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土崎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该地区为一街庄,称为「赤土崎庄」,隶属于竹北一堡。该庄北与东势庄为邻,东与埔顶庄为邻,南边为青草湖庄,西边为新竹街[1]。在《台湾堡图》中,下分四个聚落:赤土仔(今国立清华大学成功湖一带)、草厝仔(今工研院东区宿舍一带,NOVA信息广场新竹店光复路对面)、牛路桥(今新竹马偕纪念医院一带)、广舍头(今博爱街、学府路口)。
1920年(日治大正九年),改制为「赤土崎」大字,隶属于新竹州新竹郡新竹街[2]。1930年新竹街升格为新竹市,赤土崎仍属之。战后之初,新竹市改制为省辖市,初期设有赤土里。其后中华民国国防部将赤土里规划为眷村,大量军眷入住,人口增加;因此新竹市政府废除赤土里,改设为数个带有荣民色彩名称的丰功里、武功里、军功里、建功里、伟功里(今已拆除眷村改为公园、并入武功里)、光明里。
交通
县道122号穿越赤土崎地区北部,往东可前往竹东,往西可前往新竹市市中心。
庙宇
- 天宏宫(西王母庙)
参考文献
- 《台湾堡图》,台湾总督府,1904年
-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台湾总督府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