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裳

越裳, 是中国典籍记载的一个南方国家,具体位置已无从考证。

「越裳」之名始见于《尚书大传》。周公居摄六年,越裳国派遣使者乘着三只象经过三年时间辗转翻译来到镐京向周成王进献一只白雉/两只黑雉/一颗象牙,成王赐给周公,周公还于成王,回国时使者迷路,周公赐给他们两匹锦缎,五辆𫐌车,都是指南车,让他们坐着它南回,一年就回国了(位于扶南/林邑的海边),派遣的大夫宴将送他们回国回来的时候,也是乘着指南车背道而驰,也是一年回到镐京,因为车辖车𫐕都是铁制的,所以回来的时候,都消磨殆尽,成王命巾车氏收好记载下来,作为先例,以示越裳归属周朝[1]与此同时西旅周成王进贡獒犬

越裳氏进献白雉的说法后来被越南的《岭南摭怪》所吸收。根据《岭南摭怪》的说法,在雄王时期,文郎国分为十五个部落,越裳是其中的一个部落。[2]雄王命令他的臣僚以越裳氏之名,向西周进献白雉。[3]此后的《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书,也都沿用了这个说法。[4]但根据《越史略》记载,周庄王时,其国自称碓王/雄王,国号文郎国[5]

越裳所在的具体位置至今不详。三国时期,东吴所设的九德郡辖境内有一个县被命名为越裳县。中国古代学者多认为越裳是今日越南南部之地。1802年,旧阮君主阮福映统一越南之后,取安南的「南」字、越裳的「越」字,拟定国号为「南越」,并遣使赴,要求嘉庆帝册封自己为「南越国王」。但嘉庆帝认为南越之地甚广,两广之地亦是昔日南越国属境;阮福映全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不应该以「南越」为国号;于是将「南越」二字颠倒顺序,称为「越南」。[6]这就是今日越南国名的由来。

根据越南历史学家陈仲金的考证,越裳位于今日越南广平省广治省一带。[7]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越裳指的是今日缅北老挝境内的掸族

脚注

  1. 《尚书大传·归禾》:“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慑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九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九译而朝。”《古今注》:“周公致太平,越裳氏重译来献,使者迷其归路,周公赐𫐌车五乘,皆为司南(车)之制。”
  2. 岭南摭怪·鸿庞氏传》:「东夹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至狐狲精国(即占城)。分国中为十五部(或作郡):曰越裳、曰交趾、曰朱鸢、曰武宁、曰福禄、曰宁海、曰阳泉(或作阳海)、曰陆海、曰怀驩、曰九真、曰日南、日真定、曰文郎、曰桂林、日象郡等部,分归弟治之。」
  3. 《岭南摭怪·白雉传》:周成王时,雄王命其臣称越裳氏,献白雉于周。其言语不通,周公使人重译,然后相通。周公问曰:「何为而来?」越裳氏应曰:「今天无淫雨、海不扬波三年矣。意者中国有圣人矣,故来。」周公叹曰:「政令不施,君子不臣其人;德泽不加,君子不享其物。及记黄帝所誓曰:『交趾方外,无得侵犯。』」赏以重物,教戒放回。越裳使忘其归路,周公命赐之骈车五乘,皆为向南之制。越裳氏载之由扶南、林邑海渚,期年而至其国,故指南车常为先导。
  4.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鸿厖纪》:(文郎国)「其国东夹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胡孙国(即占城),分国为十五部,曰交趾、曰朱鸢、曰武宁、曰福禄、曰越裳、曰宁海、曰阳泉、曰陆海、曰武定、曰怀驩、曰九真、曰平文、曰新兴、曰九德、以臣属焉。其曰文郎,王所都也。」
  5. 《越史略·卷上》:「昔黄帝既建万国,以交趾远在百粤之表,莫能统属,遂界于西南隅,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越裳氏、武宁、军宁、嘉宁、宁海、陆海、汤泉、新昌、平文、文郎、九真、日南、怀骧、九德,皆禹贡之所不及。」
  6. 清史稿·列传三百十四·属国二》:“(嘉庆七年)十二月,阮福映灭安南,遣使入贡,备陈备构兵始末,为先世黎氏复仇;并言其国本古越裳之地,今兼并安南,不忘世守。乞以‘南越’名国。帝谕以‘南越’所包甚广,今两广地皆在其内,阮福映全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不得以‘南越’名国。八年,改安南为越南国。”
  7. 《越南史略》中译本,14页

参考数据

  • (简体中文)陈仲金. [《越南通史》(原文书名:《越南史略》)]. 戴可来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ISBN 7-100-00454-3.

相关条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