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正义

转型正义英语:)是民主自由国家对过去专制独裁政权其所实施的违法和不正义行为之弥补,例如在台湾,台湾人对中国国民党长期一党独裁的政权对台湾人造成的各种迫害和违法事实所进行的追讨、立法与调查[1]

王再传(男,依判决书记载,判决时年 27 岁,台湾省台北市人,住台北市松山区,中华民国 44 年 1 月 31 日运行死刑。)林茂松(男,依判决书记载,判决时年27 岁,台湾省宜兰县人,住宜兰县罗东镇,44年1月31日运行死刑。)

转型正义是由民主政府调查过去因独裁政府战争罪行所引发之各种违反国际法与迫害人权之行为,追究独裁政权之犯罪行为,取回犯罪行为所得之财产权利。转型正义的例子有纽伦堡大审东京审判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不当党产处理委员会去纳粹化等。

转型正义之目的是落实民主自由和巩固、保障基本人权普世价值,以督促政府停止、调查、惩处、矫正、和预防未来政府对人权的侵犯。[2][3][4][2]

方法

转型正义主要方法包括了追讨、审判、立法、调查真相、纪念等,而转型正义是民主政府处理过去独裁政府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利益团体,因此需要详细调查与立法[5],全世界的民主国家都按此原则实施转型正义。

审判

没收财产

调查真相

  • 经由国内外的实际访查,与相关机密文件的解密,对于过去犯行的史实予以公诸于世[6][7]

纪念

回复名誉

赔偿

系统改革

  • 对系统的改革包括:对腐败,滥权,无能等曾参与过去迫害犯行的的军警,官员及任职于司法体系的人给予革职,整肃。其实这也是新政府自保,避免这些人及威权政府的支持者以各种手段恶整过去的反对党。
    • 捷克于1991年通过《除垢法》,限制曾于威权政府时期任职情治或特务机构的情治人员、线民,或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党工的工作。
    • 东德的司法人员也有许多因此被淘汰。
    • 俄罗斯将莫斯科列宁墓的营缮巨额开销由联邦政府拨款,转为各方捐款。
  • 鼓励敌视的族群聚落重修旧好,其中包括了经由法律上对受害者的辅助,和社会改革。
  • 对有性别差异的加害予以认知,借以对女性受害者伸张正义。

其中很可能造成副作用的是若全面公布过去的线民,严重伤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因为在威权体制下,许多人根本无法拒绝成为线民,一些线民也只是通告威权政府单纯的犯罪行为;许多反对人士也会私下与威权政府沟通、周旋,许多被威权政府视为线民的反对者,其实只是异议人士与威权政府的传话者。

组织

国家机构

国家展览馆

国际性机构

  • 欧洲地区
  • 美洲地区
    • 美洲国家组织
    • 美洲人权委员会(Inter-Ame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 美洲人权法院(Inter-Americ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 西亚地区
    • 阿拉伯人权委员会(Arab Human Rights Committee)
  • 非洲地区
    • 非洲人权和民族委员会(Af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and Peoples' Rights)
  •  联合国

参考文献

  1. 张文贞台湾大学法律学教授),〈另类的宪改工程:擘建台湾的法治与政治信任〉。收录于: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编,《新兴民主的宪政改造:国际视野与台湾观点国际研讨会》,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2005年12月出版,ISBN 9860041539,第4页之引注13。
  2. . Duke University Libraries.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1).
  3. . 台湾民间真相与和解促进会.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中文(台湾)).
  4. Zheng, James. . 联合国和法治.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中文(中国大陆)).
  5. .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3).
  6. 申渊. . 《开放杂志》2009年5月号. 2009-05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7. (PDF). [2017-02-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7).
  8. 重塑国家记忆、推动转型正义,西班牙国会决议迁移大独裁者佛朗哥坟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风传媒
  9. . [2016-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10. 思想编辑委员会. .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 April 2006: 65– [2020-10-25]. GGKEY:4FLYYT726N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11. . ICTJ. [202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7).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