苏哈托总统执政(称为新秩序)期间,这种信仰被注册为印尼印度教中的一种,因为印尼只承认6种宗教 - 伊斯兰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印尼孔教。卡哈林干信仰被并入印尼印度教的原因并非因有神学体系相似性,而是因为这种信仰是加里曼丹当地最古老的信仰。
卡哈林干信仰在马来西亚和文莱不被当作是种宗教,与印尼加里曼丹的情况不同。这种传统的达雅族信仰在印尼以外,被当作一种民间泛灵论信仰,或是异教来看待。[12]
对加里曼丹达雅族传统信仰做过最好,也是最重要研究工作的是瑞士传教士Hans Scharer,[13]他的德文原着由英国学者罗德尼· 尼德翰翻译为英文本《雅朱族宗教:婆罗洲南部群组中神的概念(Ngaju Religion: The Conception of God in a South Borneo People)》;(荷兰马丁努斯·奈霍夫出版社1963年出版)。这种信仰方式因群体而异,但巫师的作用最为重要,这类人这是达雅族信仰的内核,他们可通过进入恍惚的状态而转移到不同的境界,把天堂(上层世界)和地球,甚至是冥界等领域结合在一起,例如通过召唤正前往天堂死者之地途中的灵魂来治愈病人,陪伴和保护前往上界途中死者的灵魂,主持一年一度的农业祭典等。[14]当尊贵人士(kamang)过世时,丧葬仪式最为繁复。[15]
社会风俗

经济活动
史上大多数达雅族都采取刀耕火种的轮耕方式,并通过取得森林中物产(蕨类植物、药用植物、编织用纤维和木材)来补充收入,既用来为生,也为销售;也会捕鱼、狩猎以及短期打工。[19]许多现代的达雅族也积极参与各式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在婆罗洲的城市地区。[20]
裸胸
在伊斯兰教传入,以及当地与西方文化接触之前,印尼的达雅族、爪哇族和巴厘岛人中,女性裸胸是种常态。在爪哇和巴厘岛社会中,妇女在工作或休息时会裸胸,而不以为意。在达雅族,只有大胸脯女性或乳房下垂的已婚女性为避免妨碍工作才会把乳房遮掩。但自从上衣引进达雅族社会后,裸胸的习俗自然消失。[21]
长屋
在传统达雅族社会里,长屋被视为社区的中心,它既是一座村庄,也是种建筑的的表达形式。这些大型建筑长度有时会超过200米,其间会分隔成独立的家庭住宿空间。这种建筑还配置用于烹饪、举行仪式、社交活动和打造铁器的公共区域。
建筑本身不仅与构造和设计相关,它还是达雅族传统政治和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因此,住在长屋中的居民会受到其中习俗和传统的规范。[22]
金属工艺

达雅族因长期制作满叨(一种砍刀 - 马来语和印尼语均称为帕朗刀(parang))的金属加工工艺,而达到精细的境界。刀片采用硬度不高的铁材,但会通过称为ngamboh(冶炼)的过程把一条坚硬的窄钢片楔入刀刃槽中,将其构成锐利的刀锋。
达雅族在猎头行动中,必须能够快速拔出parang。因此这种满叨的刀身甚短,这也适合在森林路径上砍伐茂密的枝叶用以开路。它的刀刃朝上,并且刀柄上有个向上突起处,有利以简单的动作而能快速拔刀。这三个因素(短、刀刃向上和刀柄突出处)的组合让拔刀动作能迅速完成。
猎头与和平协议
过去达雅族因其古老的猎头传统(此仪式称为Ngayau)而令人恐惧。
荷属东印度时期,在今日加里曼丹达成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1874年于中加里曼丹省达芒·巴图(雅朱族所在地)达成的“Tumbang Anoi村庄”协议。这是一次加里曼丹所有达雅族部落的正式聚会,以达成和平决议为目的。因为猎头传统会导致不同达雅族群之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经历长达数月谈判后,全体最终决议结束猎头传统。[23]
随后在1940年代中期,由于同盟国鼓励达雅族对抗日本军事占领婆罗洲,猎头事件再度出现。[24]猎头行为在1960年代后期,当印尼政府鼓励达雅族将涉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印尼华人从加里曼丹内陆清除,以及在1990年代后期达雅族开始攻击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杜拉岛移民,而爆发种族暴力时(参见印尼国内移民计划#社会和政治影响),也曾略微上升。[25]
相片集
参考文档
- (PDF). media.neliti.com. Kewarganegaraan, suku bangsa, agama dan bahasa sehari-hari penduduk Indonesia. [2022-05-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7-04).
- (PDF). Malaysian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13).
- Ananta, Aris; Arifin, Evi; Hasbullah, M.; Handayani, Nur; Pramono, Wahyu. . Singapore: ISEAS Publishing. 2015: 272 [2020-05-08]. ISBN 978-981-4519-8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9).
- . Ethnologu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1). 已忽略未知参数
|df=
(帮助) - Chalmers, Ian. (PDF).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2006 [2016-12-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07).
- Tillotson. . Open Research Librar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4 [202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 Avé, J. B. . LeBar, Frank M. (编). . New Haven: 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 Press. 1972: 185–187. ISBN 978-0-87536-403-2.
- Adelaar, K. Alexander. Bellwood, Peter; Fox. James J.; Tryon, Darrell , 编. (PDF). The Austronesian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line (Canberra,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5: 81–102 [2014-06-29]. ISBN 978-1-920942-85-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6-29). 已忽略未知参数
|df=
(帮助) - See the language list at . Royal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and Caribbean Studies, Koninklijk Instituut voor Taal-, Land- en Volkenkunde (KITLV).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9). 已忽略未知参数
|df=
(帮助) - Masri Singarimbun. . Humaniora. 1991, 3: 139–151 [202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 Masri Singaribum. . media.neliti. [202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3).
- Baier, Martin. . Anthropos. 2007, 102 (2): 566–570. JSTOR 40389742. doi:10.5771/0257-9774-2007-2-566.
- . OCLC WworldCat Identities.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 The most detailed study of the shamanistic ritual at funerals is by Waldemar Stöhr, Der Totenkult der Ngadju Dajak in Süd-Borneo. Mythen zum Totenkult und die Texte zum Tantolak Matei (Den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66).
- Dowling, Nancy. . Indonesia. 1992, 54: 117–138. JSTOR 3351167. doi:10.2307/3351167. hdl:1813/53986
.
- Rahman Hakim, Arif. . Palangka Raya: Palangka Raya : Pemerintah Kota Palangka Raya. 2003: 18–20. ISBN 979-97978-0-2.
- Avé, Jan B.; King, Victor T. . Leiden, Netherlands: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1986. ISBN 978-9-07131-028-7.
- Chalmers, Ian. . Vickers, A.; Hanlon, M. (编). . Wollongong, NSW: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06. hdl:20.500.11937/35283
.
- Colfer, Carol J. Pierce; Byron, Yvonne. .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2001. ISBN 1-891853-05-8.
- Boulanger. . tandfonline.com. Taylor & Francis. 2010 [2022-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 Duerr, Hans Peter. . 4: Der Erotische Leib.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97 (德语).
- . Kaltimber. Kaltimber. 2020-07-20 [2022-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 Robert Kenneth. . New Sarawak Tribune. 2019-07-26 [2020-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5).
- Heimannov, Judith M. .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1-09 [201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 . Discover Indonesia Online. [201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 Robert Rizal Abdullah (2019). The Iban Trackers and Sarawak Rangers: 1948–1963. Available at https://ir.unimas.my/id/eprint/25997/1/The%20Iban%20Trackers%20and%20Sarawak%20Rangers.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ccessed on 2020-1-18)
- R.Rizky, T. Wibisono. . Penebar CIF. 2012: 74. ISBN 978-9797883102 (印度尼西亚语).
- . 2016-04-20 [2022-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5).
进一步阅读
- Benedict Sandin. . Macmillan. 1967.
- Derek Freeman. . H.M. Stationery Office. 1955.
- Derek Freeman. . Bloomsbury Academic. 1970.
- Eric Hansen. . Vintage Books. 1988. ISBN 9780375724954.
- Hans Schärer. .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ISBN 9789401193467.
- Jean Yves Domalain.
. William Morrow. 1973. ISBN 9780688000288.
- Judith M. Heimann.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9. ISBN 9780547416069.
- Norma R. Youngberg. . TEACH Services. 2000. ISBN 9781572581555.
- Peter Goullart. . John Murray. 1965. ISBN 0-7195-0542-9.
- Raymond Corbey. . C. Zwartenkot Art Books. 2016. ISBN 9789054500162.
- St. John, Sir Spenser. . Edinburgh & London. 1879.
- Syamsuddin Haris. . Yayasan Obor Indonesia. 2005. ISBN 9789799801418.
- Victor T Ki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ISBN 9780197134344.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达雅族 |
- Tribal peoples are fighting huge hydro-electric projects that are carving up the island's rainfore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he J. Arthur and Edna Mouw pap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t the 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Christian missionaries with Dayak people in Borneo.
- The Airmen and the Headhunt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ocumentary produced by the PBS Series Secrets of the D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